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會 張麗 李春娥



摘要:目的 在常規治療和護理下,觀察中醫穴位按摩對鼻飼腸內營養液腹瀉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穴位按摩對鼻飼腸內營養液腹瀉患者的療效。方法 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70例鼻飼腸內營養液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采用隨機分組,分為觀察組(穴位按摩組),對照組(非穴位按摩組),每組各分35例對比2組臨床效果;將本試驗所有數據應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通過方差與非參檢驗,進行分析與處理。結果 觀察組的發生率為20%,對照組的發生率為49%,治療后觀察組的癥狀質量評分比對照組明顯下降。結論 應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優于常規單一的治療護理法,減少鼻飼腸內營養液腹瀉的發生在臨床上具有很好應用效果。
關鍵詞:穴位按摩;鼻飼;腹瀉
鼻飼是現代臨床實踐中常用的方法,經鼻腔將胃管插入胃中,通過胃管注食、注水、注藥的方法,通過胃腸道提供營養物質的一種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方式之一[1]。鼻飼在臨床上起著重要的治療作用,但在鼻飼期間常會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和便秘的臨床并發癥[2]。相關文獻研究報告使用腸內營養液的ICU患者腹瀉發生率48.6%~89%。降低鼻飼營養液腹瀉的發生率可以改善患者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疾病恢復。改善預后,減少護理工作量,減少肛周皮膚和臀部發生皮膚破潰,皮炎,褥瘡等,減少住院費用[3]。穴位按摩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按摩為主要施治[4],穴位按摩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節臟腑,調整人體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一種防病治病的治療方法[5]。筆者以本院收治的70例鼻飼患者,通過應用中醫穴位按摩治療減少鼻飼腸內營養液腹瀉的發生率,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昆明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70名符合納入標準的鼻飼腸內營養液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本院其他科室帶入及本科室鼻飼腸內營養液的患者,總共70例,觀察組35例,對照組35例。平均住院天數大于或等于5天,留置胃管鼻飼的天數大于5天,年齡為23~75歲,女33例,男37例,分別占總人數的47.1%和52.9%。2組患者住院天數,鼻飼天數,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留置胃管均用營養泵連續輸注喂養的鼻飼患者;(2)明確診斷未患有胃腸道疾病;(3)均選用一種腸內營養液(TPF);(4)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加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5)患者思維清醒,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受。
1.3 排除標準 (1)患有穴位按摩禁忌癥疾病,傳染性疾病,皮膚疾病,皮膚有破潰,炎癥的患者;(2)腹部相關手術術后;(3)診斷有低蛋白血癥,電解質紊亂,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疾病;(4)患有胃腸道腫瘤疾病化療后的患者;(5)混有其他腸內營養物質如奶粉,米粉,蛋白粉或兩種以上腸內營養液的患者;(6)服用促胃動力藥物的患者;(7)患者及家屬不同意參加此次研究;(8)應用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1.3.1 治療70例患者均采用常規護理。常規護理參照《成人經鼻胃管喂養臨床實踐指南》規范護理操作執行治療,營養液均選用腸內營養混懸液(TPF)1000mL,喂養操作嚴格無菌,喂養時床頭均抬高300 mm,鼻飼喂養液使用加溫器溫度維持在38℃~40℃,營養泵持續輸注喂養,持續喂養的速度從慢到快,在患者耐受的情況下次日均以80mL/h,每日約13h內輸注完畢,每隔4h檢測胃內殘留量[6]。
1.3.2 對照組應用基礎護理法
1.3.3 觀察組在采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穴位按摩的中醫護理技術,具體操作流程方法見圖2[7]。
1.5 療效觀察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中胃腸道患者相關中醫候診斷標準,評價中醫臨床癥狀療效。對給予穴位按摩與未給予穴位按摩的鼻飼患者進行分析,根據鼻飼腹瀉的發生率進行觀察比較。
1.6 癥狀質量評估 參照24h大便半定量評分(Hart評分量表)進行臨床癥狀質量評估[8]。Hart腹瀉計分法,按估計糞便的容量及形態提出的半定量計分法,將24 h內每次糞便評分值相加得總分值,≥12 分定為腹瀉。
1.7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數據用例和百分比,使用χ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鼻飼患者腹瀉發生情況比較 比較2組鼻飼腸內營養液腹瀉的發生率,觀察組發生率為20%,對照組發生率為49%,觀察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癥狀質量評估比較 如表2所示穴位按摩對鼻飼腸內營養液腹瀉患者的癥狀質量評估比較,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評分幾乎差不多,誤差可忽略不計,但治療后觀察組比對照組明顯下降。
從統計數據結果可以得到,在常規治療護理鼻飼腸內營養液患者的基礎上,通過應用穴位按摩的方法,觀察組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的癥狀質量評分比對照組明顯下降。說明應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優于常規單一的治療護理法,對預防鼻飼腸內營養液患者腹瀉在臨床上具有很好應用效果。
3 討論
中醫理論認為病后體虛、內傷飲食、感受外邪、脾胃虛弱、情志失調、臟腑虛弱導致脾胃受損,脾失溫煦,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谷不化,積谷為滯[10-11],升降失調,清濁不分引起腸道功能紊亂致泄瀉。
ICU病人多為病后體虛,疾病纏身使五臟六腑受損導致臟腑氣血傳導運化功能失調,情志憂郁,精神緊張,因疾病原因給予患者鼻飼流質狀的腸內營養液與常態的飲食大不相同,缺少經口咀嚼而受納的重要過程,飲食直接經胃管入胃,脾胃易損,胃受納、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調[12],胃失和降,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引起腹瀉。按摩不同的穴位,通過穴位主治特點的近治作用、遠治作用、特殊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的作用。
經絡具有聯系臟腑,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營養全身,傳導感應,調整虛實的作用。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內庭所屬經絡為足陽明胃經,主治食欲不振,胃痛,腹瀉,腹脹,痢疾,泄瀉等胃腸道疾病。行循經絡聯合按摩諸穴具有調節機體氣機,扶正脾胃陽氣,疏通胃經經氣,通絡活血,和胃降逆、健脾和胃、調節胃腸氣機,增強患者脾胃運化,受納能力,提高患者對腸內營養的耐受性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減少腹瀉的發生。
護士給予患者穴位按摩時與患者交流溝通,安慰患者使情志失調得以調節,心情舒暢,脾失健運,氣機升降失常得以調和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腹瀉的發生。
本研究表明,穴位按摩技術在多種疾病以及改善胃腸道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中有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療效。在鼻飼并發癥胃腸道反應的應用也不例外。穴位按摩通過多穴位的手法刺激,使穴位的作用發揮更大的功效,以增強患者脾胃運化,受納能力,有效降低鼻飼患者腹瀉的發生率、促進疾病的康復。同時,推進了中醫穴位按摩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宜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韋軍民,朱明煒,陶曄璇,等.營養支持輸注系統指南—腸內營養管飼途徑[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2007,15(2):65-129.
[2]朱琳,劉可,張利峰.ICU 患者腸內營養期間腹瀉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護理學報,2015,22(1):46-49.
[3]楊萍,滕娟,楊正明,等.子午流注穴位按摩結合中藥熏洗治療血瘀氣滯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7,4(31):1346-1348.
[4]閆靜雯,張洪鳳.穴位按摩在便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現狀[J].天津護理,2014,4(8):361-362.
[5]黃濤,杜建朋,姜林峰.自擬通腑飲經驗方聯合穴位按摩改善闌尾切除術后胃腸道功能[J].環球中醫藥,2018,45(1):21-56.
[6]陳瑜,俞超,唐寧.中西醫結合治療危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不耐受的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4):187-188.
[7]牛巍巍,張曉嵐.腹瀉的診斷和初步處理[J].臨床薈萃,2018,33(1):87-88.
[8]劉鳳奎.腹瀉的臨床診斷思路[J].中國臨床醫生志,2017,45(1):21-22.
[9]王偉貴.子午流注針法配合辨證取穴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J].中醫藥信息,2016,33(1):80-82.
[10]徐桂華,中醫護理學基礎[J].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350-450.
[11]危娟,林鳳英,莫紅平.ICU患者腸內營養期間腹瀉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5,8(50):954-958.
[12]吳勉華.中醫內科學[J].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95-236.
[13]陸慧芬,柏亞妹.子午流注納子法穴位按摩對ICU 患者腸內營養相關性腹瀉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7,3(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