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傳承和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外宣翻譯尤為重要,翻譯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非遺的傳播效果。在傳播學視角下,非遺外宣翻譯時應遵循目的性原則和受眾中心原則。本文以貴州蠟染外宣翻譯的英譯文本為例,探討非遺外宣翻譯時可采用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以期準確傳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信息,弘揚民族文化。
關鍵詞:傳播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蠟染
一.貴州蠟染介紹
貴州蠟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亦被稱為“貴州蠟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蠟染以其素雅的色調、優美的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貴州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目前,國內對貴州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產業和旅游開發方面,對其外宣翻譯的研究較少。因此,對貴州蠟染的外宣翻譯研究利于文化的對外傳播。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蠟染的研究,在1999年蠟染指南出版的《蠟染藝術》一書中,介紹了蠟染的歷史,包括印度尼西亞、中國以及非洲的蠟染藝術。其中介紹了貴州蠟染的起源、分布,并對其制作方式及工具。
在中國知網輸入貴州蠟染外宣翻譯,可查到的文獻非常有限。楊大霑(2009)在《對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一些思考》中,結合貴州的旅游業和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了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為何發展緩慢的原因。谷峰(2018)從目的論的三個原則出發,分析了徽州民歌、黃梅戲的英譯文本。邱敏(2017)認為非遺外宣英譯文時應遵循兩大基本原則,效果為中心原則和讀者第一原則,以浙江非遺為例,提出了在非遺英譯時可采用適度音譯及意譯等翻譯技巧。
三. 傳播學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基本原則
蠟染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其翻譯是一種有較強目的性的文化傳播行為,本質是跨文化傳播,必須遵守文化傳播的原則,才能達到較好的傳播目的。因此,在傳播學視角下,翻譯時需遵循以下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對蠟染進行翻譯的目的宣是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能夠走出去,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及軟實力。同時,為了保護人類精神財富,傳播目的是外宣翻譯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它將直接關系到傳播效果,傳播效果是傳播學的核心內容,由哈羅德提出的傳播過程5W模式是至今傳播最為學最為普遍使用的模式。他指出傳播主體、內容、媒介、受眾和效果是傳播學的五大核心要素。哈羅德的傳播學五要素都是為傳播目的服務,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為達到傳播目的,得到國外受眾的認可,在進行非遺外宣翻譯時要考慮英譯的效果,同時也要考慮傳播主體、內容、媒介和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在翻譯的過程中,這五大要素都是譯者必須考慮的和協調的要素,以使譯文得到目標讀者的認同,從而實現翻譯的目的。
(二)受眾中心原則
在傳播學中,“使用和滿足”理論體現了目標受眾在接受傳播主體的思想時具有主觀能動性,受眾往往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主動獲取特定的信息。英國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受眾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加以解釋。” 也就是說,受眾接受某種信息是懷有某種動機的,這些動機主要有:1.獲取信息,了解外部世界;2.娛樂消遣,滿足精神,情感需要;3.獲取知識。而動機又與受眾的社會環境、社會角色、文化背景、民族特征以及性別、年齡、個性、經歷、興趣、愛好、智力、立場等的不同有關。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傳播受眾會根據自身因素對信息進行選擇性接受。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雙方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外宣翻譯時,只有提供那些符合受眾實際需要或趣味的信息才會被受眾接受,取得好的傳播效果。
四. 傳播學視角下非遺外宣翻譯—以貴州蠟染英譯文本為例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本章將以民族博物館所出的關于苗族蠟染宣傳片的英譯文本進行分析。
例1:苗族有一首關于蠟染神話的古歌,歌中說:女神娃爽(Goddess Washuang)為了制作撐天傘(an umbrella to hold up the sky),請蜂神在白布上涂蠟跳舞,然后請藍靛神將布染成藍底白花的藍染布,最終,娃爽女神用蠟染布制成了撐天傘,并將這蠟染技術傳給了阿仰和阿卜兩位苗族姑娘。
分析:這一段主要通過一個神話故事介紹了苗族蠟染的起源。黔東南苗族有一首《蠟染歌》,說的是古代有10個老人將天撐上去,但天常常塌下來,他們便請一位名叫娃爽的姑娘縫造撐天傘。娃爽用云霧制成白布,曬于梨樹下,起風時梨花便飄落在布上。在落花間采蜜的蜜蜂無意間漏出的蜜蠟汁就在白布上印出了花紋,藍草的汁液又將白布染藍。妹爽將布拿到水里漂洗,太陽幫助曬溶了蠟,于是布上出現了藍地白花。娃爽將花布縫制成撐天傘,將天穩穩撐住,藍地變為了青天,白花變為日月星辰。后來娃爽將這一技藝傳授給阿仰和阿卜兩位姑娘,蠟染便在人間流傳開了。所以此處直接譯為Goddess Wuashuang,讀者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會很困惑,并且中國和西方人心目中的神是不同的,此處譯為Goddess不夠恰當,可采用音譯加注的翻譯技巧,將其譯為 Washuang (according to Miaos legend, the people who invented batik).通過加注解釋讓外國讀者了解背景知識,既滿足了受眾學習新知識的需求,也達到了傳播文化的目的。另外,此段中的“撐天傘”,英文中并沒有這一專有名詞,若直譯,外國讀者將會很難理解,此處意譯為“an umbrella to hold up the sky”,既準確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解釋了傘的用途,易于受眾理解。
例2:苗族蠟染是苗族的民間藝術,它的審美價值體現在蠟染的紋樣、造型、構圖以及運用點、線、面(from the stylized use of lines and shapes combined with a diverse array of themes and techniques)各種描繪手法形成的獨特審美趣味。
分析:此句講解了蠟染的描繪手法,“紋樣、造型和構圖”譯為“a diverse array of themes and techniques”,雖然沒有把這三個詞一一對應翻譯,但 “stylized”一詞就表達了不同的紋樣、造型和構圖,而不同的紋樣和構圖對應不同的主題。所以這一譯文準確的表達了原文意思,達到了傳播蠟染制作過程的目的。
五. 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是外宣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獲得目標讀者的認同,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效果。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為實現較好的傳播效果,在翻譯時無論采用哪種翻譯策略,都要充分考慮目的性原則和受眾中心原則,最終才能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從傳播學視角下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以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J]. 胡慶洪,文軍. 上海翻譯.2016(02)
[2] 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美)拉斯韋爾,2013
[3] 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 黃友義. 中國翻譯. 2004
作者簡介:胡嬌,女,籍貫:貴州省畢節市,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非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