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楹聯為例,論述提升學生文字感悟能力及運用能力的方法,建議教師通過楹聯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文學欣賞能力和文化傳承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楹聯 語文課堂 語文素養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105-02
楹聯,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始于五代十國,明清兩代達到興盛,發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小小一方楹聯承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更將古典的詩意匯聚其中,濃縮了古代文學中的精華。如何以楹聯為載體,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筆者一直以來探索的課題。下面,筆者擬結合學校實際、語文教學中面臨的瓶頸以及當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視,嘗試探索一條通過楹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路徑。
一、活用楹聯概括課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中提出第二學段的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筆者一直在中年段執教,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可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興趣不濃,理解能力欠缺,組織運用語言的能力不夠。于是,筆者試圖將楹聯帶入課堂,活用楹聯概括課文。
比如,在執教《云雀的心愿》一課時,用“植樹造林滋沃土,防風固沙護農田”來概括文章;執教《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將文章概括為“白衣似雪,盈盈飄撒,常慰患者痛苦心;愛心如炬,熊熊燃燒,點亮病人希望燈”。學生不僅很快明白全文的內容,而且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醫生舍己為人的品質。用楹聯概括課文,不僅能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楹聯這一文學樣式的精煉簡潔,而且有效地激起學生揣摩文字興趣的同時,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思考得多了,遣詞造句有了講究,也愿意像教師一樣用最簡潔的文字概括課文。楹聯,已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語文學習中。
二、巧借楹聯活躍課堂
(一)課前借用楹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執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宋慶齡,中國革命家及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在她去世時,周國忠寫了一副挽聯,也就是哀悼死者的對聯,‘秉正立孫門,心地光明,詢屬雞叢翔鳳;遺言依宋墓,襟懷坦蕩,何妨異域棲真,也許你還不能完全讀懂這幅挽聯,但是你從當中有的詞讀出什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認識宋慶齡。”上課伊始,學生不僅接受了楹聯藝術的熏陶,而且喚醒他們對宋慶齡這個人,以及對這篇課文更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課上師生共品楹聯,增添教學活力
在執教《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這兩首詩時,筆者相機出示描寫春天的古詩,和學生一起欣賞詩中之聯,如《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從“黃”“白”“翠”“青”四種鮮明的色彩中,學生充分體會到春天的色彩繽紛。師生共同欣賞、品味,把原本枯燥無味的古詩化為生動有趣、魅力四射的春景,增添了教學活力。
(三)課后收集楹聯,拓寬學生視野
在執教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練習2中“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時,筆者向學生介紹這是在無錫東林書院中的一副對聯,為了讓學生跳出教材本身,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筆者讓學生在課后收集、閱讀書齋聯,并在下一節課的課前三分鐘里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集體會。
三、利用楹聯培養語文素養
楹聯除了誦讀、創作,還可以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寫楹聯。將楹聯和書法相結合,能讓學生在瀚墨之中品味楹聯。在學完《春聯》一課后,筆者要求學生帶上筆墨紙硯,利用一節書法課,將課文中的春聯寫在宣紙、紅紙上,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楹聯不僅可以寫在宣紙上,還可以創造更多的表現形態,如寫在書簽、條幅上,或者在風景畫上題字、創作等,大膽運用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促使楹聯創作邁向更高的層次,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楹聯的熱情。通過接觸楹聯,學生逐漸感受到楹聯的博大精深,從中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具體而言,楹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語言構建能力顯著提升
楹聯語言,是我國各類文學作品樣式中最為精練的,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上佳材料。經過一年的訓練,課堂上,部分學生已初步具備借助楹聯進行課文概括的能力。在平時,筆者鼓勵學生自制楹聯小報,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寫楹聯、用楹聯的意識。事實證明,學生已經養成了寫楹聯、用楹聯的習慣,在游山玩水中會情不自禁地作對聯,或為同學寫嵌名聯,學生之間賽對聯等。在持續不斷的活動中,學生的創作激情高漲,語言建構能力飛速提升。
(二)審美鑒賞能力不斷提高
古詩是孕育楹聯的豐富土壤,是學生了解和學習對聯的絕佳路徑。這些詩中之聯,至善至美,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平仄相諧、意蘊豐富,集形式美、藝術美于一身,把對稱美、韻律美發揮到了極致。除了形式美,楹聯巧妙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如比喻、對比、諧音等,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加入自己的想象,鑒賞詩中聯運用的修辭方法,感受美的意境,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楹聯的興趣,我校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楹聯活動,并在校報《南風報》特意開設了兩個板塊——佳聯賞析和專題征聯,給學生提供賞析和創作的平臺。
(三)文化傳承意識得到喚醒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以經典文化滋潤心靈”的理念指導下,我校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路徑,將楹聯引進校園,開展校本課程研究。我校將編寫的《江南豐信楹聯校本教材》作為教材,根據不同學段,成立低中高年級楹聯教學小組,確立不同的年段教學目標,探索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接觸到楹聯這一特殊的文學樣式,充分感受到楹聯精煉的文字、優美的格律、獨特的意境,以及蘊含著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心中已然播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同時,學生通過走訪無錫山水名勝古跡,搜集風景聯、書齋聯等,在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無錫文化的同時,激發了愛國愛鄉的情懷,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認同感和自信度,繼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小一方楹聯,精煉的文字、優美的格律,是運用語言的典范;小小一方楹聯,集意境美、藝術美于一身,是提高審美能力的載體。將楹聯引進語文課堂,以楹聯滋養語文課堂,既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也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運用語言文字,不斷提升審美能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將楹聯與語文課堂相結合,讓楹聯為語文課堂錦上添花,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王婷,女,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樣態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