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柯柯 方華 田艷輝
【摘 要】 增強獲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課程質量水平和提升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感的重要舉措。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結合新時代發(fā)展形勢和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從教育供給、主觀體驗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三個方面入手,實現優(yōu)質供給與個體需求的良性互動、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的內外貫通、機制保障與人文浸潤的剛柔并濟。這三個方面相互聯(lián)系、融會貫通,共同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提升。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獲得感 ?提升路徑
獲得感是個體在“得到”的基礎上產生的積極主觀體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一飽含“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暖心詞匯,給予所有教育者以深刻啟發(fā)。在當前高校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讓學生增強“獲得感”,成為教學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這一要求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新時代發(fā)展形勢和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高校思政課要著力從教育供給、主觀體驗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方面入手,為學生提供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教學資源,使其在獲取理論知識并見之于實踐的過程中,收獲滿滿的獲得感。
1. 教育供給:優(yōu)質供給與個體需求的良性互動
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生成,要依據其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科學合理有針對性地施加優(yōu)質的教學供給。在教學中,優(yōu)化設計教學內容,合理規(guī)劃教學體系,實現思政課教學由“整齊劃一”向“私人定制”轉化。目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的供需矛盾主要包括:一是“供需錯配”現象,即思政課教學供給與學生的需求與期待不相匹配。如,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存在脫離現實談理想信念、回避矛盾談成績榮譽、離開個人談集體等現象,造成理想信念缺乏根基、理論無法解釋現實等問題。這種脫離實踐的思政課教學供給,無法滿足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獲得感自然無法生成。二是“供給過量”現象,即對于同樣的理論問題進行反復說教,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有的內容,初中思想品德課中講,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還講,大學思政課中又要講。即使同在大學階段,四門思政課內容上也有一定的交叉重復”。此類重復施教的“供給過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心理體驗,自然不能提高其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獲得感也就無從談起。三是“供不應求”現象,目前受教學能力及資源的限制,思政課教學在某些領域不能為學生的發(fā)展和需求提供足量教育供給。如,理論講解中的淺嘗輒止、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不僅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可能會導致教育對象出現思想偏差,獲得感自然無法提升。
思政課教學中,實現教育供給與個體需求的良性互動,一要“以學生為中心”備好課,切實從學生的思想特點和需求實際出發(fā),以關照其個人成長發(fā)展和價值實現為起點備好課。換言之,就是要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心理期待精心烹制營養(yǎng)豐富、色味俱佳的“菜品”,這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必然要求。二要呼應現實、突出新意,思政課教學要避免重復說教的過量供給,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授課中,要注重理論闡釋呼應社會現實,凸顯思政課教學的鮮明時代感。比如,在講到香港修例風波等社會熱點敏感問題時,既要講清楚香港修例風波的由來,以及中央的態(tài)度和立場,同時還應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角度,分析香港局勢衍生出的國家安全問題,通過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呼應,從多角度分析熱點問題,讓學生產生新穎感的同時,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現實針對性。三是要聚焦問題挖掘深度。思政課教學要以理論的深刻性說服人,就要避免以淺嘗輒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方式說理,而是要關照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接受能力,體現出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層次性與遞進性。換言之,就是要保證制作出來的“菜品”具備滿足肌體成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思政課是“真的有用”。
2. 主觀體驗: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的內外貫通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使學生在提升知識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認知獲得感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的內外貫通。
2.1 教學方式顯隱結合,提升知識素養(yǎng)獲得感
傳統(tǒng)“理論灌輸式”的顯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缺失了對現實生活情境的應用,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效果不佳。隱性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巧妙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使其達到潤物無聲、化育無形的效果。通過課堂內外實踐教學和網絡虛擬實踐教學等隱性方式,將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巧妙隱藏,讓學生在接觸、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深入挖掘豐富而生動的隱性知識素材,并將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體驗融入教學內容體系中。采用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問題導入、專題嵌入、案例討論等隱性滲透方式,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認知圖式,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同,實現理論知識向能力素養(yǎng)的遷移和應用,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升知識素養(yǎng)獲得感。
2.2教學內容融入生活,提升情感態(tài)度獲得感
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讓人們產生情感認同,將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的身邊人、身邊事,更容易提升其對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道德情操等內容的價值認同。優(yōu)秀的社會文化資源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更能讓其認同并接受思政課所傳授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教學過程中,將這些豐富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整合,并轉化為教學內容融合滲透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此提升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獲得感。將教學內容融入生活,增強校園文化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融合度”,讓學生能夠深刻地感知體驗、理解感悟教學內容,在深化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增強對道德情操和核心價值觀念的情感認同,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的統(tǒng)一。
2.3教學環(huán)節(jié)凸顯實踐,提升行為認知獲得感
以學生為中心、凸顯實踐性,通過實踐進行育人,是提升學生行為認知自覺性、增強思政課獲得感的有效途徑。將校園文化、社會文化和學生日常生活實踐納入教學內容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我教育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抗壓能力、理性思維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此外,凸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實踐性,重視知識能力與情感價值觀獲得感的轉化,有利于學生將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外化為自身的行為實踐,并對他人及所處的現實生活環(huán)境產生積極影響,進而提升自身的行為認知獲得感。
3.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機制保障與人文浸潤的剛柔并濟
要長久持續(xù)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除了控制主觀需求與實際獲得兩個變量之外,還可以通過時間的積淀與醞釀,創(chuàng)設相應場域和情景支撐,來營造良好的提升環(huán)境,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不斷增強。
3.1 完善機制保障
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持續(xù)提升涉及諸多方面,既有思政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又有教育內容的優(yōu)化、教育方法的更新,還有教師與學生的溝通等。與之相適應,就需要一整套詳致周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與制度機制作為保障,具體地來說,應該包括:人才引進和退出機制、師資培訓和評審機制、教育教學與科研機制等內容,從而保障各項工作有序展開、持續(xù)發(fā)力、開花結果。
如完善師資培訓機制。高校應該對思政課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選送培訓,更新完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能力素質。一是建立教師崗前培訓體系。要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抓好新任教師崗前培訓,通過采取以老帶新、專家授課、集中培訓、集體備課、研討交流、教學觀摩等方式方法,幫助新教師掌握思政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提高教學能力。二是建立教師在崗培訓體系?!巴ㄟ^采取校內培訓、在職進修等方式,幫助教師拓寬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提升業(yè)務技能。” 校內培訓是思政課教師在職培養(yǎng)培訓的基礎。高校應建立思政課教師校內培訓機制,選好年度培訓主題,采取個人自學和集體學習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聘請校外教學名師講授示范課,觀摩點評現場教學,建立教學競賽制度等方式,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通過采取專題進修、攻讀學位等形式,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思想理論素養(yǎng)和學歷層次。
3.2 長期人文浸潤
持續(xù)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指望“畢其功于一役”,必定是日積月累、總結更新、久久為功的實現過程。獲得感的增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生源的變化、時代的發(fā)展,獲得感的范圍越來越廣、內容也在不斷提升?,F實生活中,大學生心理需求滿足的閾值隨著實際獲得的增多而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不斷注入新的高質量內容去滿足學生新的心理需求。因此,需要發(fā)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長期人文浸潤開展提升工作。
長期的人文浸潤要求有序性、持續(xù)性、長期性三者有益結合、緊密聯(lián)系。有序性,是指思政課教師要在不斷總結的基礎上,有條不紊地安排課程的系統(tǒng)要素,使其功能互補、緊密銜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從而推動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穩(wěn)步提升。持續(xù)性,是指在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升工作中,秉承一以貫之的指導理念、蹄急步穩(wěn)的策略,方法模式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循序漸進、文火燉肉,從而保證這項工作穩(wěn)中有進、務求實效。長期性,是指不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變換,思政課教師要堅持不懈、初心不改、久久為功地開展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升工作,把它當成打牢學生思想基礎、奠定精神底色的神圣職責,當成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偉大使命。綜上所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應該剛柔并濟,通過剛性的機制保障工作落實,同時樹立長期人文浸潤的柔性理念指導工作開展。
參考文獻
[1] 劉建軍. 試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復施教[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
[2] 儲水江. 關于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
[3] 張?zhí)烊A. 孫傲.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價值意蘊與現實路徑[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9(6).
作者簡介:
杜柯柯(1982—),女,碩士研究生,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方 ?華(1978—),女,博士研究生,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軍隊政治工作;
田艷輝(1985—),男,碩士研究生,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軍人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