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朝陽
“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是‘本與‘標的關系,即心理素質是其心理結構的核心層,是心理活動之本(起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結構的狀態層(表層或外顯層),是一定心理素質的狀態反映。具體來說,心理素質是人穩定的、內在的心理品質,而心理問題則是受心理素質支配的、消極的、負性的心理狀態。
本文所論心理素質,主要指:自強人格、關愛品格、良好的社會興趣和交往技能及樂觀開朗的性格;思維的果斷性、批判性、獨立性等品質,是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組成部分。
實驗選擇在一至五年級學生當中展開:一是全校性,面上的研究;在我本人所擔任班主任的401班進行個案研究。在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美術學科學習規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與美術學科教學所包含的教育因素,順其自然地、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目標滲透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從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了行動研究法為主,反思實施的方法和效果。通過巧用課程資源和激活課堂兩個部分實施。
一、巧用課程,挖掘潛在的契機
美術教學,都會包含著各種豐富的心理素質教育資源。需要我們去挖掘和利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如在欣賞課教學中的《艱苦的歲月》,我抓住作品寓意進行滲透,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作品,歸納表現怎樣的神態,通過自讀、小組討論,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作品體面轉折微妙,人物的動態和神情塑造得十分真切、自然,富于生活情趣:在剛剛打完一場仗,他們在一個大石頭上休息,老紅軍在吹笛子,小戰士依偎在身旁出神地聽,表現了革命戰士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仍充滿樂觀精神。
讓學生從中體會紅軍的革命意樂觀注精神。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顯時,就需要去挖掘,努力找出言“此”與“彼”之間的結合點。例如繪畫中級班《未來的我》一課,我選擇了“暢談—表現—分享”的教學思路。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戴好頭飾按職業進行分組,進行討論。當今社會,行業繁多,且各行業的吸引力各有千秋,學生在辯論中各抒己見,暢談理想。?通過爭辯使學生領悟到行行出狀?元的道理。最后,小結指出:新世紀的少年要胸懷大志、勇擔責任。一課勇于展示自我,恰當地表現自我。我還引導學生共同創造了大型圖畫《擁抱未來》。
二、激活課堂,育優良的心理品質
(一)創設環境,建立自我感
要想讓課堂活躍起來、從中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就必須先培養自我感。美術課上,總會有學生這樣的提問:“老師,我可以這樣畫嗎?老師,我可以畫這個嗎?老師,我畫的顏色好看嗎?……”這些都是學生缺少自信的表現。每遇到這樣的問題,給學生做示范的我總是說:“你有沒有先問問自己呢?”久而久之就沒有學生這樣問了。偶爾有學生畫畫時無從著手,可用激勵性的語言去調動他創作的熱情。
(二)適時示范,讓他獨立畫
四、五年的學生處于一個想象向寫實轉變的一個時期,特別是上寫生課,比較重視技巧。由于少練習,學生在繪畫或寫生的過程中難免有一定的困難。老師可做一些適當的示范。如在上《單車寫生》時,我把學生帶到少年宮的單車棚。學生看著單車的實物,無從下手。我給他們做了“起稿、難點”的示范,過程中邊示范變講解,講授一些簡單的技巧。通過適時示范后,大部分的學生都克服了畏難的情緒,開始認真觀察、大膽表現單車。通過課堂中的“小事”,豐富學生的經驗,使學生從中獲取自立的愉悅。
(三)正確引導,供自主選擇
在《未來交通工具》一課教學中,啟發學生:交通工具的本領很多,概括起來有海、路、空三類,但各有長短處,你希望未來的交通工具有哪些特殊的功能或形狀。學生暢所欲言:“我希望希望能有海陸空三用車,他可以帶我去環游世界;有的學生說,現在汽油價格日日攀升,我要發明一個太陽能汽車,做一個低碳生活人……。”隨后,一張張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出現在眼前,真的要佩服孩子們的想象力。如果我當時打斷他們的話語,孩子的想象力無疑就被扼殺,此時的課堂談何活躍?在一些創作畫的構思、設想方面,我都盡力引導學生做出決策,而盡量少去干預他們。
(四)創新評價,養批判意識
1.以人為本。評價是一種非常客觀的評定行為,教師的評價在告訴學生是非對錯的同時,往往以犧牲學生的自信心為代價。評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是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最重要的基礎和保證。因此,慎重評價,因人而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缺乏自信的學生以鼓勵為主,如:你畫線的膽量比以前大了了許多、你畫畫的姿勢好端正撒。對自我意識過強、缺少合作精神的學生,往往采用期待性評價,如:要是能與組里的同學合作一下,相信你的畫得會更精彩。對喜歡隨聲附和、缺少獨立性的學生,則以鼓勵性評價和期待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
2.鼓勵自我。美術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教學過程中,相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步驟,學生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活動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動的樣式各異,意志活動的強弱也不一樣。美術學習又極具個性化,對學習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對美術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正是每個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和體驗的差異,我們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主觀感受,通過自我評價,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
3.多元參與。在班集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學的評價是表明班級成員對其接納的表現,也是滿足學生歸屬感的需求的最主要的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同學之間相互評價,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進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從而提高班級評價的作用,對學生產生更深刻、更有效的影響。在放手讓學生評價的同時,我們通過暗示或正面強化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找同學的優點,以一種尋求學習的眼光去看待同學。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