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哲 王珊珊
摘 要: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指導思想,文化基因、政治理想三個方面具有高度的同向性。這種同向性可以使紅色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積極地涵養作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關鍵詞: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性
2019年,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1]重要命題,并為此做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重大部署。在近代以來的革命、建設進程中,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的可歌可泣的紅色文化,它不僅記錄了我黨為爭取革命勝利和新中國發展付出的巨大犧牲,而且早已作為新中國的文化基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對激勵我國新時代的精神文化建設仍發揮著深刻的時代價值。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注重發揮紅色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作用。紅色文化之所以能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涵養作用,根本的原因在于二者在多個層面具有深刻的同向性。
一、對馬克思主義的遵循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無論是紅色文化,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回答時代課題的實踐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和思想理念,二者雖然具有不同的時代特色,但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貫的政治追求、價值取向。在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表達:“我們共產黨人是堅定地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無論具有任何時代特色的文化成果和發展理念,都將毫不動搖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根本指導。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整個所謂的世界歷史都不外是人通過勞動而誕生的過程”[2],作為無產階級代表的共產黨也肩負著為絕大多數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任務。在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歷程中,我黨時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由此注定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共同的理論基礎。
紅色文化主要產生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紅色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憑借著自強不息、勇于奮斗的革命精神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紅色文化形成的主體,同時也充分體現了近代以來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取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它不僅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賴人民群眾共同參與,而且關注社會發展的最大的受益者將是全體中國人民。因此可以說,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民立場方面是一致的,都完全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思想。
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
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的基因就在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是一個重視歷史傳統的政黨,毛澤東主張“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3]。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提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而且主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使其可以在治國理政當中發揮作用。正是基于我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會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深刻的繼承和發展關系。紅色文化是傳統愛國思想的時代表達,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中華文化自古便有“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愛國詩詞傳承,表明歷代有識之士無不以愛國情懷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近代以來,更有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投身革命,孕育出起熱血沸騰的紅色文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在結構上,它是與中華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相一致的,反映了中華文化對由個人和社會的整體道德要求。其次,在價值觀每一層次的內涵中,都存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例如在國家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富強”置于首要位置,便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先富后安”的繼承,而社會和公民層面的“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等要求,也是對中華文化中允執厥中、隆禮重法、言而有信、仁者愛人思想的繼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新時代主流價值觀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著全面的傳承和升華。
三、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向
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從太平天國運動到洋務運動,從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各階級相繼做出嘗試,卻也相繼失敗。1921年,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在此后數十年中,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長達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并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正因如此,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指向層面都共同地指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毛主席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5],在紅色文化形成的革命年代,這種“暴烈的行動”充滿大量的危險和犧牲,需要群眾具有極大的革命勇氣,極高的犧牲精神才能主動參與其中。在此情況之下,紅色文化以其豐富的革命事跡和高漲的革命熱情,不斷鼓舞、堅定著人民群眾的革命信念,成為廣大人民為爭取民族復興前仆后繼、勇往無前的精神動力。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徹底擺脫了任人欺凌的境地,又經過七十余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隨著世界范圍內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顯現,中國開始面臨復雜的局勢。為了應對各種的挑戰,推動變局朝著有利于我國的方向發展,我黨適時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來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激勵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萬眾一心,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頑強奮斗。由此顯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深刻關系。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共同的指導思想、共同的文化傳統以及共同的政治理想,這些共同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二者之間存在有深刻同向性。基于此,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紅色文化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源,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9.
[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7-02.
[5]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作者簡介:李佳哲(1986—),男,漢族,河北唐山人,講師,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
王珊珊(1987—),女,漢族,河北邢臺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基金項目:2018年保定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背景下保定市紅色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