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子聰
一、淺析研學后教與提問藝術的內涵
1.研學后教
研學后教是指先對課本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案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為教學任務,實現研學案的開發研究。后教是指在學生自主思考后解決學生疑問,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課程內容的拓展升華,助力學生成長。
2.提問藝術
教師作為課堂內容的引導者,實現提問藝術的表達是重要的。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創造解決問題的語境,能夠激發學生求解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掩耳盜鈴》一文中,盜鈴者以為自己捂上耳朵別人就聽不到鈴聲,偷盜的事實就此掩蓋。該內容簡單滑稽,為了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其現實意義,可以提問:鈴聲會因為捂上耳朵聽不到就消失嗎?本文的鈴聲有沒有深刻含義呢?鈴聲代表了什么?通過提問,既保證教學內容的正常推進,又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二、探究課堂提問藝術實施策略
1.指向清晰
鑒于課堂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提出問題時為避免理解產生偏差,需要選擇明確、清晰的切入點,在突出教材重點的同時激發學生思考。以《學弈》為例,文中分別對兩位學生學棋的細節進行了詳細描寫,兩位學生迥異的學習習慣分別代表了兩種學習態度:專注學習下棋,執著探索的學生學有所成;沉迷玩樂,學習散漫的學生毫無長進。兩相對比,發現文章意在告誡學生學習需要專注。把握課文重點后,在提問時可以將問題設置為“課文中的兩位學生分別是怎么學習的?”“他們最后的結果是什么?”“面對相同的學習環境、教導老師、課程教材,為什么兩位學生的學習結果大不相同?”以文章主題為核心,圍繞核心尋找提問內容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圍繞課程重點進行思考。
2.層次分明
一些課文內容環環相扣,提問內容層層遞進有利于幫助學生分析課文重點,深入研讀文本,理解文本內涵。以《晏子使楚》為例,春秋戰國時期文人通常以舌為劍,為其主君謀劃。當時晉國出兵齊國,齊國自覺難以抵抗,希望與楚國結為同盟,借助楚國之力對抗晉國,于是晏子出使楚國。然而大國之間的外交并非座談聊天這么簡單,面對楚王多番侮辱,如果齊國一味忍讓將讓楚國輕視齊國,無法達到結盟的目的。但齊國以侮言反擊亦會激怒楚王,齊楚同樣無法結盟。理解文章背景后,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晏子的果敢和機敏:“楚王分別對晏子進行了幾次侮辱?”“晏子如何對楚王的侮辱進行回擊?”“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晏子的外交藝術對當今社會存在什么借鑒意義?”如此,事情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尾清晰可見,最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文本更深的價值。
3.適當留白
文本留白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提問時側重留白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培養自主思考和自主理解的能力。每位讀者都有自身獨特的經歷和價值觀,當人們將感悟融入課本,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閱讀感悟,因此閱讀本身沒有標準答案。留白正是讓學生自行理解,當學生體會到理解的樂趣,在小小的課本中感悟到了別樣的人生,不僅增加了學生閱讀成就感,還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麻雀》一文中,作者以“我急忙喚回我的獵狗,帶著它走開了。”一句留白結尾,耐人深思發人深省,“看到作者的結尾,你有何感悟?聯系生活,有何啟發?”
留白除了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情感的理解,還可以拓展學生知識水平。通過了解晏子使楚的背景,學生探析到了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鐵馬冰河;通過了解杜甫詩作內容的演變,學生看到了大唐的興衰變化。面對未知領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實現思維、認知、心理的成長和發展。
4.深化內涵
小學課文大多淺顯易懂且蘊含深刻的人生道理。小學作為孩子生活習慣、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時期,通過深化文本內涵,開發學生智力水平,教育學生禮義廉恥是重要的。“不恥下問謂之文也”提問是學習的重要內容,通過提問實現啟發式教學。以《爬天都峰》為例,主人公面對登山的種種困難所表現的堅毅令人嘆服,暗示學生遇到困難不應輕言放棄。提問是為實現內涵的升華,讓學生聯系生活說說各自的理解。必要時可以通過同類型的文章予以引導,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