魏艷平
【摘要】隨著全民素質的提高,從小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成了小學教育教學的又一重要任務,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內容。結合實踐,從認識自我、關愛生命、了解自然和社會等方方面面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提高小學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途徑。在新課改下,道德與法治更注重價值觀的引領,引導學生經過探究,感悟內化于心。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031-02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采取傳統的講授法,片面地認為學生小,忽略了其學習感受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給予其發言和思考的機會,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造成學習效率低下。
雖然教育教學從來都是知識與思想道德一起抓,但是在過去應試教育的強化下,大多數教師還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語數英上,從教師到學生的認識與態度都有些偏差,甚至有時候這些所謂的副課被文化課教師借用,所以有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常常把兩節課的內容擠在一節課上,走馬觀花,趕進度,教學效率可想而知。在新課改下,道德與法治更注重價值觀的引領,引導學生經過探究,感悟內化于心。與其他副課一樣,引起了師生的重視,而且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與綜合素質這一任務也落到了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教學上。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從思想認識到目標樹立著手,幫助學生克服一些不好的習慣,抵制一些不良的誘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熱愛生活,樹立積極的態度,就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根據施教目的,精心設計內容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上對于道德與法治認識不足,長期以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形同虛設,既沒有教育意義,也沒有教育目的。課時少,內容模糊,缺少設計,既不利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也不利于小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同時對于學生的教育意義也不大。在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但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標準,也要真正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意義,實現教學目標,從學生認識、思想、是非判斷等,都要結合實際與具體案例,精心設計,有效教學。例如,在《健康安全的生活》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就這次疫情期間那些不戴口罩、拒絕居家隔離的人的行為進行討論,從他們的是非認識、社會公德,再結合他人的健康與生命等,讓學生進行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健康意識,并通過生動的教學過程,實現具體的、有效的教學目的。
二、巧妙引進生活,挖掘教學素材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其他學科比起來,在教學上更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無論是內容與方法,還是過程與結果,只要教師有心,都能從生活中發現有用的教學素材,更好地幫助小學生提高認識。小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個人經歷、生活環境、興趣愛好等缺乏,他們的很多認識還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層次上,簡單、直接,甚至對很多是非的判斷上還與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關。顯然,這既不是是非的全貌,更不是是非的判斷標準,長此以往,如果缺少引導,對于學生的思想認識肯定是不利的。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習慣,結合教學目的,從生活中挖掘一些有用的教學素材,運用到教學中來。比如,現在的小學生大多喜歡網絡游戲,玩起游戲來不聽家長勸告,影響學習、影響休息,也影響正常的體能活動,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影響。教師可以找找學生身邊或者新聞上報道的特殊案例,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突顯無節制地玩游戲對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習的影響,強化學生的認識,使學生正確認識游戲。當然,在教學中也可以結合網絡中的安全問題,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如,不要加陌生人、對于一些煽動性的言論提高警惕、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和家人的信息等。如此,小學生對于網絡的認識與運用就會更加安全,也能借助網絡增長見識,提高認識。
三、結合實踐活動,提升教學水平
對于小學生來說,書本上的知識遠比生活中的實踐更難理解。書本上的道理講得再好、知識再豐容、內容再多樣,如果不結合實際,不讓小學生參與其中,把道理踐行在行動、實踐中,他們的理解也不會透徹,教學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適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領悟其中的真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增強認識,提高思想。
總之,作為新課改要求下成長起來的教師,要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結合日常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積極探究,善于總結,發現適合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技巧,為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長創設良好環境。所以,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是提高整體教學的前提,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秋波.案例教學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山海經(故事),2016(12).
[2]康海寧,李化樹.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反思[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