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思考,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集中體現:一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機遇,二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挑戰,三是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路徑分析,包括內容的延伸,教學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延伸教學;路徑
隨著互聯網的高度發展,在人們的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等不同方面都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同時給高校思政理論課帶來了新的方向——延伸教學。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將新媒體技術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建構適應新媒體時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載體、機制體系,是推進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同時,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是思政理論課教師在新媒體時代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
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教學,是指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借鑒工作室、講壇、網絡、思政課拓展課程等途徑、平臺和方式,拓展課程內容和時空,將課堂理論教學內容延伸至課外,全程、全方位引導學生加強對所學課程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介于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與學生實踐活動之間的教學過程和環節。
一、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機遇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應用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是具有互動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態和平臺。其主要特征是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信息的消費者也是其生產者。
在新時代,新媒體是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主要載體,因其獨特優勢有著極大的受眾面,深受青年學生和老師們的青睞,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媒體的時代性和即時性和為延伸教學提供了時效性
新媒體是時代的產物,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具有著時代性。它是基于互聯網的載體,打破了傳統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青年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把新媒體中的文字、圖形、圖片、聲音和圖像等集中于一起 ,青年學生更加有興趣與動力去全方面隨時性地接受信息。新媒體的及時性更是為教師的延伸教學提供了時效性,教材的編寫與廣泛使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學不能因此而脫節,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青年學生知識的增長也需要跟上時代,新媒體因此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借助新媒體可對教學運籌帷幄,也可對學生心理疏導。這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
(二)新媒體的海量性和共享性為延伸教學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優質的教育資源
新媒體承載著不可估量的各種知識,涉及多種領域,全方位覆蓋。如在線學習平臺——中國大學MOOC,它是國家級的精品課平臺,匯集了國內最好的高校(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 211所知名高校和機構,全國思政專業最好的學校也全都囊括其中)。MOOC課程內容涵蓋了經濟,政治,哲學,醫學等眾多學科。高校思政教師在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中,可根據需要選擇引用更加優質的課程進行教學活動,學生也能根據愛好自由選擇課程自學,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習后還能獲得相應的證書。武漢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王一凡說:“每個人都是教育資源的承載者”。除了學習平臺提供的教育資源,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承載著不同的教育資源。在新媒體中,教師和青年學生可有效利用別人提供的資源,也可為別人提供教育資源,這樣的資源不同于深奧晦澀的專業術語,它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生活,更能感同身受,引起共鳴。
(三)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個性化為延伸教學的目的提供了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基礎,而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是對其的一種深化,兩者的目的皆為一個:為中國共產黨培育人,培育全面發展的人。教育是教師和學生兩者之間的平等對話與溝通, 新媒體是有效的橋梁,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相互溝通、相互影響, 能夠讓學生的參與度得以提高。在新媒體這個載體中,老師的“絕對權威”地位日趨弱化,他們不再是話語權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青年學生也不再是思政理論課的追隨者,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互動變得平等。教師尊重青年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全面發展。每個青年學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在傳統的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無法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而在新媒體這個主要載體中卻能夠達到,充分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有助于促進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挑戰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給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既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其挑戰主要為以下兩個:
(一)新媒體的海量性和共享性易帶來民族文化意識沖擊
現在不僅僅是一個和平發展的時代,更是一個意識形態斗爭的時代。當前,國際國內情況復雜,各國多元文化交融,多種意識激蕩碰撞,一些西歐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輸出自己的民族意識和文化,企圖實行霸權主義,力圖將文化的平等交流轉變成為文化的單向輸出,他們采取各種方式,對我國的主流文化和民族意識進行滲透攻擊。其中借用新媒體這個載體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青年學生尚未形成足夠的辨別能力,而且在思想上容易隨大流,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體。在青年學生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就極易在思想道德上無所適從,甚至喪失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崇洋媚外”,產生認知偏差,致使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致使我國自身的文化觀和民族意識受到強烈沖擊,在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中加重了教師對青年學生意識形態培養的任務。
(二)新媒體的吸引力和便捷性易引發青年學生心理疾病
青年學生喜歡這樣一種具有吸引力和便捷性的新載體,而且很多人往往容易沉迷于其中,甚至在上課期間“廢寢忘食”地“扎根”在新媒體世界里無法自拔,不聽“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論課。更有一部分青年學生過度依賴新媒體而封閉自我,拒絕出去和他人交流,他們在新媒體這種載體下可以侃侃而談,但是在與現實的人面對面交流時卻只字不吐,或焦慮不安、或冷漠,即俗稱的網絡孤獨癥。新媒體中形形色色的廣告經常堂而皇之的出現在青年學生視野中,更有甚者因為自控力和辨別力低而沉迷于不良文化中,長此以往,優質的精神食糧愈發缺乏,心靈被侵蝕毀損。這些都不利于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甚至引發心靈疾病。
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路徑分析
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教師在其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應順勢而為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步伐,化挑戰為機遇,打造讓學生喜愛的具有吸引力,思想性,時代性的思政理論課。
(一)思政理論課要延伸教學內容
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是對傳統思政理論課教學的一種質的提升,在內容上要因時而新,與時代發展同步,與青年學生成長同步。而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內容在新媒體時代缺乏一定的針對性與吸引力,這是造成很多青年學生對其產生厭惡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延伸教學內容上,根據學生成長規律,刪減與中學思想政治課之間存在交叉重復的內容,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增加國家時事政治內容,根據傳統的思政理論課只注重對學生政治意識培養的不足,加大對學生的歷史素養與人文素養的培育,增添一些側重于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的課程。比如我校開設的《大學生文明禮儀》《世界大趨勢與中國發展熱點問題》《當代西方思潮評析》《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品讀》等。這些課程的增添不是對原有教育部規定的主干課程的否定,是一種延伸與有益補充,是糾正青年學生的歷史虛無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的有效舉措之一,培養正確的意識形態。
(二)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要創新教學模式
創新教學模式是提升思政理論課的吸引力的重要舉措,是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的重要路徑。傳統思政理論課是教師“一言堂”,學生被迫“言聽計從”,缺乏活力與靈動,是學生寧可睡覺也不愿聽的原因之一。創新教學模式,打破原來的“一言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教師是主導,教學工作要避免之前的弊端,圍繞著有氛圍有活力靈動而集中展開。借助學生喜愛的新媒體,以及延伸教學的要求,形成課堂內外,師生良好互動的“1+3”教學模式。1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核心主干課程教學;3分別為網絡課程教學(根據需要而進行網課),學習基地教學(派學生代表到馬克思主義學習基地進行考察并為同學們講解),“天問”平臺教學(學生就相關課程內容演講,線上線下師生互評)這一教學模式中的三種方式相互滲透,彼此補充,主要目的在于師生之間的平等良好互動,增加課程的活力與靈動,提升學生的自信,培養表達能力與社交能力。
在“1+3” 教學模式中充分發揮教師在延伸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提升教學能力與學術能力,教師的正確引導是課堂成功的保障。教師有效地利用新媒體,活躍課堂氣氛,拓寬知識面,讓抽象深奧的思政理論課變得淺顯易懂,不再是枯燥的說教。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的參與度是檢驗課堂成功的重要指標。在課堂上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學生自由組合,在每堂課進行之前,每個組都請二至三個代表作老師上堂課預留的專題匯報,每個組觀點不可重復,可進行辯論,對老師所講的觀點也可辯論駁斥。課后除了預留的專題匯報,還需寫課堂總結,內容靈活但不隨意。可包含當場課學到的知識或者近期看的書(與該課程相關)的大概內容,或者對課堂的感悟見解建議等。讓學生被動學習吸收先進有益的文化而轉換成主動學習,在心靈上得到優秀文化的營養滋養。
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未來思政理論教育發展的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趨勢。我們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繼承和發揮思政理論課的優勢,巧借新媒體風,乘勢而上,把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努力開創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政理論課延伸教學新局面,使高校思政理論課生機蓬發,充滿吸引力與時代感。
參考文獻
[1] 石磊.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0):5-6.
[2] 王一凡.每個人都是教育資源的承載者[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2013(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