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 要:高考作文承載著國家選拔考試的意志,了解社會發展的大語境,秉持對國家大事和民族發展的持續、深入關注,掌握系統觀與方法論,是作文的制高點。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社會;元思維
年年高考作文都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甚至引發“網絡狂歡”。作為中學生需要明白:高考作文作為國家選拔考試的一個題型,是規定前提下的寫作,是對作文材料預設的問題進行應答,單位時間、規定字數的主觀答卷,非為文學、藝術而存,且書寫需要具備語文學科的語碼,也就是說,作文有別于作答政治、歷史學科的問答題。
2018年,“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定乾坤,作文命題彰顯國家選拔意志。通覽是年命題,全國I卷是千禧寶寶的世紀應答,類似2009年江蘇《我說九O后》,雖有“時光瓶”障眼,莫忘與時代共場;全國II卷“沃德之議”呈現了正確的方法論,即全面-系統分析、判斷問題,認識事物-世界,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精髓(以全面、辯證、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全國III卷三句標語跨度四十年,致敬改革開放歷程,同樣與時代共場;江蘇卷藉豐富的語言形式考察生活體驗、生命感悟、文化底蘊,難度在于還原場景,解碼“語言”的神韻風采;京卷與全國兩卷同類,青年與時代共場,微作文去年面世,命題組最自得的命題,是年延續考察深閱讀;滬卷“被需要”延展整句“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人生價值指向明晰;浙江卷以鄉土通識為杠桿考察考生思辨,與早期港大招生面試有一題“杭州有多少只鳥”同類命題思維,這題針對浙江考生且不在乎鳥的確數,這是以鄉土常識考察通識素養;天津卷,器物的本義、引申義與比喻義,解碼為擔當與擔綱,選材方便。
各類命題皆指向文化在場、民族自信、立德樹人。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解讀開來,就是教育的培養方向和高考的選拔標準。國家選拔的是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能關注時代發展、關注國家命運的人,能將個人理想與民族發展有機結合的人,能用全面、發展、歷史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的人。不了解社會發展的大語境,缺乏對國家大事和民族發展的持續、深入關注,過往盲目背誦素材、宿作,逢了近年文題,要完成寫作任務困難重重。
面對質疑作文會不會成為“政治題目”的聲音,我們可以潛心從三個層面思考問題:1.自古就有“文以載道”的優秀傳統,其中“道”的內涵隨時代發展變化而深化。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道德、道義、正義、倫理、人類良知、社會參與社會責任就是“道”在具體環境里的詮釋。2.放眼世界各民族的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都緊緊圍繞著本民族的根本利益,著眼于助力本民族的發展。3.縱觀近年全國作文命題,文化在場、民族自信、立德樹人的理念一直凸顯,就近言,2015年I卷高速公路打電話,同年Ⅱ卷“最有風采人物評選”, 2016年III卷考小羽創業均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 2017年Ⅰ卷作文試題,旨在引導學生站在民族自信的高度正確審視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以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審視民族發展趨勢與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成果,以飽含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辨的筆觸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正視存在問題、堅持發展復興的民族自信心,試題命制者以小見大,引導學生在國際比較的背景下堅定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客觀、理性地認識當下中國,看待外部世界。
綜上所述,高考作文突出“立德樹人”,非做政治論述題,而是引領考生把“小我”與“大我”結合,把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結合,認識立意“我與我的祖國(時代)俱在”。至于作文中出現的虛偽人格和“偽圣化”文風,恰恰反映出作文教學及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把板子打在高考作文題目上是片面偏頗的。
站位高,視野廣,關注時代主題,關注社會發展,這樣的題目就是要求考生摒棄“一心只讀應試書”的“小我”,涵養有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精神的器識。這樣的命題指向能夠有效扭轉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簡單認識,引導學生拓寬視野,關注國情與改革發展,并將個人理想與時代進步有機結合,從而展現成熟的理想信念、飽滿的精神狀態與良好的綜合素質。文題全面體現“立德樹人”的理念,是對僵化教育模式的糾偏,是對語文命題從改良走向變革的探索,是為未來高考全方位改革奠基。
所有的作文都有“問題驅動”,近年出現的作文材料明確具體書寫任務,讓顧左右而言他、堆砌陳舊素材、宿作套作的同學考場折戟?!叭蝿镇寗有妥魑摹痹?015年全國高考試題中第一次出現。教育部考試中心對其概念做出闡釋:“試題往往是給學生創設出一個情境,出現對立性的問題,讓考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如2015年作文中‘寫信‘權衡與選擇等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任務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笨荚囍行恼J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能“較好地解決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是在承繼材料作文“自主空間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構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探索。2016年Ⅱ卷、2017年三套試卷繼續沿用這種命題形式,并在不斷實踐中逐步完善與發展。
以“任務型寫作”的“可寫性”“選擇性”“導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難易度”等幾個基本要素判斷,2018全國Ⅰ卷和Ⅱ卷繼續采用有明確寫作任務的新材料作文題型,是在前幾年任務驅動型作文型作文基礎上的發展。作文題目中的“任務指令”有以下幾點:1.內容任務,包括材料的背景意義、問題的選擇性、情感的導向性。讀懂材料,這是最基本的任務,不必贅述;問題的選擇性,主要針對所給材料所涉及的可供選擇的問題;感情的導向性,就是考生對材料所關涉內容的基本的價值判斷。2.思維任務,關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是對考生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思維品質的考查?!皳陨喜牧弦l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這是一條“常規”指令,其中的兩個關鍵詞“聯想”和“思考”就明確了思維任務?!跋胂笏b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包含著思維任務“想象”,思接千載,視通萬方,且合情合理。3.對象任務,主要指材料和“任務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如2017年全國Ⅰ卷“任務指令”中“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幫助外國青年”強調的是寫作的對象。而 “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則是明確的“對象任務”,要和十八歲的年輕人進行“跨時空對話”,強化代際身份感,有具體的表達訴求。4.文題中設有文體任務,包括議論說理,記敘抒情類常規文體的選擇和暗含特殊文體(譬如書信體等)指向。
任務即問題。明確任務指令,就是要求作文者抓住問題的根本和關鍵,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維流程審題立意、構思謀篇。筆者樂見作文回歸健康文風,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世致用,這才是語文學科具有現實意義的核心支撐。復盤2020年作文命題,回歸三年高考,都能歸屬命題原思維。作文教學、指導當助力學生精準解碼命題者的任務指令再編碼寫作,以立意統籌文本信息。若論文品高下,一曰世界觀與方法論統攝立意鮮明深刻,一曰語言表達準確、簡潔、連貫、得體,傳遞時代新人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