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翠霞 王艷麗 肖海文



摘 要:隨著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企業對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目前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雖然采用“先學后教”,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探索產學研一體,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注重實踐教學,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能點培養和不同境脈的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導致忽略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情感、態度、價值觀、團隊意識、綜合素養的培養,不能有效地實現藝術設計專業技能向企業生產力最大化的轉換,“企業生產”“學生技能”沒能很好地融合,與企業要求脫節,因此對于藝術設計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具有局限性。所以為了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更應該注重對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加強實踐教學改革,選擇不同境脈分層次設置教學項目,螺旋遞進式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藝術設計、TPACK、實踐教學、境脈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順應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產業融合發展趨勢,采用產學研用相互結合的方式,促使校企合作和各類資源得到優化合理配置,進而為社會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TPACK理論
美國學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 2005 年在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基礎上提出了TPACK。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縮寫,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被學界譽為“近25年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領域里最重要的發展之一”。TPACK是技術知識(TK)、教學知識(PK)和內容知識(CK)三種主要知識形式的復雜重疊。藝術設計專業作為涵蓋社會心理學、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專業,培養人才注重專業技能向企業生產力轉換。TPACK框架研究了教學內容、教育技術及教學方法之間的互促關系,通過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企業項目對實踐教學研究,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理念、新視角。
二、基于TPACK框架人才培養模式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一)將企業真實項目貫穿于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過程
將“以擴大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理念融入實踐教學中,堅持校企深度合作道路,實現實踐教學項目化、實訓環境企業化、工作任務真實化、素質教育全程化,利用信息技術(TK),將學科內容與企業內容知識(CK)和藝術設計專業技能知識(PK)融合,將企業項目貫穿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踐課程體系。通過在工作情境中,引進真實企業項目,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提高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和滿意率,促進藝術設計專業技能向企業生產力的轉換,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培養“品德高、懂專業、技能強、能合作”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比如:把企業對人才引進要求的技術標準和素質標準作為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技能和素質提升的評價標準,企業項目質量標準直接作為課程評價標準制定的重要依據。
(二)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以校企合作為契機,依托行業或企業辦學,校企深度合作,企業協助學校確立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構建先校內實訓后校外實訓的實踐教學體系。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一方面把行業專家和企業經理、工程師、技術員聘請到學校來,成立“藝術設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企業對設計能力需求為導向,基于工作過程,設計和改革課程的教學內容;提供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協助學校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另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校企深度合作運作模式,形成有利于高職教育發展的“產學研相結合”機制,提升學院的辦學實力、水平和教學質量。校內實訓打造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采用“1+X”(理論實訓一體化教師+公司設計師或技能大師+客戶)的校企深度合作教學方式,由校內專任教師、公司設計師或技能大師組建教師團隊共同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及資源建設任務,協作備課、開發課程資源、運作教學環節,發揮各自特長,實施多樣化,具體化,個性化課程教學,促進校企深度合作。校外實訓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使學生直接對接跟蹤實際項目,將技術技能最大化的轉化為企業生產力,實現與企業零距離接軌。比如核心課程考核采用校內考核評價與校外考核評價相結合。校內考核評價注重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考核評價,線上考核評價以資源平臺自動考核數據為依據,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正確的評價。通過學生課前學習視頻觀看、課上考勤簽到、問題搶答、課堂測驗、課后作業提交等方面的考核指標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線下考核評價以期末考試等方式為主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校外評價以企業評價和客戶評價為主,由企業人員根據企業的崗位工作考核標準對學生設計能力、設計應用能力、設計表達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對學生的考核與評價。
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的三大要素構建藝術設計專業“產教融合、螺旋遞進”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的三大要素是時間要素(學制安排)、場所要素(校內與校外實訓條件)、方式要素(項目教學、做學一體)。
3.三個境脈層次項目構建
著力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重點,以真實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通過校企合作,開發具有實際意義的具體項目設計,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的全面建設,校企雙方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改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真實案例、真實項目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職業興趣。
依據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量、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能力,由弱到強分成A、B、C三個境脈,按照崗位模塊選擇A、B、C三個境脈層次的最佳典型項目,通過不同境脈人才培養內容、資源和方法的設置,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拓展技能在相關級別企業項目中加以運用,不斷加深、加寬設計類專業人才的技能。即A境脈的學生可在課后完成B境脈的項目,以此類推,C境脈的學生可以完成課后拓展資源項目。促進了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有效對接,實現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使學生畢業后與企業零接軌。
三、結語
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具有設計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基本繪圖軟件,具備較強的設計圖的繪制技能,具備一定的方案設計能力,具有獨立分析和解決設計中常見問題的技術和技能的能力,能勝任室內裝飾設計師、家具設計師、裝飾施工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通過構建“兩條主線(校內實訓、企業實訓)+三級境脈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形成“產教融合、螺旋遞進”人才培養模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 彭曉丹.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訓實踐創新改革研究——基于南華工商職業學院的實證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06,15.
[2] 李瑋瑋.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才智創新教育,2020,1,1.
[3]許曉慧.基于“2025中國制造”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1.
基金項目: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基于TPACK框架的藝術設計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147),主持人:陶翠霞。
作者簡介:陶翠霞(1979- ),女,工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研究;王艷麗(1988- ),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肖海文(1985- ),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