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
摘 要:社會主義將取得最終勝利,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在當今世界上,盡管社會主義運動總體上仍然處于低潮,然而面對時代挑戰,科學社會主義之火永不熄滅。文章從時代發展的總背景下對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作出了符合實際的闡述。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更系統化、完整化,它開辟了人類解放的嶄新道路,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指明了奮斗的方向。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國革命的勝利,都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性。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揭示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它指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具有偉大的歷史使命。在它誕生一個多世紀后,社會主義國家仍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社會主義運動仍然處于低谷,但社會主義最終會贏,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文章試圖從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大背景出發,探索科學社會主義之火永不熄滅的秘密。
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科學社會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狹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之一。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從勝利到勝利的直線發展,而是交織著成功與失敗,高潮和低谷的十字路口,進退留轉,成敗交集。
(一)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科學社會主義事關無產階級的解放運動。是對大規模資本主義工業進行科學考察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立的結果。是無產階級采取政治措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消滅階級,解放全社會的理論。歐洲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并非巧合,因為它有客觀的歷史條件。首先,歐洲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社會經濟條件;其次,科學社會主義由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誕生,從而有了階級基礎。最后,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杰出成就,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科學基礎。
(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首先,社會主義的誕生。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批判了剛剛傳入世界的資本主義,有了第一個走向社會主義理想社會的探索。但是因為大工業還沒有出現,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他們擺脫不了小生產的狹隘眼光和平均主義的色彩;
其次,烏托邦社會主義正在發展成為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烏托邦社會主義下進行了批判地繼承,并在進行了革命性變革。使唯物史觀、剩余價值理論出現。這兩個發現為社會主義理論的飛躍奠定理論基礎。
再次,社會主義從理想走向現實。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的開篇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許多東歐和亞洲國家利用戰爭創造的機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先后走向了社會主義。
最后,社會主義通過建立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西方國家正處于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而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體制的不足開始有所表現。蘇聯解體后,中國共產黨面對時代的挑戰突破了原有的蘇聯模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國家,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
二、科學社會主義長盛不衰
社會主義將取得最終勝利,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眾所周知,自科學社會主義自誕生以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它不僅被社會主義國家奉為指導思想,對西方社會科學也有深刻的影響。
首先,科學社會主義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在此期間中,資本主義爆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在不斷地發展,工人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運動也在蓬勃發展。時至今日,科技的進步也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取得更大的勝利。
其次,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沒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的弊端,再次證實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批判的深刻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在蘇東巨變發生后指出“60年前,除共產主義以外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曾陸續去莫斯科,試圖揭開‘計劃的秘密,這種計劃使蘇聯免遭使西方倍受折磨的大衰退。”馬克思的有關理論和蘇聯計劃經濟的實踐推動了西方國家走向了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譽的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宣告:馬克思是一個永遠不會死的靈魂,它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他說“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
三、長盛不衰的證明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二戰以來西方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體系,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和局限性。這次金融危機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且有向政治危機轉化的態勢,說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能力大大衰化。事實再次證明,馬克思提出的許多關于資本主義的論斷在21世紀并沒有過時,依然散發出真理的光芒。資本主義的衰退通常伴隨著社會主義的振興,因為既定事實和現實困境會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對資本主義的習慣認識和思維角度,進而思考變革資本主義的方向和出路,并不可避免地在某種程度上觸及解決問題的本質——選擇社會主義。主要表現就是國際金融危機后,廣大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對資本主義普遍不滿,各種抗爭性社會運動不斷發生;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價值觀念在全球也重新得到重視,國外共產黨、工人黨的聯合活動影響在增強。
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與生產力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矛盾運動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新技術革命主要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對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使資本能利用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同時產品的價格和質量更具競爭力,產品的市場更具全球性。同步的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使國際資本以迅雷之勢流動。國際資本可以脫離實物經濟和生產環節獨立存在,很快就可以掠奪來自其他人的大量財富。產品市場的全球化和國際金融的高度壟斷正使貧窮國的窮人越來越窮,富有國的富人擁有更多的財富,資本主義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根本的信任危機。
四、長盛不衰的原因
科學社會主義長盛不衰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武器。鄧小平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這是我們認識新事物、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
第二,全面發展的價值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已經實現了大多數人的理想。是由歷史經驗把社會主義作為一個根本的理論主題來總結,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目標,把社會主義的本質確定為團結人民的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仍然是許多先進正直的學者所崇拜和學習的,社會主義者可以用它來判斷現代資本主義,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
第三,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發展理論。沒有之前兩點馬克思主義是不能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長盛不衰,是因為經過時間和實踐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提升。新世紀初,中國領導人以獨立自主的傳統和創新精神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意味著新的重大突破將在建設社會主義中發生。
五、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世界的命運
19世紀40年代,社會主義科學理論的提出,就像一個光輝的日出,照亮了人類的歷史進程。發展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在于它偉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在于它的創新和自信,適應社會發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不斷發展,是社會主義科學理論發揮作用的趨勢。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正日趨洶涌,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吸納到了世界市場體系,國家與國家間的依存關系不斷加深。面對這一全球性的經濟變革,科學社會主義既面臨著機遇,又面臨著挑戰。全球化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大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
第一,全球化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環境。全球化的加快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相互聯系和普遍交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為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寶貴的時機。
第二,全球化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利用世界上先進國家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可以借助與發達國家發展經濟關系的機會,獲得自身所缺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客觀上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不斷調整和優化其產業結構,按照市場規律,盡快形成更為合理的經濟結構和經濟規模。
第三,全球化迫使發達國家認識到它們的發展有賴于發展中國家,從而提高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伴隨全球一體化進程,各個國家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加深,社會主義國家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極其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全球化不僅為社會主義發展帶來吸取新文明、新成果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社會主義發展帶來挑戰。
六、結語
馬克思在1859年寫的《正在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概括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時,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下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今天,資本主義發展生產的潛力仍未耗盡。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斷言,在進入21世紀的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仍將在面對世界性挑戰中進行激烈競爭。但社會主義將成為最后的勝利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結果。
參考文獻
[1] F.H.欣斯利.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36.
[2]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從歷史看社會主義的未來[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88.
[3] 雅克.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M].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127.
[4]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要)[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628.
[6] 陳學明.馬克思主義在今天還有沒有意義-從亞當.沙夫的回答說開去[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9.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