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抽象、推理、建模、運算、想象、分析等能力是小學數學課堂側重培養的核心素養,而數學知識的理解內化皆是通過解決問題來實現的。在小學數學課堂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理念為引領,找準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側重點,結合數學問題,適時針對學生核心素養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進行培養,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4-0059-02
引 言
當前,核心素養理念已經深入小學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數學學科通過解決問題教學實踐的開展,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吸收、內化數學知識,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敏度,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1]。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應切實將數學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滲透到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推理、建模、運算、想象、分析等能力,從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核心素養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側重點
1.側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對于小學生而言,問題意識的強化能夠促進數感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公式并加以正確運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順利構建,為其數學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厘米和分米”時,由于剛接觸此類知識,學生在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下極易出現混淆,在后期計算距離的過程中也很容易出現錯誤。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需要確保所設計的數學問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能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身邊的事物設計問題情境:“同學們,猜一猜你們的課桌、鉛筆、數學書的長度能有多少厘米?請估算一下。”在學生憑著自己已具有的數感估算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準確測量、驗證。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提問:“若用分米來分別表示它們的長度,又是多少分米呢?”這時,學生就會結合“1分米=10厘米”,運用分米來表示出物品的長度。這樣,在實踐操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厘米和分米的感知會更為深刻,能夠依據所測量的物品來對其他實物長度進行估算,從而掌握相關知識。由此,數學的實用性得以充分凸顯出來,且學生的運算和數感等數學核心素養也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2.側重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
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為確保學生的數學知識、技能得到明顯提高,教師必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2]。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數與形的結合,來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在數學領域內,圖形是一種特殊化的語言形式,能夠對空間、數量、大小等進行展現,為學生理解和內化數學問題提供輔助。例如,在這樣一道題目中:“甲、乙兩人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距離100千米。甲每小時走6千米,乙每小時走4千米。甲帶著一只小狗,小狗每小時跑10千米。小狗與甲一道出發,小狗與乙相遇后掉頭返回,與甲相遇后又掉頭朝乙走。請問甲、乙相遇后,小狗在甲、乙之間一共往返了多少米?”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一問題具有一定復雜性,他們的邏輯思維尚不成熟,很難理清這一問題。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解題,結合題目信息在紙上畫出圖形,促進學生發動探究思維:“小狗跑的時間與甲、乙相遇時間相等,100÷(6+4)=10小時,這也是小狗跑的時間;小狗跑的路程可通過小狗的速度乘以所跑的時間來計算,也就是10×10=100千米?!庇纱丝梢?,教師通過側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和轉化,能提高學生對數學應用問題的理解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數學抽象、推理、想象、數據分析等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3.側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這對其各方面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極為不利。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并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教師應側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例如,在開展“小括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對“小括號”概念的闡述可通過實際例子引出,順利導入課堂教學,以便學生對“小括號”的優勢形成正確的理解。例如,在計算“12×4+12×6=?”這一題目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自主運用所掌握的“笨辦法”進行解題,再引導學生試著運用“小括號”計算(4+6)=10,之后再算10×12=120。這時,學生會嘗到運用“小括號”解題的甜頭——既簡便快捷又與“笨辦法”計算結果一致。這就能夠明確“小括號”的可行性,整個自主探究運算過程十分有效,使得學生對“小括號”的優勢形成了正確的認識。由此可見,學習方式的轉變,能夠促使學生感知到數學學科的魅力,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促使學生“最優化”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數學問題。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策略
數學學習一直伴隨著數學問題的解決,而小學生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方式和手段,側重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意識、鍛煉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等為方向,以閱讀理解、動手分析、新知識學習后的反思鞏固等為抓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扎實開展數學解決問題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解決問題前加強閱讀理解
審題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步驟[3]。小學生正處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時期。在數學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引導,通過良好閱讀理解的開展,在解題實踐中加深學生對題目內容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為提升學生抽象、想象、空間觀念等數學核心素養打下良好基礎。在閱讀理解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題目內容進行梳理,明確其中有價值信息,并將其提取出來??梢哉f,閱讀理解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在初期,學生面對題目所表述的信息往往會感到混亂。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信息意識,確保學生能夠對數學題目中的價值信息進行挖掘,明確題目內容,以便找尋解決問題的入手點。例如,在“8的乘法口訣”教學過程中,為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內容。例如,在購物情境下,文具的類型眾多,價格不同,文具盒10元,橡皮2元,日記本5元,鉛筆3元。在學生閱讀完題目信息后,教師可提出問題:“你能求出4個文具盒的價格嗎?”“若想要解決問題,還需要添加什么條件?”學生認真閱讀題目提供的信息,并對問題進行理解、分析,發現只有“文具盒10元”是有價值的信息。由此可見,對題目進行準確理解,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條件。
2.解決問題時加強動手分析解答
在閱讀理解題目信息的基礎上,若想要準確把握數量關系,學生必須進行分析,找準解題方法,整個過程中需要對解答方式進行制訂并加以執行。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動手輔助分析,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例如,在“用面積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題目“一張正方形紙的邊長為1cm,用16張這樣的紙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試著動手拼接并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進行合作交流。在學生拼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所拼圖形的周長哪個最短?”在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圖形存在差異,學生會感到解決問題存在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用格尺試著測量一下,然后合作探究、計算出周長,并進行對比。在密切配合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其空間想象、抽象、模型思想等核心素養得到有效培養;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對長方形與正方形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明確了二者之間的不同,掌握了圖形周長的正確計算方法,并且深度理解了“在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相等的情況下,正方形的周長最短”。
3.解決問題后加強回顧反思
在學生有效解決數學問題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這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從而為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4]。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檢查自我所獲得的結果,如正確與否、解題格式是否規范等。這能深化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整個檢驗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理順解題思路、內化解題方法,促進順勢和逆向思維的全面提升,進而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結 語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教師要與時俱進,積極轉變數學教學方式,明確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找準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式和方法,從加強閱讀理解、動手分析解答、回顧反思等方面開展思維訓練,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盧映芬.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9(35):1-3+105.
萬珍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甘肅教育,2019(23):91.
余慶燕.緊扣核心素養 注重“問題”內涵——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6):77-79.
黃盛秀.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案例分析[J].名師在線,2016(07):77-79.
作者簡介:華燦麗(1988.8—),女,河南信陽人,本科學歷,初級職稱,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