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華

【摘要】:目的 對臨床單純手術及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之后的效果情況進行對比,以分析二種聯合是否能獲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在本院所有收治的髕骨骨折患者中,選取70例作為研究群體,并按照隨機對照試驗的原則要求,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人數一致而病例相似的情況下,都采取一致的手術方法,而觀察組則與此同時使用中醫療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進行對比,觀察最終治療效果是否有鮮明的不同之處。結果 采取干預之后的結果對比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情況明顯要更高一些(P<0.05),這說明有關治療方法和措施具備明顯的臨床干預效果。結論 對于髕骨骨折患者來說,傳統手術干預同時使用中醫辯證施治之后的效果更好,可以促進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復,對關節功能的優化有著積極意義,可以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用相應的干預方法,確定干預方案。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術后;中醫;中藥;治療效果
引言:
髕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關節內骨折,其發病率相對較高,諸多外傷都可能引起此類骨折,在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其解剖特點進行一定的復位,然后進行內固定,早期開展功能訓練,以促進患者現有的關節功能的恢復,糾正和改善其關節力學異常[1]。但是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手術治療難免會對患者身心健康帶來一定的負性影響,產生一定的刺激,患者術后恢復等方面往往具備著一定的難度,如何促進患者快速恢復,也是目前臨床疾病治療過程中進行研究的關鍵點之一,而在這過程中用中醫進行治療,能夠取得較好效果。中西醫結合進行髕骨骨折的治療,能夠促進患者術后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現有的膝關節功能問題,促進其術后恢復,改善其身心健康等方面狀態,對于患者愈后影響更為積極一些,也能夠減少術后的痛苦[2]。基于此,本次研究就主要是圍繞著兩種治療方法結合應用與傳統的單一手術治療、功能訓練所帶來的效果差異,進行一定的對比分析,進一步為臨床相關疾病治療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和實踐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70例髕骨骨折患者都是此期間本院骨科所收治患者群體中所選取,并隨機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患者年齡階段處在27~64歲之間,平均(55.7±4.1)歲,骨折類型包括封閉性、開放性,均為新鮮骨折。損傷原因包括跌倒、壓傷、砸傷和交通事故,沒有凝血功能障礙或者中醫藥治療禁忌癥、藥物過敏等問題。在病情相似的情況下,其他方面的綜合情況患者之間也沒有鮮明不同(P>0.05),說明這種效果對比具備參考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常規進行手術治療和相關的功能訓練,術前常規腰硬聯合麻醉并取仰臥位,在下肢綁扎止血帶,然后選取髕前正中位置進行切口,首先清理相應的血塊和軟組織以及關節腔內游離碎骨,其次,盡可能讓髕骨關節恢復其解剖位,用巾鉗固定和維持復位,并使用鈦纜及可吸收線將粉碎性的髕骨骨折進行固定,進行一系列操作之后,最后縫合切口,留置負壓引流。術后三天常規進行包扎加壓,一天之后拔出引流管,等麻醉消退之后,對股四頭肌和膝關節進行功能訓練。每日至少10次股四頭肌收縮訓練,等外固定去除之后,墊高膝關節,逐漸的加大屈伸度,然后自上而下推拉髕骨。每天進行三次的伸膝功能訓練,然后在術后一周進行保護性的膝關節功能訓練,根據患者現有的綜合情況及康復程度,逐漸加大康復的力度,加大訓練的力度。觀察組患者的所有手術治療及康復訓練都與之前完全相同,在這基礎上使用活血化瘀湯,包括山楂20g,當歸12g,甘草5g,而桃仁、紅花、生地黃、柴胡、赤芍、枳殼與黃芩各10g。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沸水煎煮,然后去渣,趁熱溫服。連續服用兩周之后再服用接骨七里片,一次5片每日兩次。等待傷口拆線之后,再使用中藥進行熏洗,采取五加皮、川續斷、伸筋草、雞血藤、桑寄生各20g,并使用桂枝、紅花、川芎與牛膝各15g,加水5L用水浸泡30min后煮沸,趁熱熏洗,每日三次,一次30min[3]。患者在熏洗的過程中,首先進行熏蒸,當溫度較高時,進行熏蒸,等溫度接近于40~45度時開始進行洗浴,持續治療14天。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進行臨床治療之后的效果情況進行觀察和對比,其中顯效的標準為患者現有的膝關節功能運動完全正常,行動自如,而沒有出現肌肉萎縮或疼痛的問題,進行下蹲等特殊動作,沒有任何困難。有效的標準為患者總體運動功能接近于正常,偶伴有肌肉疼痛或輕微肌肉萎縮,但是其關節活動范圍大于90度以上,能夠進行行走,下蹲偶有疼痛。無效的標準為,患者出現了肌肉萎縮和嚴重的疼痛感,關節活動嚴重受限,平地行走伴有跛行,無法下蹲,并伴有關節疼痛。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較為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別開展針對性治療之后,觀察組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更好,總有效率明顯要更高一些(P<0.05),說明有關治療方法和措施具備著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兩組患者治療之后的效果情況對比詳見表1。
3.結論
髕骨骨折是臨床諸多損傷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患者術后需要早期進行康復,一般在臨床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原則主要是為了恢復髕骨解剖位置,維持關節面平整,恢復肌張力,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由于長時間的外固定和缺乏鍛煉,患者難免會出現關節內血腫以及一系列的功能障礙問題,因此配合有效的康復訓練以及中醫治療就具備著一定的優勢[4]。有關方法具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中醫的活血通絡等一系列的湯方進行應用,從而在術后早期來改善患者局部血腫和淤血等一系列問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更好的進行功能訓練。此外在患者拆線之后,可以對局部進行中藥的藥浴等一系列方法來增加患者的舒適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其肌肉功能,其肌肉功能得到一定的優化,也能夠緩解其自身肌肉僵硬等問題,促進有效的功能訓練,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等問題。通過相關方法及措施應用之后,患者疾病情況可以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現有的功能障礙等方面問題能夠得到優化。湯方和中藥藥浴能夠起到一個活血通絡、溫經驅寒的作用,而配合功能訓練協同進行治療之后,能夠更快的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起到一個明確的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關節功能的作用,以減少術后疼痛等方面的問題,促進術后恢復。從其臨床效果上面來看,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后,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此方法和措施對于患者影響更為積極,證明相應的治療干預措施具備著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如上所述,在臨床髕骨骨折患者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和功能訓練的同時,結合中醫藥的方法和措施,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能夠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和改善,對于其愈后影響較為積極,能夠更好的促使患者早日恢復關節功能,并避免出現肌肉疼痛或肌肉萎縮的問題。其臨床效果相對較好,在未來研究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擴大病例數量,多樣化的進行中醫藥的應用,以驗證相應的方法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鄧金龍. 中西醫結合治療髕骨骨折84例療效探討[J].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8, 000(002):214-214.
[2]蔡天倫, 梁志飛, 劉光敏,等.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陳舊性髕骨骨折合并股四頭肌攣縮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 2019, 17(07):229-231.
[3]陶曉冰, 郜順興, 劉曉慧. 采用克氏針鋼絲張力帶聯合縫扎固定治療髕骨下極粉碎骨折臨床效果觀察[J]. 養生保健指南, 2018, 000(044):42-42.
[4]馬瓊花. 可分離式髕骨爪內固定髕骨骨折術后結合中藥外敷的護理體會[J]. 青海醫藥雜志, 2018, 048(0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