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要】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素質(zhì)教育為教學宗旨,教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枯燥地、單調(diào)地傳授知識,“照讀”教材,而是積極探索最新的教學模式和高效的教學方法,凸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對研究性學習方法的積極作用深有感觸,該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其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其理論知識實踐應用能力,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完成學習的過程,這些能力的提升與合作精神的強化,對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好處。淺談了構(gòu)建小學英語研究性課堂的幾點心得。
【關(guān)鍵詞】小學英語 研究性課堂 教學設計
研究性學習方法是新課改提倡的教學方法之一,該方法可以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問題批判能力。教學課堂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場所,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建設研究性教學課堂。在本文中,筆者以某三年級英語教學課堂為例,分析了如何把研究性學習應用到課堂,將整堂課分為三個步驟進行設計。
一、語法教學設計
以前的英語教授過程里,語法教學往往偏離英語學習的目的,雖然學生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大量機械地練習,可以記住語法,但是,真正到了應用的時候,卻是無從下手。新課標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明確教學目標,精準把握教學尺度,最終確定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把課文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超越教材,翱翔在更加廣闊的知識海洋,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可以自己有能力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深加工。比如,筆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設計了如下活動:將顏色單詞與“Its…”句型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學習。
1.教學具體內(nèi)容
學習顏色相關(guān)的單詞:紅red、蘭blue、黑black。搭配Its…句型一起學習,同時復習已學動植物相關(guān)單詞:蘋果apple、桃peach、小貓cat、雞蛋egg等。
2.所用道具
相關(guān)鏤空卡片(已學過且掌握動植物類)以及顏色豐富的卡片。
3.具體步驟
第一步,為學生展示準備的鏤空卡片,如桃子、蘋果、小貓等,這時學生可以通過鏤空部分認出動植物的名字,同時,心生疑問;教師為什么要用鏤空的卡片呢?讓學生帶著疑問來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第二步,為學生展示顏色卡片,學習顏色的發(fā)音,認讀顏色相關(guān)的單詞,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先是教師講述,教授學生顏色相關(guān)單詞的發(fā)音和拼讀,讓學生對此有初步的了解;第三步,把顏色卡片和鏤空的動植物卡片重合疊放,讓每個動植物都有“自己的顏色”,例如將粉色卡片和桃子卡片重疊,引導學生用“Its”進行表達:“Its a pink peach.”這一句子的練習,既加深了對動植物單詞、顏色單詞的理解和記憶,又加深了對句型的理解和記憶,在鏤空桃子圖案后面替換不同顏色的卡片(“Its a green peach…”),整個學習的過程激發(fā)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范圍,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相關(guān)知識點掌握地更加牢固。學生的求知欲十分強烈,踴躍發(fā)言,這時,教師可“乘勝追擊”,向同學們展示已經(jīng)準備好的蘋果卡片,因為陳述單個蘋果時,要用到冠詞“an”,學生在陳述“Its…”時,要特別注意使用不定冠詞“an”:“Its an apple.”然后教師向?qū)W生展示需要用不定冠詞“an”的卡片,例如雞蛋egg等,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可以輕而易舉地表達出“Its an blue egg.”等句子,這一過程是知識橫向遷移的過程,隨后,教師向?qū)W生提問“Its…”句型的用法,鼓勵學生一起討論,找出這一句型的共同之處,然后總結(jié)得出:“Its…”句型是和單數(shù)名詞一起使用的句型。
這一活動的組織,既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借助不同顏色的搭配,刺激了學生的視覺感知,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地記住了“Its…”句型的用法。
二、操作活動設計
操作活動要有很強的真實性和趣味性。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和教學的實效性緊密相連。與實踐生活想脫離的學習活動,根本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別提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了。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要充分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活動形式豐富多彩。語法教學活動完成以后,教師要結(jié)合課堂的具體內(nèi)容,將學生分組進行學習和討論,讓學生親自制作鏤空卡片、顏色卡片,同時,教師將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展示,然后讓學生之間相互展示和分享,在分享的時候,一定要用“Its…”句型,活動結(jié)束后,教師將學生的“勞動成果”請進教室中的教學成果展示專欄中,歡迎其他教師和別的班級的學生前來觀摩,最后,用評選“小巧手”的方式,鼓勵鏤空卡片做得好的學生。這一教學活動的重點是培養(yǎng)、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能力,這對于年齡尚小的小學生而言,甚至是粗枝大葉的小男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可能會不耐煩,會應付了事,但是整個活動的意義還是值得肯定的,它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積極。
三、口語教學設計——創(chuàng)建口語角
筆者借助創(chuàng)建口語角的方法,鞏固所學詞句和語法,讓學生使用已經(jīng)學會的句型進行提問,結(jié)合物體的顏色和圖片用“Its…”句型進行回答。然后,教師給學生留一些課下學習任務以鞏固所學知識,為下堂課(名詞復數(shù)形式)的學習打好基礎。學生看了解下堂課的內(nèi)容,然后思考一下,假設圖片上有3只或是4只小花貓該如何提問、如何回答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指引學生使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借助實踐運用,達到完成學習任務的目的,學生可以正確使用自己掌握的語言知識進行口語練習,利于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教學,正是借助這一模式,讓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語言表達,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需要深入思考的幾個問題
筆者為學生精心設計的這堂英語課,全面應用了研究性學習方法,學生自主探索、自己動手實踐,即強化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又提升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勤與他人合作交流,并且在此過程中強化自己的合作、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提升了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最后筆者總結(jié)了在教學活動設計中,需深入思考的二個問題:
一是在新課改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改變自己的舊思想、舊模式。以前的學習模式時接受性、被動性地學習,教師的教學方法特別老舊且很難創(chuàng)新,這也就很難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自己的思想和教學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著眼于當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大方向,科學調(diào)整自己的思維和教學模式。
二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教學道具,未必可以起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盡管小學生的年齡不大,對教學環(huán)境非常敏感,但是假設不能科學選擇教學道具,依然起不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學道具不是決定教學效果的唯一措施。新穎的教學道具雖然好,但是過于花哨或是應付了事的教學道具,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阻礙正常教學活動的實施。
五、總結(jié)
研究性的教學課堂,應該是充滿激情、栩栩如生的課堂,作為教師,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建敢于探索、自主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大膽想、大膽說、大膽問,促進學生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到達持續(xù)強化語言綜合能力的教學目標,切實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王靈芝.新常態(tài)下小學英語課堂建設的實踐與反思[J].考試周刊,2017,(99).
[2]王巧玲.小學英語研究性課堂建設的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18,(02).
[3]馬洪波.關(guān)于小學英語課堂評價的實踐與反思[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