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紅色文化資源是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見證,是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的鮮活題材。如何讓地方資源更好地融入黨課,有效發揮紅色精神推動黨員黨性教育,創新黨性教育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紅色文化;黨性教育;黨員干部
紅色文化資源是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見證,是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的鮮活題材。作為原中央蘇區范圍的豐順縣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富有教育價值,但是挖掘豐順縣內的紅色資源作為黨性教育中的教學資源還很少。如何讓地方資源更好地融入黨課,有效發揮紅色精神推動黨員黨性教育,創新黨性教育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紅色文化對黨員干部的重要意義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革命中形成、在建設和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是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具有崇高的價值取向、鮮明的政治立場、深厚的群眾基礎、堅韌的奮斗精神。
紅色教育是通過學習紅色文化,使黨員干部在精神層面產生思想觀念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培養其擁有遠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紅色傳統和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它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仰、不屈的斗爭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有效載體,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主要是革命時期的紀念地和紀念物,精神文化則是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
(二)紅色文化對黨員干部的重要意義
2019 年 9 月 16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吃水不忘掘井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是千千萬萬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始終銘記緬懷革命先烈。廣大黨員、干部要不斷接受紅色傳統教育,鞏固升華理想信念,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告慰革命先烈。在豐順這塊革命熱土上保留著不少紅色革命遺址遺跡。東江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在這里成立,紅四軍3個縱隊6000多人曾在這里休整,湯坑戰役在這里打響,朱德、陳毅、朱云卿、羅榮桓、聶榮臻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豐順蘇區留下了革命足跡。在革命、建設、改革中,豐順大地涌現出了李堅真、黎鳳翔、黎果、徐名鴻、黃日三等革命先驅,他們充分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初心和使命。當地的黨員干部受到他們先進的事跡和優秀的品質感染,產生情感共鳴,以他們為榜樣,確定人生目標,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激發干事創業的激情。
二、豐順縣紅色文化資源基本情況和現狀
(一)革命遺址基本情況
據統計,豐順縣登記在冊的革命遺跡遺址共46處(基于2010年豐順縣第一次革命遺址普查的數據),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23處,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5處,革命領導人故居4處,烈士墓1處,紀念設施10處,深挖紅色資源3處。
46處革命遺址分布范圍較廣,分布的基本格局與革命根據地位置、革命政權的駐扎與轉移、革命軍隊的重大戰事戰斗和黨政軍領導機關坐落等因素緊密相關。全縣16個鎮(場),革命遺址分布在14個鎮,其中,豐良鎮5處,大龍華鎮2處,留隍鎮7處,龍崗鎮4處,八鄉山鎮6處,湯坑鎮7處,湯西鎮4處,砂田鎮2處,黃金鎮3處,北斗鎮1處,小勝鎮2處,潘田鎮1處,潭江鎮1處,埔寨鎮1處。
(二)紅色革命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現狀
目前,豐順縣內的革命遺址及紀念設施中,多數保護良好。革命遺址大部分所有權已經明確為國家或集體所有,但也存在屬個人所有的情況。在管理上,一部分由地方宣傳、文體、教育、旅游、民政等有關部門管理;一部分由當地村委會負責管理,少數為個人使用。在保護利用上,全縣除紀念設施保存得較好外,重要機構舊址和重要事件、重大戰役遺址部分損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屬文物部門的2處,其余38處未定。省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1處,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省級中共黨史教育基地1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市級紅色愛國廉政教育基地1處,市級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處,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0處。
其中,利用較好的堅真公園被評為省級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來,已成為全縣乃至全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開展黨性教育、紀律教育的主陣地。現統計,堅真廉潔操行館于2013年11月建成開放,已接待市內外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群眾6500多批次60多萬人次(散客30多萬人次)。
三、豐順縣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性教育的路徑
紅色文化是鮮活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開發利用紅色文化就是要向革命先輩學習,檢視自身不足,剖析問題根源,落實改進措施,深刻地理解黨的宗旨,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心里深深植根中國共產黨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榮史,不斷涵養黨員干部的初心使命。黨校是培訓輪訓黨員干部的主渠道主陣地,黨性教育是黨校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核心內容,在黨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黨性教育,有利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利于提升黨校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真正地做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新時代,必須充分重視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黨性教育價值,積極探索紅色文化融入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的對策,讓黨校成為黨員干部向往的紅色學府。
(一)融入豐順紅色文化,增強黨性修養
紅色資源需要進行“轉化”,才能真正做到增強黨員干部黨性修養。因此,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黨性教育作用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方針。加強對本地紅色文化基地、革命老區遺址的開發和保護力度。把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同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進行提煉、歸納和總結,形成具有豐順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探索和構建以紅色資源為依托,集物、事、人、魂為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內容體系。運用現代傳媒手段展示紅色文化,制作出反映豐順紅色文化歷史的文字資料、聲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為黨性教育的開展提供素材、載體和場景。將紅色文化教育納入黨校黨性教育內容體系,積極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進黨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切實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功能。
(二)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創新培訓方式
將紅色文化資源有目的、有意識、有選擇地引進黨性教育理論課,采用系統講解黨性修養、案例分析、討論互動、體驗參與、情景模擬等教學形式,開辦紅色課堂,舉辦紅色文化教育專題講座,用好堅真紀念館、龍崗馬圖和八鄉山潭良“紅色村”紅色教育基地,激發學員參與的積極性,增強黨性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創新培訓方式上。要充分發揮紅歌 、紅色讀物、紅色旅游等載體的作用,提升黨性教育感染力;利用網絡、微信等新型信息溝通工具,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積極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建立和完善縣內外培訓基地聯系點,組織黨員干部去縣內外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進行黨性教育和實踐體驗。組織黨員干部參觀紅色景點、紅色教育基地等紅色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學習、思考、感悟,達到思想上和心靈上的共鳴與提升,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骨髓,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的信仰者、忠實的實踐者。
(三)優化紅色文化資源,鑄造黨性氛圍
要不斷拓展和創新紅色文化傳播途徑,創造良好的紅色文化校園環境。黨校作為干部黨性教育的主陣地,其校園文化環境也是黨性教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環節,對于提升黨性教育實效性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一要在充實校園文化上下功夫。要把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在校園內建設體現黨校特色、紅色元素、新時代特征的實物載體,營造一種直觀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充分展現黨校“姓黨”,打造“黨味”濃厚的紅色學府。二要在充實校園精神文化環境上下功夫。要將紅色文化精神融入到校風、教風、學風建設之中,打造“互聯網+紅色文化”新空間,建成特色“紅色書吧”和文化驛站,引進“歌德電子書借閱機”等,可利用手機隨時進行閱讀,拓展黨員干部閱讀空間,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境界和政治素質。同時,積極創建黨史文化、廉政文化、黨內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規家風家訓等主題文化,更加彰顯黨校陣地功能,為建設黨員干部向往的紅色學府鑄造濃厚的黨性氛圍。進一步傳承好紅色基因,為培養講黨性、講政治、講忠誠的黨員干部提供良好的紅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