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珊
童話的語言生動,情節曲折,有著豐富的想象和夸張,塑造的形象豐滿立體,蘊含的道理引人深思,是學生喜歡的文學體裁。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占非常大的比重,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認識童話這種文體,激發閱讀與學習的興趣,更要通過童話,教會學生認識生活、認識世界,并由此打開學生的想象世界,引發學生創編童話的欲望。
一、從課型入手,準確定位,選擇教學方式
《那一定會很好》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自讀理解課文內容,教學時,不需要逐句逐段分析講解,可以大膽放手,讓學生用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學到的方法探究課文。
教學時,先讓學生在朗讀中自學生字詞,通過同桌互聽互查檢查生字詞,接著討論列出任務單,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一舉措,給了學生更大的自由度,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課文內容的深層探究中去。他們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如故事中的主角是誰?發生了什么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后,學生默讀課文,運用精講課文習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線索,把握主要內容。整節課,學生學得輕松,課堂氛圍也很活躍,有的用思維導圖法,有的用要素串聯法,有的用時間推移法,通過各自喜歡的方式呈現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由于放手讓學生讀悟,課堂上呈現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探究意味。
二、從導語入手,由淺入深,引導理解文本
《那一定會很好》的導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從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它經過了一段怎樣的歷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边@個年段的閱讀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課文這個導語提示,進一步為學生默讀課文指引了思考方向,是教材貫徹課標的具體設計。采用默讀的方式,有助于學生邊讀邊了解課文內容,進而深入體會文章內涵。童話類文本蘊藏著豐富的語文價值和育人價值,對于這篇課文內容的理解,可以從導語入手,由淺入深,通過默讀引發思考,在不斷地深入探討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順勢理解故事的內涵。
1.初讀課文,淺層理解
根據導語提示,通過默讀,了解種子的歷程,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這篇課文講的是一顆小小的種子,經過努力長成一棵大樹,被砍伐后分別做成手推車、椅子和木地板的經過,說明木材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有不同的用途。這樣一條“成長與發展”的主線,在初讀感知后,可以輕松歸納出來。這便是對課文內容的淺層解讀。
2.交流探究,深層感悟
文中的大樹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自我犧牲”,這個變化過程本應是痛苦的,可它卻總是快樂地接受自己的變化,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大樹樂于奉獻,安于現狀,快樂生活的心態,在這個充滿欲望與競爭的社會中,如一股清泉緩緩流動,顯得格外美好。這條線是隱于文字背后的,是在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深層感悟后獲得的?,F實生活中,不可能每個人都是佼佼者,作為普通大眾,應該有樹的心態,不管在怎樣的境地中,都能找到“那一定會很好”的理由,這樣活著才更快樂。通過教學,給學生埋下樂觀面對生活的種子。
三、從單元要素入手,比較統整,習得寫作方法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試著自己編童話,寫童話。”
筆者把《那一定會很好》和《賣火柴的小女孩》進行比較,讓學生說出兩篇課文的異同。學生通過比較與交流發現內容上兩者都有豐富的想象,形式上兩者的寫法也很相似: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次次地擦亮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產生了不同的幻像,這種寫法我們可以簡稱為“重復中的變化”;而《那一定會很好》,它是通過樹一次次的崗位變化,一次次的強調“那一定會很好”,這種寫法我們可以簡稱為“變化中的重復”。通過比較就會發現,不管是“重復中的變化”還是“變化中的重復”,它都是童話慣用的寫法,那就是用“重復”與“變化”的結構方式推動情節的發展。這種“重復”與“變化”,我們在很多童話作品都可以看到。創編童話變得有法可循,寫起來難度會大大降低,學生創編童話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了。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