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規桂
【摘 要】 我們不斷探索提高中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方法。富媒體的運用為英語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學生富有激情、產生學習英語的欲望、產生創新的意識等等。
【關鍵詞】 富媒體 ?創新 ?自主學習
富媒體,即英文rich media的直譯,它不是一種具體的互聯網媒體形式,而是指具有動畫、聲音、視頻或交互式的信息傳播方式。換而言之就是多種豐富的互聯網媒體方式的應用。在“互聯網+”的時代,“富媒體+英語課堂”的模式將帶來課堂的變革。如果英語課堂是一艘船,那富媒體就是帆,助力航行。
一、富媒體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優勢
1.富媒體的應用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新的挑戰
豐富的網上資源,形式多樣的媒體方式給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視聽覺活動中不僅實現了知識的掌握還拓展了其它的多元智能,如交際能力、協作能力、口語能力等等,使整個學習過程充滿快樂。學生在應對各種媒體的使用就是接受挑戰,如學生要學會如何在媒體中上傳作品等等。
2. 富媒體的應用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創新的動力
創新能力不僅僅是一種智力活動,它還包含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個性心理等等。因此,創新能力不僅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它還表現為善于把握機會的敏感性和積極應對環境改變的應變能力,它是一種綜合素養的體現。我們的課堂是學生精神活動的場所,我們所應該提供的應是活潑的開心的課堂。而富媒體在英語課堂的應用恰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充滿靈感、充滿激情。
3. 富媒體的應用給英語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提供了可能性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變革人的學習方式比變革技術更為重要。富媒體的應用,就是給學生通過學習提高他們的發現、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微課或者慕課的觀看,發現一些英語課堂上還未發現的問題,利用課外的時間再回放微課或者慕課,進一步鞏固訓練達成知識的掌握。例如在英語課上教授有關廣告的閱讀理解,學生可能在課堂45分鐘內無法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內容,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這一方式將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回家觀看。這就很好地實現了課堂向課外的延伸。
二、富媒體下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首先,教師本身的信息化知識的儲備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英語老師,我要想在我的英語課堂運用多種媒體方式,那么我得要掌握各種軟件的運用,例如PPT制作的高級應用、flash,Photoshop,錄頻軟件,截頻軟件等等。教師自身的不斷探索和不斷創新是很有必要的。一個教師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一個有心人,有心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其次,培養學生的自信自強的精神。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自信心是他們的支柱,是導向他們學習興趣的先導。我們的學生在初中學習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喪失學習自信。因此我努力通過多種媒體的方式,從視聽覺上幫助他們完成學習的過程,隨著學習經歷的增加,課堂交往活動的參與程度的提高,那他們的自信心也就會增強。處在高中階段的中職生在心理上還需要各種形象的東西的刺激,才有助于他們的思考。通過各種動畫、圖片、小視頻以及音樂等等的刺激活動,學生的中樞神經處于興奮狀態,根據學習心理的研究表明,當人的中樞神經處于興奮狀態時,人的思維活動也變得很活躍。
再次,要通過富媒體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只要有合適的條件和環境,人人皆可創新。富媒體在英語課堂的應用,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創新的環境,讓學生具有創新的欲望和需求。教育的價值就在于發現學生創新的閃光點,點燃他們創新的火花,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通過多種媒體的應用,加上教師特別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的空間,讓學生的學習更積極、更主動。
再有,要讓學生在富媒體的幫助下進行有意義的有任務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一般包括有意義學習心向、呈現學習任務和材料、進行整合調整、應用等步驟。在我的英語課堂,我可以通過多種媒體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新奇、有趣中進行英語任務的完成。并且這種方式還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在課堂上因為一些信息差的原因,學生會產生好奇心,這將使他們在課后去探究、去找尋答案。這也可以說富媒體的英語課堂因為它的開放性和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而延伸到了課外。
總之,應用富媒體的英語課堂能夠讓學生富有學習激情。有人說教育是一首詩,可以是田園詩、可以是古體詩、也可以是抒情詩,有各種各樣的情調和內涵。我們要想寫出精彩的詩篇,就必須給我們的課堂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而富媒體的應用將給這篇詩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Bruce Joyce.教學模式.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 刁陪萼,吳也顯.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之路.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3] 鐘啟泉,張華.課程與教學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4]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