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做法,建議教師通過閱讀經典佳作、觀察感悟生活、指導正確審題、提倡真實選材、注重評改反饋等途徑滲透德育,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讓學生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使學生做“真人”、寫“真文”。
【關鍵詞】德育 “真”德性 “真”文章 作文教學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107-0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聽、說、讀、寫等能力培養,更要注重滲透德育。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職責。文章是一個人思想品質、道德行為的自然流露,從中能體現他們的人生觀。如岳飛的《滿江紅》激越而悲壯,代表了岳飛精忠報國的忠勇之志,表現了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所以,把作文教學和育人有效結合起來,是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
一、閱讀經典佳作
中華經典詩文博大精深,思想深遠。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始終堅持帶領學生誦讀中華經典詩文。這些經典使學生獲得精神洗禮,啟發學生從中吸納高尚的品格力量,奠基高尚的精神底色。經典詩文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了學生講仁愛、崇正義、尚和合的文化品格,而這些素養又潛移默化地從學生口中流入筆端。
教材選編的課文,每篇都有著豐富的德育內涵。如《詹天佑》中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公儀休拒收禮物》中公儀休清正廉潔的品格,《一路花香》中所闡述的物各有用,每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情操情趣等,適時“灌注”,適時“吶喊”,使學生的靈魂得到凈化,人生獲得感悟。
二、觀察感悟生活
現實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只有重視培養學生用心觀察生活的能力,才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觀察和分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一個不懂得觀察的人,肯定對身邊事物熟視無睹,臨到作文,抓耳撓腮,絞盡腦汁也寫不出東西;一個不善分析的人,多半不會將觀察的素材進行加工提煉,不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必然寫不出佳作。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明白:觀察不能心血來潮、隨心所欲,而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筆者鼓勵學生留心周圍生活,讓學生觀察時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有側重和有選擇。比如,在校園觀察某個同學,可以注意他取得進步被表揚后的喜悅,偶爾遲到后的難堪;在公共場合,可以留心節假日火車站的眾生相、馬路上默默清掃的工人……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新事物,獲得真實感受,并受到思想教育。
三、指導正確審題
審題是寫好作文的前提,而在審題中引導學生明確作文的目的,啟發學生確定文章主題正是滲透德育的好時機。在指導學生審題時,筆者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明確寫作目的。
例如,指導學生寫習作《我敬佩的一個人》時,筆者讓學生思考此篇作文從題目看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學生稍做思考后認為:“作文要寫自己敬佩的一個人,還要注意在作文中突出這個人為什么讓你敬佩。”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難看出學生已較為準確地理解了題意。于是,筆者進一步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哪個人令你敬佩,而且一定要說出這個人為什么讓你敬佩。學生廣開思路,侃侃而談。在整個審題過程中,沒有教師刻意的指導和說教,但是從學生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們已由衷對自己心中的人選有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四、提倡真實選材
作為社會的一員,各類社會現象勢必會引發學生產生愛憎喜惡的感受。如果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寫真實的事,說由衷的話,就能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德育契機。因此,在指導學生選材時,筆者積極鼓勵學生選擇耳聞目睹或親歷過的真實材料。這也是作文教學與育人相結合的途徑。
例如,要求學生寫一件令人難忘的事,筆者是這樣鼓勵學生的:“作文,關鍵的一點要注意真實,只有勇于說真話、寫真事,你的作文才會生動感人。這不但是寫作文的重點,還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學生聽后,有所體悟,有所啟發,紛紛落筆成文。于是一件件鮮明生動的事例躍然紙上:“我因為相中了一種電子玩具,偷拿了家里的五十元錢,現在想起來真慚愧……”“我曾經在一次出游時好心好意去扶一位摔倒在地的小妹妹,卻被她的媽媽誤以為是我故意撞倒了小姑娘,我因此遭到了小姑娘媽媽的一頓搶白。我曾經為此事著實委屈了一段時間,不過現在想來,倒也釋然了,因為小姑娘的媽媽只是愛女心切,對自己一時誤會而已?!睂W生作文里流露出了真情實感,筆者從中欣喜地看到真善美的種子已悄然植入了學生的心田。
五、傳遞習作正能量
在寫作教學中加強正能量的傳遞,既有助于學生以更加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成長中的種種問題,還能在學生當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學會在習作中傳遞正能量,關鍵還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使寫作教學中的正能量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例如,在“愛國教育周”學校組織學生制作“美麗園區我的家 美麗祖國我的家”展板之際,筆者讓學生結合圖片,搜集相關愛國主義素材。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筆者告訴學生:優秀作品將在全校范圍展出。學生一聽,個個興致盎然,紛紛組成合作小組,分工合作查找資料,有的還主動請教師長,了解家鄉和祖國的喜人變化。這樣,愛國主義教育水到渠成。
又如,教師應該根據社會需要和個體實際,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規劃奮斗途徑,鼓勵他們為實現目標鍥而不舍地努力?;诶硐虢逃堑掠囊环N基本方式,筆者注重在理想教育上做文章。如讓學生閱覽名人傳記,和師長口頭交流“我長大了想干什么”,舉辦“我的理想”演講比賽……再匯總自己的所有資料寫一篇關于理想的作文。通過習作,學生明白樹立遠大理想是每個人成才的前提,懂得美好理想距離自己并不遠,也意識到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腳踏實地、充滿信心、不畏艱難,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
六、注重評改反饋
作文評改從一定程度來說,也是對小作者的品行表現的評價,所以筆者經常通過評改強化德育效果。例如,一名學生在作文中表現出遠大的理想抱負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筆者就及時寫下評語:你有遠大的志向,老師欣賞你,你有強烈的責任心,為你點贊!相信你一定會為社會做出貢獻!又如,在評改一名學生寫的《媽媽,請聽我說》一文時,筆者先請小作者滿懷深情地讀道:“媽媽,我已經是一名十一歲的小學生了,可在您的面前,我卻是一個什么都做不得的嬌公主……媽媽,請聽女兒說,把您的心放寬一些吧!女兒已長大,讓我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吧!”讓學生聽完這名同學的作文后,從題材構思、語言表述等方面進行評論。待學生評論以后,筆者又啟發他們評論:一篇作文不僅要著眼于寫法,還要關注思想。學生略加思考,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我們已經長大了,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學習生活的本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長為未來合格的建設者?!庇械恼f:“我很佩服這名同學,她能勇敢地向媽媽爭取鍛煉自己的機會,真了不起!”至此,育人效果已經彰顯。
現在大多數家庭對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飛了。這導致這些孩子從小就認為別人對他們的關心是理所當然的,卻不懂自己也應該去關心他人。對此,筆者在寫作活動中特別注意對學生開展孝心教育。抓住學生作文中流露出的對父母的感恩之情,筆者借機告訴學生:“愛父母不要等長大以后再回報。從現在開始、從小事做起,在父母辛苦工作一天回家后你可以給他們遞上一杯熱茶,或給他們捶捶背;早上為父母準備一份簡單的早餐;父母生日時為他們準備一份小禮物。這都是孝心的表現?!睂W生聽后,都自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家長們非常滿意,并對筆者表示了感謝。
有一段時間,筆者發現班里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成績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情緒很是低落。于是,筆者引導學生以“自信”為話題展開討論,讓學生懂得:失敗是暫時的,關鍵是要有勇氣和信心坦然面對,并勇敢去超越。于是,學生都在作文中給自己加油鼓勁。筆者再把學生的作文張貼在黑板報上以鼓舞士氣,使他們的整體精神面貌又充滿了活力和朝氣。同時,筆者積極鼓勵學生投稿,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自信心。當學生手捧飄著墨香的報刊,看到自己發表的作文時,那種喜悅和自信溢于言表。
文字是心靈的流露,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評中進行道德長跑,體驗人生的意義,思索人生的道理,在知識積累、情感表達中,潛移默化地陶冶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作者簡介:陸燕萍,女,江蘇蘇州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德育。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