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新媒體的全面普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經無法滿足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文章從以學生為中心、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和“三全育人”等三個方面來闡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特殊的社會活動的理性認識及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教育觀念,它對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近年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各類手機app軟件等新媒體工具進入千家萬戶,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如今,高校學生人人都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他們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輕松聯通整個世界,獲取海量信息。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和陣地,利用這個平臺來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擴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擺脫了時空條件的限制,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它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巨大挑戰
(一)新媒體網絡環境復雜多變,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互聯網無國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大量西方普世價值觀、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思想、個人主義思想、歷史虛無主義等大量不良信息,甚至還有不少敵對反動言論;此外,網絡上呈現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誘惑,容易動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追求,加之有些網絡平臺對發布的言論、視頻等審查不嚴,網絡監管不到位,很容易導致有毒有害信息泛濫。而大學生群體是使用網絡的主力軍,這些負面信息將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堂思政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網絡信息資源豐富,網絡為學生在學習上提供了巨大“便利”。比如,思政課教師布置的課后思考題,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生輕而易舉就在網上就能搜索到,直接復制粘貼就能應付了事。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就不能入腦入心,思政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同時,手機成為思政課堂打發時間的“玩具”。大部分學生對思政課不重視,上課提不起興趣,加之大部分思政課教師授課過程中,授課方式單一,課程內容缺乏吸引力,導致很多學生寧愿上課玩手機上網,也不愿認真聽講。
(三)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以“00后”學生為例,他們是含著互聯網“鑰匙”出生的一代,他們從小就接觸互聯網,對互聯網依賴程度最深。作為2018級學生的輔導員,筆者明顯感覺他們這一代人中,出現學業困難、心理困難等問題學生的人數比“80后”、“90后”要多得多。學業困難學生往往沉迷新媒體等網絡虛擬世界,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缺乏奮斗精神,熬夜玩網游、看網絡小說,置學業于不顧,荒廢大好青春;而心理困難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長期生活在網絡虛擬世界,缺乏在現實中與人溝通交流,性格孤僻,長此以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較大難度。
二、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弊端
時代在變化,教育對象也在變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育對象個性化的需求,也無法起到理想的教育實效,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過程。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新轉變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過程的革新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存在諸多弊端,主要表現在:
(一)教育方式單一,推行“一刀切”式培養模式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認為,理論灌輸是最直接、最簡單、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理論灌輸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一部分,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意識”。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不可能憑空從頭腦中產生的,需要去灌輸。不可否認的是,在革命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該方法能迅速起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教育對象的變化,灌輸教育法、“一刀切”式教學方法已不能夠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因此,應在堅持理論灌輸法的同時,摒棄傳統方法的弊端,吸收其合理性,將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接受程度、個性需要等因素考慮在內,注重因材施教,必須注重方法的靈活性,根據教育對象的個性特點采取相應的實踐教育法、心理咨詢法、滲透教育法和情感教育法等方法。
(二)教育過程以教師為中心而非以學生為中心
傳統的儒家“師道尊嚴”、“尊師重道”觀念傳承數千年,深刻影響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同時也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但這種觀念導致過于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地位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種問題尤為明顯。在新媒體沒有普及以前,由于雙方知識儲備上的不對稱,教師在學識上具有權威性,學生的知識來源單一,往往都來自教師課堂上的傳授,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地位,認為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教師在學生眼中無疑是嚴肅的,學生往往敬畏教師而保持一種距離感,這也不利于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而在當今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生從小接觸新媒體,他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深受新媒體的影響。他們善于利用網絡和新媒體獲取有用信息,他們思維敏捷,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的知識來源多元化,不再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他們更加傾向于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對思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生的這些變化和要求也充分反映在思政課堂上,他們早已不滿足于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對教師居高臨下的教學姿態感到厭倦,普遍抗拒嚴肅而缺少親和力的呆板教學形象。他們的平等意識、參與意識以及交流對話意識日益增強。這些都在強烈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教育理念,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側重對學生進行政治教化,忽視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關注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教師注重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政治立場、政治態度和政治觀點,通過傳統的灌輸教育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和價值取向。在這一過程中,它首要強調的是政治教化作用,對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不夠,忽視個體的內心真實需求,缺少人文關懷。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新媒體盛行的環境下,各種思想交融碰撞,人們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增多,權利意識、競爭意識、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一環,具有引領作用。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更加關注個體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態,了解和滿足個體內心需要和訴求,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
三、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研究
新媒體環境下,由于社會形勢和教育對象發生變化,原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經無法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就必須從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開始著手,進而改變教育模式和過程。
(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它的教育對象是千千萬萬個有思想、有性格、有個性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既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又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觀需要。應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滲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相應在教學觀、學習觀、師生觀等方面加以改變。在教學觀上,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不斷激發學生內在學習潛能,根據學生個性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融洽、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學習觀上,教師要主動轉變角色,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要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樂趣;在師生觀上,教師要做到平易近人,少一些嚴肅,多一些親和力,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形成“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二)踐行習近平奮斗幸福觀教育理念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論述過奮斗與幸福的關系?!靶腋6际菉^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這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的生動表述,它不僅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是立足于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追求。教育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過上幸福的生活??倳泴^斗幸福觀的深刻闡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價值遵循和實踐遵循。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將習近平奮斗幸福觀貫穿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奮斗精神上下功夫,使學生充分理解“奮斗幸福觀”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意義,自覺用它武裝頭腦,為自己提供精神動力之源。引導學生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理想之中,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實現人生價值。
(三)牢固樹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實現新時代這一教育目標,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扎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效果,努力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用之才?!叭恕奔慈珕T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全員育人,是指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格局。學校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黨政管理人員、教輔工作人員、后勤服務人員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家庭主要是指父母親;社會主要是指由社會知名人士、優秀校友等;學生主要是指學生中的先進典型。全程育人是指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時間上要有連續性,放假期間不能存在“教育真空”,從雙休日到寒暑假,學校都要精心組織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始終貫穿整個大學階段;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挖掘各種育人要素,統籌育人資源,積極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十大”育人體系,完善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7年2月27日.
[3] 李淑敏.互聯網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創新探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4] 袁鳳燕.“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49-54.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規劃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研究”(課題批準號:GH180315)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夏先林(1986- ),男,湖北鄂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