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總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之上,學生可以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內在關聯,來鋪墊新教學。
【關鍵詞】關聯學習;代數;小學
中圖分類號:G633.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098-02
在新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十幾減9》的教學中,有“課前十分鐘,口算小訓練”這樣的導人環節,口算導人環節是本著“分層復習舊知、逐步鋪墊新知”的數學想法進行的設計,如下:
教師在課件出示算式
(1)3+8=;9+6=(讓學生結合自己擺的小棒圖,進行回顧20以內進位加法的算理“湊十法”和算法“看大數、拆小數、湊成十、十加幾”)
(2)4+7=;8+5=;7+7=;8+9=:9+9=;7+6=(隨即進行口算訓練,特別復習易錯的口算。)
(3)填一填:3+()=12 4+()=11 6+()=14()+8=13
(4)拆一拆:14=3+()=10+()=9+()=()+()
第(3)(4)題學生也可以借助小棒圖,說明自己的計算過程,比如,在計算中:
學生A:要算14=3+(),就想14-3=(),把14根小棒分成10根和4根,4根拿走3根就是4減3等于1,10根加剩下的1根等于11根,所以14=3+(11)。
學生B:要算14=10+(),就想14是由10和4組成的,14減10還剩4即14-10=4,所以14=10+(4);
學生C:要算14=9+(),就想14減9等于幾,14-9=10+4-9=10-9+4=1+4=5。
在《十幾減9》的新課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新課和之前學生已經學過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不退位減法之間的內在關聯,分層次復習導人,使學生可以溫故而知新,逐步體會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是《十幾減9》的教學依據,是《十幾減9》教學的知識基礎。因此,“課前十分鐘,口算小訓練”中,不僅提高了學生計算的熟練度和準確性,同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直觀地感悟到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關聯,為新課教學《十幾減9》中應用的“想加法算減法”和“破十法”作鋪墊,滲透了“關聯學習”的數學觀點。
朱熹在《觀書有感》中寫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么,在“數與代數”的教學中,可以依托學生的豐富經驗,找到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之間的關聯,建立起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新學本領之間的橋梁,促進“數與代數”的教學。例如,在學生學習“簡易方程”時,教師可以進行提問,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能夠有效掌握,并鼓勵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學生舉手說:“媽媽買菜回來,買了我喜歡吃的皮蛋10元一盒,買了爸爸喜歡的甜面醬8元一盒,還買了媽媽喜歡吃的車厘子一斤,車厘子的價格是皮蛋和甜面醬價格的3倍,那么車厘子的價格就是(10+8)×3=54元,也可以10×3+8×3=54元。”就這樣,這位學生深刻地記住了乘法的分配律。學生容易忘記乘法分配律,究其原因還是沒有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在乘法分配律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建構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內在關聯,在實際生活中理解數學定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數學課程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水平和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質量。”其中,思維導圖是新時代很受歡迎的效率工具。學生在“數與代數”的學習中,適當地活用思維導圖,能更陜捷地發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因為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脈絡,優化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全面地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比如:在復習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比的基本性質》時,我先向學生介紹了這款學習工具,學生對思維導圖工具既感到新鮮又好奇;再推薦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工具進行復習,繪制了相應的知識結構圖。先是帶領學生一起回憶了我了門小學階段學習了哪些數學的基本性質,學生積極地翻閱課本,拾起記憶,知道了有四年級上冊的《商不變規律》和五年級下冊的《分數的基本性質》。接著,指引學生具體地復習《商不變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除了在基本性質的注意點處需要教師的溫馨提示外,學生基本上都能夠說出《商不變規律》,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出示數學小診所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小醫生判一判,幫助學生鞏固規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復習了《商不變規律》后,學生馬上可以聯想起《分數的基本性質》,為了學生能靈活地運用該性質,教師可以當堂設計幾道運用性質計算約分和通分的小練筆,當然也可以鼓勵并表揚學生自行編寫與該性質有關的計算題納人自己的導圖里,課堂時間充裕時,中途還可以適時投影展示下學生繪畫得較好的思維導圖作品,這樣又加深了學生對該性質的印象;在《商不變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鋪墊下,學生紛紛說出了《比的基本性質》,以這三方面知識的相通點為基石,指導學生在思維導圖中插入相應的解決問題的題型,學生通過練習綜合性題型,有利于學生把小學數學基本性質有關的知識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最后,學生結合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在教少幣的引領下,再次把小學數學的相關性質串聯總結起來。如此一來,通過邊復習、邊回憶、邊動筆,逐漸構建起小學數學基本性質的知識關聯圖,最終形成了既受學生喜愛又直觀、形象的思維導圖,達到了復習、鞏固數學基本性質的目的,最終提高了“數與代數”的課堂教學效果。
因此,在“數與代數”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僅可基于“關聯學習”的數學觀點,多多關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新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善于思考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存在的某些密切關聯的地方,還可以充分運用數學課程資源里的思維導圖工具,促進‘‘數與代數”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張日婷.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0(4).
作者簡介:賴玉婷(1991.4-),女,漢族,福建省上杭縣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