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有效教學已經成為普遍的教學任務,而這一教學任務的實施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要保證學生的思維狀態一直是活躍的、積極的,不管是聽講還是探究,都可切實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要借助信息技術去重構課堂教學模式,優化有效教學的實現條件,以便逐步改善課堂教學效益。文章將從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可視化資源,創設情境;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資源,豐富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師生互動,突出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能評價平臺,反思效益四個角度來分析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整合策略
一、?引言
自從信息技術出現以來,人類社會便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切實改變了常規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由此提高了生產效率。其中,我國教育部以前瞻性眼光意識到了信息技術對于學科教學的重要意義,也提出了全面鋪設智能化教學設備、打造智慧校園環境的相關口號,目的是要全面發揮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以便切實優化學科教學質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全面利用信息技術來組織學科教學活動,以便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結構,切實優化學科結構,延展教學效益。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供可視化資源,創設情境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是會感到難以理解數學概念,雖然花了大量時間去背誦數學概念,卻依然難以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去解題,而且還會快速遺忘數學知識。這就導致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無法積累有效學習經驗。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來提供可視化資源,由此創設數學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順利進入數學思維狀態,使其能夠切實實現學習進步。如此,則可初步調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行為,為構建有效課堂開個好頭,更易于促使學生自覺展開數學探究,使其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
就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充分利用了flash動畫軟件創設了教學情境,希望可以及時引導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幾何概念。值得強調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小學生從小便見過各種各樣的圖形,但是一直都是以立體觀察為基本形式的,所以相比較平面圖形,他們更善于分析各個幾何體的幾何結構。對此,筆者就使用flash動畫軟件繪制了正方體、長方體,展現了由面成體、由體分離出面的動態過程,以便由此讓學生掌握面與體的關系。果不其然,本班學生在flash動畫的引導下,都切實產生了直觀認識,而這就可促使學生全面進行數學思考,使其通過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了解去分析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特點,由此則可自主歸納出幾何概念。由此,本班學生則可在幾何情境下學習數學知識,而且還能使其自主觀察生活中的平面圖形,由此改善學生的數學思維狀態,使其及時實現學習進步。再者,在“圖形的運動(二)”一課教學中,筆者同樣也使用flash動畫軟件展現了圖形做平移運動的運動軌跡與基本要素,且通過一些靜態的照片資源,引導學生觀察了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希望學生可以全面內化所學知識,切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學科資源,豐富內容
一直以來,小學數學教學都是以教材內容與教輔材料為中心的,因為這些資料較為系統地整合了學生在各個年級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但是,這些教學媒介的篇幅有限,雖然可以呈現相應的數學知識,卻難以全面記錄數學知識的發源史,難以全面發散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思維,并不利于促使學生自主生成數學概念。如此,也有可能會讓小學生失去學習自信,使其不得不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數學知識。對于這一現實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則要及時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學科資源,全面展現數學文化史知識,讓學生了解每一個數學知識的起源、發展,熟悉各位數學家的人物故事,由此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有效建構數學知識。另外,小學數學教師也可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去整合數學習題資源,由此組建數學題庫,通過各個習題的考點、解題難度來實現層次化、個性化的教學指導,以便切實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就如在“年、月、日”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在數學課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現了與“年、月、日”知識有關的傳統文化故事,比如怪獸年的民間故事,抑或者是圍繞一些特定日期所形成的風俗活動,由此整合了鄉土資源,以便及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以便讓學生利用已有認知去分析數學概念。這樣一來,小學生不僅可學習數學知識,還可全面傳承我國優秀文化,而這就更易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實現長足發展。另外,筆者也會通過網絡資源來重構作業體系,希望學生可以自主完成數學學習任務。比如,在“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全面利用算理與算法知識去解題,筆者便以“三位數乘兩位數單元測試題”為關鍵詞,搜索了大量的網絡資源,由此整合了豐富的習題資源,按照題目的難度水平組成了基礎題、中等題與綜合題,重構了作業題庫。這樣一來,小學生則可及時展開數學思考,反思自己的學習效益,以便根據個人認知水平去整理數學作業,及時訓練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如此,則更易于滿足小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可切實降低小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其漸漸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師生互動,突出學生
教學互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教學因素,關系著小學生在數學課上的學習行為,也影響著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效果。在構建有效課堂的實踐過程中,小學生應該始終是以主人翁姿態去搜集數學材料、展開問題解決活動的,教師要切實解放學生,讓學生敢想敢做、敢說敢質疑,以便逐步引導學生內化數學知識。為了達到這一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及時利用信息技術來改善師生互動,盡可能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比如利用投影儀去展現學生的數學探究思路,或者是讓學生自制PPT去講解簡單的數學知識等,及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由此優化學生的數學思維狀態與自主學習能力。如此,則可逐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就如在“小數乘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圍繞小數乘法算法知識制作了一則微課,借助現實生活中的小數乘法問題引出了乘法算理,初步演示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思路。借此,小學生便要及時利用微課預習數學新知,且要及時參與小組合作活動,圍繞小數乘法知識設計一份多媒體課件,希望各小組能夠以“小講師”的身份來講解小數乘法知識。如此,則可切實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都對“小講師”活動很感興趣,所以獨立完成了預習任務,重復利用了微課資源。然后,在小組合作環節,小學生也及時展現了自己的數學智慧,主動闡述了自己的計算思維,通過平等溝通,內化了小數乘法的算理與算法。然后,在數學課上,筆者就組織了“小講師”活動,各小組需及時展現課前預習成果,呈現本組所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如此,不僅可讓小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主動權,也可有效訓練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接著,筆者就根據各小組在講解活動中所展現出來的知識盲區、認知不足組織了知識講解活動。再如,在“因數和倍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圍繞因數、倍數的概念,以及求解一個數因數、倍數的計算方法設計了多媒體課件,通過大屏幕展現了單元習題。借此,小學生便要及時參與課堂檢測活動。對此,筆者就會用手機拍攝學生的解題思路,將其投放至大屏幕上,讓學生及時闡述解題思路。如此,則可進一步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使其積累有效學習經驗。
五、?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智能評價平臺,反思效益
教學評價是伴隨教學活動所展開的價值判斷活動,但是過去的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是以紙筆考試為基本工具的,目的是要統一考查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如果小學生善于學習,且學習態度端正、認真、刻苦,那么他們在數學考試中的成績水平便比較優異。但是,如果過于依賴考試評價,那么將會無形中傷害那些無法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使其漸漸喪失學習自信,所以最新的教學評價理念提倡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整合為一體,由此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對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及時利用信息技術來構建智能化的教學評價系統,實時反映小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與學習成果,科學審視教學效益,以便進一步優化學生的數學素養。
就如在“條形統計圖”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通過信息技術錄制了本班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由此組織形成性評價。通過教學錄像,筆者發現本班學生在本節課上的學習表現十分自主,能夠自主分析條形統計圖的概念、繪制方法,而且還能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下利用條形統計圖去解題。這就說明本班學生對于“條形統計圖”一課知識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能夠及時展現自己的統計思維,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活動。而且,雖然小學生的數學表達并不規范,但是解題正確率卻比較高,所以只要稍加調整,讓學生學習使用數學語言進行解題表述即可。但是,這一教學視頻也反映了一個現實問題,即部分學困生并未參與課堂問答活動,而通過放大視頻畫面可以發現,這些學困生也繪制了條形統計圖,只是因為缺乏自信或者是性格問題而失去了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對此,筆者認為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個體需求,尤其是學困生的課堂學習成效,使其積極展現個人數學思維,提高學困生的課堂參與度。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全面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需要客觀分析教學資源、教學形式、教學手段等各個教學因素的具體需求,由此確定具體的學科整合方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客觀分析信息技術的多種教學作用,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數學教學內容,借助多形式媒體優化數學情境,再以實時的線上互動與智能評價去優化師生互動模式,由此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切實生成數學智慧,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岳春嬌.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132.
[2]宓大宏,曹朝霞.小學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新通信,2018,20(9):197.
[3]劉波.現代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思考[J].學周刊,2018(18):147-148.
[4]陳飛.淺談信息技術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8(16):132-133.
作者簡介:楊炎輝,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豐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