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傳承使得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全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其綜合素質水平也代表了社會整體的文化水平,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有機結合,是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經過大浪淘沙、洗禮沉淀、歷代傳承,逐漸形成了如今博大精深、內涵獨特的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歷代中華兒女所崇尚追尋的價值典范和行為規范,滋養著中國人民的內心的精神境界。高校大學生接受的是當前中國最前端的高等教育,是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引導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文化內涵,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提升高校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1有助于大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意識決定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人才。中華傳統文化的構成非常豐富,包括社會科學、價值觀念、仁義禮新、道德引導等諸多方面,對于大學生的未來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融入傳統文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引導大學生不斷向上向善,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通過教育改變人的行為和未來人生軌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傳統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良好載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夠滿足高校教育的需要,根植于傳統文化沃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會更加飽滿豐富、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思考,有助于大學生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1.2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思想政治課程是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要修學的公共課程,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并不盡人意,由于當代大學生普遍個性鮮明,頗有主見,干枯的說教難以引起大學的興趣,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據調查,思想政治類課程是高校逃課率最高的課程之一,這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是嚴峻的課題。而中華傳統文化經過歷時沉淀,具有較強的藝術屬性和綜合表現性,故事、典故、名人、歷史事件相互串聯,使得教育工作更加生動、趣味、活潑,同時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具有較強的影響性,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對于政治和思想教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傳統枯燥乏味的單純理論教育更有效果。
1.3有助于培養整個社會的國家榮譽感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來中國的主流觀念。在此背景下,高校通過把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眼點,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大力弘揚發展的同時,得到傳播和傳承,提高整個社會的整體水平,培育愛國主義情懷。
二、積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選擇
文以化人,文以鑄魂,加強大學生想政治教育,融入傳統文化精髓,需要做好內容選擇規劃,引導學生筑牢思想基礎,因此,傳統文化的內容選擇尤為重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包括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等。中華兒女自古就有堅定的愛國情懷,歷史上,岳飛、文天祥等愛國名將都是膾炙人口的愛國典范,留下了諸多可歌可泣的經典故事;近代史上,無數抗日英雄為抵御外敵侵犯、捍衛國土統一,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用生命換來今天美好的生活。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愛國主義是最基礎、最樸實、最真摯的民族文化,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是愛國,實干興邦、創新創造是愛國,艱苦奮斗、團結一致是愛國,心懷夢想、熱愛和平也是愛國,因此,愛國主義,是大學生應當始終堅定的思想信念。
二是以和為貴的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國人民的脊梁,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準則和標準。儒家思想提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影響了我國古代整個封建社會。在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以道德建設為基礎提出,可見道德教育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意義。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因此,道德規范,是大學生應當踐行的行為準則。
三是善于創新勇擔重擔的時代精神。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周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地發展。這就告訴大學生們要時刻保持創新精神,勇于創造、勇闖激流、勇于探索,才能讓自己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更好地實現價值。
由于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還不成熟,高校需要及時正確的引導,確保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面對當前國內的矛盾和復雜的國際形勢,不斷教育和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迫在眉睫。尤其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發揮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引領作用。
三、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3.1將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
將傳統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課程中,首先要找準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課程的結合點,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中,講到唯物主義辯證法時,可以適當引入古代儒家思想,孔子所倡導的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辯證法,承認事物有對立、有矛盾,中庸思想主張調和矛盾,減少斗爭,放緩事物量變引發質變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可以結合起來,相互呼應。老子所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也是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印證,事物相對變化發展,人們難以預料下一秒的變化是什么樣的,把握當下,才是把握未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我國歷史上典型的辯證法思想,在故事中,事件環環相扣、相互促進,一時的損失也有可能得到的好的結果。諸如此類的傳統思想比比皆是,與思想政治課堂有著很多的結合點,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創新開發,探索新的融合點。
3.2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當代大學教育更多的注重素質教育,除去課堂授課外,課余的興趣社團、學院活動等也是大學生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廣泛參與的實踐活動踐行傳統文化精髓,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例如,利用中國傳統佳節中秋節的契機,組織學院文藝晚會、迎新晚會等,拉近大學生相互之間的距離。學院還可以舉辦愛國主義宣傳月,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通過浸入式教育的方式,在參觀學習中將先進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能夠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學生的心中,從而增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達成知識、情感和行為三者的有機統一。
3.3構建傳統文化宣傳的濃厚氛圍
文化氛圍的塑造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氛圍的打造可以通過線上和線下等多種手段實現。首先,可以通過內部校園網站,開設文化宣傳專題,定期更新有關傳統文化、思想政治的故事和知識,引領校園思潮。其次,充分利用校園宣傳欄、宿舍文化墻等宣傳陣地,以圖文的形式舉辦系列文化宣傳。再次,用好學校廣播站等,設計故事主播、專題訪談等,打造立體的文化氛圍。
四、結束語
在大學生思政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教學改革意義,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個人綜合品質。把傳統文化滲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完善大學教育體系建設,從而實現教育改革下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目的,為國家培養出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也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值得高校深入研究,不斷創新融合的方式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年星.傳統文化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7(19):172-173.
[2]林科吉,王俊萍,徐政治,魏睿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滲透方法研究[J].教師,2016(11):11-12.
[3]李桂林.探討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8(27):43.
作者簡介:
楊輝(1984年-),男,德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