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精神支柱,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就要使其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那么,這就需要對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形成清楚認知,同時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徑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
關鍵詞: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和培育
愛國主義精神是維護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團結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激勵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重要精神源泉。因而,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弘揚路徑,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
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是與時俱進的,它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當時國情及國際形勢有不同的主題和使命。因此,只有深刻把握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才能深刻的把握新時代對于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弘揚的必要性及路徑研究。
(一)相關概念闡述
(1)愛國的科學內涵
愛國即熱愛自己的國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理解為是人們在處理與祖國的關系時的基本準則和要求。而祖國的直接體現是同胞,因此愛國也可以理解為“愛自己的同胞”。由此可見,愛國是對祖國、同胞熱愛感情的一種表達,其表現方式往往是是比較感性、比較具體、比較零碎的。
(2)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同胞熱愛感情的升華,作為一種抽象概念體現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之中。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集中體現為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使命感。而愛國主義具體的科學內容也是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的。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則進一步具體的體現為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由此可見,愛國主義相對于愛國而言表現得更加理性、抽象、全面。
(二)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
愛國主義精神與作為政治原則、道德標準和法律規范的愛國主義也是不同的,它表現為有利于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一切價值體系的凝聚。經過黨和人民長期的不懈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取得這樣的成就也離不開人民群眾扎根心底的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其表現方式和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現。在中國的古代時期,戰亂不斷,狼煙四起,愛國主義精神則主要表現為開拓祖國領土、反抗外族侵略、維護領土的統一進而不斷革舊鼎新,勵精圖治,為百姓謀福祉的精神。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中華民族腹背受敵,一面是帝國主義虎視眈眈,一面是封建統治階級軟弱無力,此時的中國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而此時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就要在古代愛國主義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升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階層的盤剝和壓榨,實現國家安定統一則成為了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內容。在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則集中體現為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力愛護自己的祖國、堅決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和培育的必要性
作為推動社會發展主力軍的青年大學生,就要不斷引導和培育其正確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使其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同時這也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方式。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現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主題,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要勇于承擔這個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在困難中砥礪前行,以實現祖國的安定、人民的幸福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由此可見,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和弘揚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在中華民族曲折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之所以可以在的危機關頭轉危為安,實現國家的穩定統一,掃清危害國家發展道路的阻礙,迎來中華民族復興的曙光,這與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是分不開的。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直接關系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更關系著全國各族人民中國夢的實現。
(二)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
自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影響范圍的不斷擴大,一些隱藏在市場經濟體制背后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出來。由于西方錯誤價值觀的影響,誠信滑坡,惡意競爭的現象頻繁發生,這已經嚴重的影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青年大學生作為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身上肩負著保障社會市場經濟穩步發展的使命。因此,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將直接影響著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所以,為了改變由于誠信意識和合作意識淡薄而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和惡意競爭的現象,就要大力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摒除西方錯誤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意識,以此改變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相關法律對高等教育培養目標有相關規定:“高等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加強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目標的主要路徑。
當前,由于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中西方文化交融程度日益加深,人們的意識形態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但同時西方的一些錯誤價值觀也導致部分大學生思想觀念模糊,使其行為方式偏離正確軌道,進而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目標的實現。在這種形勢下,就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培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其清晰分辨西方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此實現高校思想教育的培養目標。
三、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弘揚和培育路徑分析
在深刻把握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和必要性的基礎上,有利于積極探索新時代培育和弘揚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路徑,以實現從根本上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提高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實際成效。
(一)始終堅持把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
愛國主義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統一,這是當代愛國主義精神最根本的體現。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只有始終堅持三者的高度統一,才能實現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繼承和弘揚。對于有些人將愛國、愛黨與愛社會主義三者割裂開來,認為愛國不等于愛黨、愛國不等于愛社會主義的言論,鄧小平同志批判其說:“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由此可見,愛國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要實現新時代對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培育,首先要使其樹立正確觀念,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統一。
(二)積極引導大學生以遵紀守法為底線表達愛國熱情
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發生利益沖突是無法避免的。面對利益沖突,我國始終秉持著大國應有的風度,恪守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場,但這也無法避免一些國家存在不軌之心,試圖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也始終有著明確的立場和原則,中國民眾更是無法容忍本國利益和人民利益被他國損害。但這其中就有少數人行為過激,比如前幾年部分群眾為了抵制日貨、韓貨無視法律去砸日本、韓國的店鋪和進口車,這不僅不能夠解決矛盾,反而會激化矛盾,同時更損害了很多無辜群眾的根本利益。
因此,過激的愛國行為是不可取的,理性依法愛國才是人民對自己國家負責的態度。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高素質群體,更要堅持以法律為準繩表達愛國之志。
(三)多途徑開展愛國教育,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
新時代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愛國教育,需要多管齊下,全面實現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第一,發揮家庭教育的啟蒙作用。要養成愛國愛家、積極向上、包容互助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就需要動員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參與家風建設中來。因此,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情懷和觀念,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和引導孩子樹立愛國情感的過程,就是在家庭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在這一教育階段,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二,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輔相成。一方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真正的精神需求,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另一方面,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社會實踐活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開展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活動,比如,校內師生定期組織文化主題沙龍、邀請專家學者講授時代熱點話題或者組織學生下鄉支教等活動都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覺悟。同時,為了切實地讓大學生樹立愛國意識,學校可以組織參觀革命紀念館、愛國文獻經典誦讀等活動,促使大學生樹立堅定地愛國情感。
第三,凈化網絡經濟環境,發揮網絡技術優勢。采取積極措施凈化網絡需要政府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在凈化網絡環境的過程中,政府擔任著重要的角色,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網絡發布的信息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審核,防止不良信息的發布,同時利用合法性強制手段凈化網絡環境;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自身要樹立遠離并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涉嫌低俗文化網站的意識,同時協調好上網時間,不要沉迷網絡。發揮網絡優勢即可以利用互聯網開展網絡教育,探索出一條“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加強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疫情期間,網絡的這一優勢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體現。
因此,新時代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需要通過家庭、學校、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其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最終讓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和端正行為的精神旗幟。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3]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2.
作者簡介:王晶(1995- ),女,蒙古族,遼寧沈陽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