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想瑋
【摘要】閱讀摘要歷程涉及復雜的認知活動,不僅包括對文章中句、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求讀者將新內容與舊知識相連,促進閱讀信息的整合。摘要技能對小學生來說是最困難以及最弱的一環。在教學中,教導摘要策略,不僅可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也能促進學生自我監控與調整。探討摘要策略教學在小學二、三年級實施的狀況及教學前后的變化,研究使用小學五、六年級語文的摘要教學教材進行規劃安排,以定西市兩所小學為研究對象。教學期間,研究組記錄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并通過教學反思、回饋及對比摘要教學前后的變化,反思閱讀摘要教學策略的實施并提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摘要教學 實踐 反思
語文教學強調運用摘要策略引導學生分清主次,掌握重點,理清思緒,獲取、分析、整理閱讀信息,培養閱讀理解和有效記憶的能力,從而促進思維的訓練。然而,摘要技能對小學生來說是最困難,也是最弱的一環。因此,如何借由觀察學生摘要歷程發展與問題,調整教學方法,是值得探究的。
一、小學摘要教學困境
摘要對小學生而言是相當困難的。首先,小學生不懂得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其次,小學生缺乏有關文章的先備知識。小學生知道摘要應該比原文短,但他們會選擇文章中有趣的,而非重要的觀點放入摘要。
語文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工具,教科書中的閱讀材料對于閱讀教學有著相當大的制約作用。小學語文教科書摘要編寫存在以下問題:(1)“選擇”部分于二年級進行,教材中缺少指導如何找到重要信息的相關策略。(2)“歸納”于四年級開始,指導學生分辨自然段與意義段、大意和主旨的不同。五年級教材中包含對文章結構的指導,但只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呈現大意與主旨,缺少相關引導策略。(3)“產出”于三年級開始,主要讓學生通過問題提示,寫出段落大意。四年級以寫出完整的課文大意為主,五六年級多結合課文結構設置練習,但缺乏與寫出主旨相關的練習。
二、摘要教學的實踐
一至六年級語文教科書就主要文體來看,以記敘文為多,說明文次之。學生在要點選擇方面均表現較弱。首先,多數教師認為在教科書中,記敘文是最主要的學習內容,摘要教學可以此為基礎。其次,段落大意與全文大意,是摘要學習中最常出現的形式。學生雖能找出篇章要點,然而在組織要點上,要用哪些詞語概括、串聯以寫出完整段落和全文大意,對學生而言,仍有困難。第三,能否掌握篇章結構是關鍵。有整體概念后,學生才能針對篇章主題撰寫內容較完整的大意,否則往往只能由零碎片段拼湊。筆者擬定摘要教學內容分三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重點為“歸納記敘文要點”;第二階段以“掌握文本結構進行大意整理”為主;第三階段則為“歸納議論文的要點”。
1.教材選擇。教材的選擇包括課內及課外的篇章。課內部分選擇學生已了解的篇章,課外部分則為學生首次閱讀的篇章。第一階段,教材選擇課內外各1篇記敘文,共2篇;第二階段在篇章結構形式有總分與順承兩種,文體涵蓋記敘文與說明文,教材選擇課內外文章各2篇,共4篇;第三階段則包括課內外文章各1篇,共2篇。
2.摘要策略。依據前期調查結果規劃出三階段摘要策略重點。第一階段通過“找出各段落重要句子”“運用5W找出文章要點”摘要策略教學,鞏固“選擇”的基礎。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基礎上,進行“段落大意”“全文大意”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建構文章結構概念,以掌握全文脈絡,完成大意的撰寫。由于五年級語文課本中僅出現過兩篇議論文,因此,第三階段主要關注學生是否能將第一二階段學習的要點選擇、結構概念等摘要策略遷移運用于議論文。
3.教學方法。使用反思性教學,即教學者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研究以三種反思類型進行:一是課后反思,每堂課后立即進行;二是任務反思,學生完成練習后進行;三是階段性反思,用以檢查階段目標是否達成。
第一階段教學以摘要歷程中的“選擇”為主。學生問題類型有:無法判斷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摘要書寫內容過多,以及無法重新整理文句。
第二階段教學中,包括摘要歷程中的“選擇-歸納-產出”。學生問題類型包括不清楚意義段的概念、不易組織段落大意與全文大意,以及語句表達不完整。
第三階段教學文本為學生較少接觸的議論文,因此在摘要歷程中僅以“選擇”為主。學生問題類型主要為:口述全文大意時,語意表達不清楚。
三、教學結果與發現
1.建立摘要概念,運用摘要策略進行遷移。從摘要歷程“選擇”“歸納”來看,學生已能判斷重要信息,歸納重點。雖經過相當時日的間隔,學生仍能在學習新篇章時,遷移運用已學會的摘要策略。
學生在進行第一階段的“歸納記敘文要點”時仍保留過多信息。摘要教學通過提問及共同討論,確立“人、時、地、物”等信息,根據標題尋找“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促使學生思考并篩選重要信息。之后學生接觸同類記敘文時,已有選取重要信息的概念,而多數也能以一句話歸納細節。從結果來看,學生在分辨文章重要信息上有明顯進步。
在第二階段“掌握結構進行大意整理”中,學生已能在第一階段“歸納記敘文要點”的基礎上,在組織表達大意時有意識地串聯各段落的要點。在閱讀另外兩個篇章時,學生已能掌握篇章結構特性,更快選擇篇章重要信息進行組織。經考查,學生能掌握結構,圈劃重要信息,從組織段落大意到全文大意時,能有清楚且完整的表達。這反映出學生對議論文文體特性仍感陌生,難以將記敘文摘要方法遷移運用。
2.學生不擅于重新整理組織文句,組織能力偏弱。篩選信息后的“產出”,是指潤飾、整合或重組內容。學生多直接抄錄課文詞句,較少重新整理信息再組織表達。教科書中有關課文內容大意的練習多為填空題,學生不需整理段落就可填答。受練習題型影響,學生習慣于直接抄寫課文中的句子,缺乏重新組織語句的能力,以致部分文句不甚通順。
在摘要教學中,無論是順承結構或是總分結構,都需從自然段劃分意義段,再根據意義段書寫段落大意,進而整理出全文大意。然而,學生篇章結構概念尚未鞏固,全文大意的敘述缺乏層次,仍有語句表達不完整的情形。顯然,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結構,通過結構的概念理清文章主要意思,進而組織表達文句,是學生摘要歷程中最常見的難點,也是亟待努力之處。
由于學生五年級才接觸議論文,六年級接觸的議論文也不多,因此議論文觀點整理對于學生而言難度較高。雖然議論文也能運用總分結構概念找出全文大意,學生對于觀點的掌握不足,以致在將關鍵詞句信息組織為大意時,仍有表達不清的問題。
3.反思回饋,調整策略。在教學后訪談討論中,觀課的教師認為, “教學者的策略調整”是促進學生摘要能力發展的重要關鍵。教學者通過反思,在過程中采用“規劃—實施—收集資料—分析—判斷—調整”等方法,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并研究對策解決問題。反思并觀察學生問題,是改善學生摘要學習的重要參考依據。
總之,閱讀摘要歷程涉及復雜的認知活動,不僅包括對文章中句、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求讀者將新內容與舊知識相連,促進閱讀信息的整合。摘要技能對小學生來說是最困難以及最弱的一環,在教學中,教導摘要策略,不僅可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也能促進學生自我監控與調整。
參考文獻:
[1]黃厚江.閱讀教學應該怎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04,(7):23.
[2]耿敏麗.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J].學周刊,2014,(29):81.
[3]李文揚,薛漢忠.閱讀分類與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