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進而分析了上海高職高專金融類相關專業的設置及對互聯網金融人才的需求情況,上海高職高專金融類專業面對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上海高職高專金融類人才培養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上海;高職高專;人才培養
互聯網金融緣起于美國,并將互聯網在金融活動的應用稱為“電子金融”。學術界對互聯網金融沒有明確的界定,但都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融資模式。
一、高職高專院校互聯網金融專業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導致專業人才的大量短缺。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和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聯合課題組2016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體系建設研究報告》指出,在未來5-10年內,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人才缺口將達百萬人以上。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從業者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金融人才已難以滿足互聯網金融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新興行業,教育部2015年才將互聯網金融專業新增在高職高專目錄中,目前,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的總計147所,上海高職高專院校沒有一所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
二、上海高職高專金融類專業設置現狀
上海高職類院校中,金融管理專業招生最早的是上海濟光職業學院和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均為2007年開始招生,近三年,金融類專業招生最多的高職院校為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年均招生在150人以上。從金融類專業設置來看,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院校在均在2017年停招投資與理財專業,現今只有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有兩個金融類專業,分別是國際金融和金融管理專業。
目前上海市高職院校金融類專業分為三個方向:國際金融方向、金融管理方向、投資與理財方向。
三、互聯網金融高職高專人才需求調研
通過分析人才招聘網站,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人才培養所需要的技能等,來了解互聯網金融高職高專人才的需求情況。以國內最大的人才招聘網站之一:前程無憂網站(www.51job.com),輸入關鍵詞“互聯網金融”2014 年4 月份搜索到的相關崗位信息有3049 條,2014 年12 月份,增加到6467 條,目前2019年10月份,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人才需求量大增,招聘信息高達11219 條,增加幅度為270%,其中互聯網金融公司對銷售經理、產品經理的需求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加。
通過對搜索的內容歸納總結,具有以下特征:
1.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化,需要互聯網經驗的人才。不同的行業對互聯網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單純的互聯網公司,現在計劃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財規劃師,風控人員;而傳統的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基金等機構,已經有了金融人才儲備,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電商運營的技術人才。
2.電商公司發展互聯網金融。以阿里小貸、東京白條為代表的金融化電商公司。貸款審核、金融分析、技術架構師是阿里金融最感興趣的人才,具有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背景的存貸款人員是阿里最青睞的潛在對象。
3.P2P網貸、眾籌是目前互聯網金融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從目前調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資金是從傳統的制造業、煤炭、房地產分流出來的資金。從前程無憂的招聘啟事,主要從某房地產公司、教育傳媒機構、制造業等跨界,進入P2P網貸行業,P2P網貸行業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及風險分析員、營銷人員。
四、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上海高職高專現有金融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現代金融人才的實踐能力主要是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更多的作為一種技術和一種思維方式,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專業的實踐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力和互聯網思維的創新創意能力。
1.就業崗位定位滯后、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目前,高職金融專業主要針對銀行、證券、保險等三大傳統金融行業,就業崗位基本定位于傳統金融機構的基層網點崗位。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對金融行業的逐步滲透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原先大量基層網點面臨縮減和歸并。另一方面吸引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和傳統企業涉獵金融領域,又催生出新的崗位。
2.實踐課程設置存在局限性。互聯網+金融是信息技術產業與金融產業的融合,也是一場技術革命。目前已滲透于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眾籌融資、互聯網銷售(基金、保險),消費金融等領域,未來一段時期這些行業還將不斷進行創新與發展。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滲透,各大金融機構都推出了線上產品業務,如中國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中國工商銀行的融e聯,超過50%的金融業務都可實現線上辦理。目前高職金融專業在實踐課程方面主要開設如銀行綜合柜臺業務、點鈔與偽鈔鑒別等傳統窗口業務辦理的課程導致學生的技能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
3.實踐培養體系的創新性不足。現代金融人才的實踐能力主要是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更多的作為一種技術和一種思維方式,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專業的實踐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力和互聯網思維的創新能力。當前,P2P、第三方支付、眾籌等相關互聯網金融新模式的出現,但相關教學軟件的開發卻遠遠滯后,無法滿足學生的實踐。
五、上海高職高專金融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1. 培養高技能人才,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與傳統金融不同,互聯網時代的金融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金融整合、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它是金融和信息技術的跨界整合。因此,為了適應金融市場的變化,高職金融專業人才的定位也應轉向既了解金融產品和相關知識,又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在互聯網時代,高校課堂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化變革的挑戰。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從手機娛樂轉移到手機學習,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果,以及如何根據學生轉換課堂角色。這些問題都在于高職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創新。
3.充分利用實訓場地,模擬真實工作環境。由于互聯網金融實踐操作的風險,在教學場景的構建過程中提高實訓場景的模擬訓練尤為重要,金融專業實踐教學場景的構建依靠高質量的專業教學軟件來創建模擬訓練實訓環境,在互聯網時代,實踐教學場景的建設也應具備互聯網的精神。
4.互聯網一站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職業教育要創新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適應經濟社會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通過對接1-2家互聯網企業或大型金融企業,以其為核心進一步對接其背后的優質客戶,以拓展第三方合作企業的形式延伸校企合作,從而形成更為強大的合作網絡。
參考文獻
[1] 劉標勝,吳宗金.互聯網金融下的高職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探討[J].教師論壇,2014(11).
[2] 豐翔,智萍利,豐林.高職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探討——基礎于前程無憂網站分析[J].時代金融,2015(5).
作者簡介:李誠(1979-11-),男,內蒙古赤峰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金融管理專業專任教師,研究方向:金融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