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鳳
【摘要】初中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完成自我提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既對當下學習有幫助,對未來成長和學習也大有好處。不過,當前的初中生在學習習慣培養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解決。本文以新課程為基礎,探討初中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必要性,并通過分析當前初中生學習習慣不佳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106-02
一、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必要性分析
(一)符合新課改要求,能提高教學水平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教師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愈發重視,尤其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和提升,更是成為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度,使其自覺自發地學習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不僅對提高學生成績有幫助,對提升語文教學水平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通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
傳統教學導致學生雖然能考高分卻不會自主學習,尤其是在升入更高年級之后,被動學習導致他們的學習更加吃力,部分學生還會因此落下進度,難以跟上教師的講課節奏。新課改推出之后,教師從重視成績轉變為重視綜合素養的培養,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遠超過對成績的期盼,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迅速,且極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沖擊和影響,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初中生學會學習方法和技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繼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現階段初中生學習習慣培養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自主學習意識不足,方法不對
初中生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已經養成了“滿堂聽”的習慣,他們更習慣于教師的講解,不善于主動思考和探究,因而極少能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創新精宇申和自主學習能力更是極度匱乏。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讓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猶如鏡花水月,十分困難。
(二)缺乏積極性,課堂氛圍不足
當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已經根據新課改要求對課堂做了改善,但依然無法徹底貫徹執行新課改要求,因而難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自然就難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方式不對,學生價值未充分體現
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導致很多初中學校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要么流于形式,有名無實;要么力度過大,導致學生反感并抵觸這種新教學思路。再加上教師對自身定位不準確,對學生放任自流,導致學生學習思維和興趣未真正激發出來,自然就對培養學習習慣不感興趣,無法真正推動學習習慣培養的進度發展。
三、提升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有效策略
1.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會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效率,推動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新課程教材為基礎,創新教學方法,并設計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借助多種手段提高語文課堂的活躍度,讓語文知識更加豐富有趣。
2.樹立學習習慣養成的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很多學生雖然知曉良好學習習慣的優點,卻苦于不了解其思路和方法,難以真正養成。對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學習和培養學習習慣。比如課前預習的習慣很多學生都沒有,教師可以在開課前結合即將學習的內容為學習預留一些學習作業,通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預習課文內容,這樣既能提高課堂質量,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通過巧思妙想,讓學生漸人學習佳境,并獲得知識養成的學習習慣。
3.養成書寫規范的習慣。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書寫有一定的要求,教師必須要以此為基礎,不斷規范學生的書寫標準,使其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帶頭示范,讓學生正確了解中國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切不可為了方便而隨意書寫,這樣既會誤導學生,也會讓學生養成不良習慣。假期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臨習字帖的作業,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培養書寫習慣,還能提高其字體的藝術美感。
4.培養學生自主修改文章的習慣。新課程標準中曾強調,要讓學生學會自己修改習作、寫出簡單評語。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積極培養修改習作的習慣,并學會修改方法、掌握修改技巧和書寫評語的技巧。這樣既有利于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同時也能拓展其習作思維、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
四、結語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能讓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自我提升、發展,為學生升學、就業創造良好的基礎。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還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為初中語文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王瑀.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20(6).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