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方田 付孟杰
【摘要】高中生物學是一門引導學生理解自然現象、解釋生命科學知識、形成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的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科學合理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和方法,不能夠按照傳統機械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展開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問題,最終實現解決問題的目標,反映科學探究在教學中的作用。在揭示了當前高中生物學探究教學的不足之處后,對如何在生物課堂中開展探究式教學進行了實踐研究。
【關鍵詞】高中 生物學 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導向,在課堂上設置懸疑,引導學生發現疑問、整合知識、解決問題。探究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的學習活動,這個過程中不但實現了問題的解決,還讓學生在知識目標、能力和情感目標上實現進步,在實現學生的學習和教學目標中具有非常之明顯的作用。高中生物學包括科學理論知識和實驗探究部分,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抱怨知識結構太零散很難記住,實驗探究感覺生疏,等等,這是因為當前高中生物學探究式教學的缺失,所以教師應該本著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實驗探究能力,讓學生主動學習,用自己的思想和方法,進行主動的探究學習。
一、傳統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缺陷
(一)專注于教師教學,忽視探究性學習的滲透
高中階段學習時間緊張,教師為了能夠在高一和高二階段加緊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一般都會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很多時候,整堂課都是教師毫無保留的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甚至遇到課標中需要學生合作探究解決的問題時,教師也僅僅是向學生展示解題的過程而已。長期下去,學生只是機械性的聽和記住教師講授的知識點,漸漸地失去了自我探究意識,這就導致考試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學生對于一些探究性分析大題都是空著。
(二)專注于陳述性知識的轉移,忽視實驗探究式教學
高中生物學是一門研究自然的衍生和進化的學科。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并了解進化的過程和方向,實驗教學已成為高中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我們從調查來看,當前很多學校似乎都忽視了實驗教學的滲透,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由于缺乏資源和教師流失,實驗教學不能順利實施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表現,教師只是以考試和解釋的精神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有的教師認為實驗太費時費力,只需要向通過文字的形式向學生講述清楚實驗理論即可。
(三)學習場所僅限于教室,忽視了教學資源的整合
說到教學資源很多教師都認為教材、參考書才是學生最好的學習資源,而沒有想到教室之外還有很多教學資源。長期的封閉式教學,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壓抑性,不利于適當地放松身心。生物學是一門和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學科,自然學校周邊的公園也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在生活中,我們所吃的食物都是富含糖類、脂質、蛋白質等營養元素,春天種子萌發過程中,所涉及的能量變化,以及每天騎自行車上學的過程中身體所需要的能量是如何得到的呢?因此,教師還可以從學生日常生活著手,將生活實例作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想象進行探究。
二、探究式教學實踐研究
(一)專注于群體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困難的內容作為探究性學習的材料,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四個一組,選擇一個小組長,讓小組工作者共同探索新知識。例如,《光合作用的過程》是高級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教學難點。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黑板或微課程的形式直接向學生展示光反應和光合作用的暗反應過程。表面上學生都聽懂了,但是在練習和考試的過程中,學生還是不會做題,對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物質和能量變化容易混淆。在本學期的教學中,筆者大膽地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過程。首先將班上同學分為四人一組,兩個人探究光反應,另外兩人探究暗反應。在探究過程中,應注意清楚地描述物質的變化和能量的轉換,以及反應的位置。然后小組成員交換了調查結果,并顯示了對方的調查結果。比如,探究光反應的A和B兩位同學應該要將光反應的整個過程和相關變化向C和D兩位同學講述清楚,直到C和D兩位同學理解透徹為止,最后C和D兩位同學將光反應的整個過程向全班同學講解。本次教學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的探究新知識,同時在為全班同學展示探究成果的過程中,也可以測試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對復雜知識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二)整合教學資源,開展戶外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和自然聯系密切的學科,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巧妙的結合戶外教學資源,實行探究式學習。例如,筆者在講授《調查種群密度》這個實驗時,筆者利用學校的后山資源,將班上同學帶到學校后山的草地上展開實驗。將班上學生分為5人一個小組,并每一個組隨機的分得一塊調查的區域,要求學生對該利用等距取樣法法或者五點取樣法,對自己所劃分的區域的蘆葦草數目進行一個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同學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本組所劃分的區域到底是適合用五點取樣法還是用等距取樣法呢?隨后還需要探討每一個小的樣方的面積是多少?樣方的距離是多少?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教授新生繼承和次要繼承的概念時,作者帶領學生們去了一個廢棄的農田。學生在廢棄的農田上看到長出了一些細小的樹苗,告訴學生像這種棄耕的農田上,由于過去植物的增長,這里的繼承被稱為次要繼承。隨后,筆者又帶領學生來到了一塊巖石地,同學們偶爾可以看到一塊巖石上有一些綠綠的苔蘚植物,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巖石上面以前是否長過植物呢?現在長出植物的現象是屬于什么演替呢?讓學生觀察現象,從而探究出次生演替的概念,讓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上理解概念。
(三)利用生活素材,展開實驗探究
生物學知識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很多地區由于資源匱乏和師資流失等原因導致實驗探究無法有效的開展起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要具備一雙可以發現素材的慧眼,準確地捕捉生活中的材料,將生活中的材料引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根據教科書實驗的要求進行實驗探索。例如,在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時,筆者引導學生可否利用塑料袋、淀粉、蒸餾水、燒杯等實驗器材來探究細胞吸水的實驗。很快,有同學就推出了自己的實驗方案:首先在塑料帶中將淀粉溶解于蒸餾水中扎緊,隨后將塑料袋放入裝有蒸餾水的燒杯中,靜置半天后再對其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塑料袋中的淀粉溶液變得比以前更加清澈了,這是因為塑料袋的淀粉溶液的濃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相比,它的更大,因此照成吸水的緣故。隨后,筆者又要求學生利用西紅柿和食鹽來探究細胞失水的實驗,也有同學說出了自己的實驗方案:當番茄片和鹽混合時,發現紅色液體流出。這是因為番茄細胞液的濃度低于鹽水溶液的濃度,導致脫水。
三、結語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教授學生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還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是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方法,教師可以多方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還可以利用生活素材來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有效地解決了因為資源匱乏而導致生物學實驗無法開展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苗成,李宗蕓,郭軍英.論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中學生物教學,2019,(06):33.
[2]朱滿員.小議高中生物教學中有關科學思維的誤區[J].中學生物學,2019,(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