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社會在進步,時代在改變,傳統文化正在逐漸被新興文化所取代,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我們究竟該以何種方式來傳承那些珍貴的即將被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該如何創新從而將其融入到這個新社會呢?本文很好的闡釋了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之路。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
不知從何時開始,中國的很多傳統文化,例如戲曲、手工剪紙、書法等都慢慢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電視,電影,流行音樂等,而對于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而言,這些新興文化的確很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需求。但是,我們不能在有了這些之后就拋棄了我們原來的珍貴的傳統文化,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中國華夏五千年的珍貴文化,應該被永久的傳承下去,這對我們來說會是一筆無價的財富。
一、從源頭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發展道路并保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包含了各種傳統文化和手工藝術,其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那么,為何現在它們在慢慢消失呢,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在進步,人們接觸到了更新鮮、更有趣的事物后,自然就會拋棄原來老舊、無趣的生活方式。例如有了電腦,就不會有人用筆寫字;有了電影,就不會有人聽戲曲;有了流行音樂,就不會有人聽民謠......想要讓這些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接受,就需要讓他們喜歡上并熱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孩子入手,從小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孩子即是未來,孩子的世界發生變化,那么,整個世界都將隨之而改變。
二、盡量保存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的生存環境
“生存”,顧名思義即為“生”和“存”。“生”也就是非遺的產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幾百幾千年前我們的祖祖輩輩創造并留傳下來。“存”即是發展,國家為了不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從而發起非遺保護措施,然而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不斷深入,政府行為、商業行為等都不斷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各種信息不斷受到干擾,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呢?
提高公民的保護意識,讓群眾都參與該項目中來,鼓勵其多多從事傳統文化工作,例如傳統戲曲,現在愿意學習戲曲的人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這個行業并不被人尊重,唱戲的人越來越少,聽戲的人也是越來越少,所以導致這個行業已經瀕臨滅絕。對于這種情況,政府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在各個鄉鎮、社區定期舉行戲曲表演,也可以鼓勵一些喜愛戲曲的人去學習并將之傳承下去。
許多傳統手工藝,例如剪紙、刺繡等都是很好的手藝,但是現在都已經慢慢失傳。有部分原因是熟悉這些工藝的匠人都生活買偏遠地區,他們有的或許已經年老,無法走出來把這些手藝傳承給更多的人。對此,可以通過收集和分類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技術,將其歸類為可靠的檔案,這樣可以將這些傳統手工技術傳播給每一個有需要的人,從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更好的實施。
通過各種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人群中,例如公益演講、校園演講、社區演講等等,通過專人給大家演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由來,讓更多人了解并感受它們的魅力;將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展示在校園、公園、社區等公共場所,讓不了解傳統手工藝的人可以更好的欣賞并了解到它們的美,從而達到喜歡并熱愛,繼而傳承的效果。
在極盡全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有所創新,畢竟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人群,所有事物都要與時俱進,不可因循守舊、一塵不變,否則最終依然會被淘汰。那么,怎樣的創新才可以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始的生活環境,又可以使其融入到新時代的人民生活中,讓所有人都接受它呢?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三、將傳統手工藝與新型工藝相結合,并投入到人類的生活中
隨著工業發展迅速,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很多傳統的手工技術都大量被機器替代,人類只是起到了一個監督的作用,甚至還有些行業已經完全實現機器智能化,不需要任何人的參與,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手工藝已經幾乎被淘汰。但是,曾經由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創造出來的手藝就這樣被人類遺忘,實在是非常可惜。我們可以將傳統手工藝與新型工藝相結合,來達到雙贏的效果。例如服裝刺繡,一件衣服的生產幾乎可以用機器代替,但是有些細節部分,機器是沒有辦法很好的注意到的,用機器繡出來的圖案不僅美觀度會大大降低,穿在身上的舒適度也是非常的差,而且有些細節地方,機繡不會像人工刺繡那樣去巧妙的處理,這樣也會使這件衣服看起來非常廉價。所以,我們可以讓刺繡部分由專業的刺繡師傅手工制作,然后將其成品放到衣服上,而不是使用機器將其生硬的繡出來放到衣服上。這樣制作出來的衣服就會深受人們的喜愛了。
四、借助互聯網宣傳傳統民間藝術
很多傳統的民間藝術失傳其實有部分原因是它的發展模式不能與現在人類的生活相適應,比如手工剪紙,曾經在某個時期,手工剪紙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但是現在已經幾乎見不到它的身影了,這是因為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幾乎所有的人日常時間都被電子產品所占據,不論男女老少,每天面對的都是電視、電腦、手機,所有人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網絡,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2種方式來幫助傳統民間藝術重新回到人們的身邊。
將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錄制成小視頻,然后上傳到各個媒體平臺,包括電視廣告、手機小視頻APP、電梯小廣告、地鐵小廣告等,讓更多的人看到,并可以通過視頻自己學習。
將各種傳統手工藝品拍成照片上傳到各個網絡平臺,包括各類網絡文章、微信公眾號等,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的欣賞到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并愛上它們。
五、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各種現代娛樂形式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生活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衣食住行幾個方面,而是更多的追求精神和娛樂方面,這也促使了電視、電影等娛樂行業的發展,因此,傳統的戲曲已經幾乎問人問津。戲曲是中華幾千年來最珍貴的財富,如此被人所遺忘無疑是巨大的損失。因此,我們可以將傳統的戲曲元素稍作改編,然后融入到電視電影以及流行音樂當中,這樣既能夠滿足當代年輕人的喜好,又可以很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