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杜師博 楊芳絨



摘要:古代園林欄桿不僅起到安全防護作用,也是園林景觀構成的重要手法之一,更是文人墨客青睞的寄情意象。在宋代園林現存罕見的基礎上,宋畫則為宋代園林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圖畫資料,宋畫中的欄桿意象豐富,種類繁多,繪制精細,能直觀地反映宋時園林欄桿的建制水平及風格,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通過查閱相關書籍和宋畫,對欄桿的起源、分類、功能以及環境景觀效果進行分析,為宋代園林景觀探討提供新視角,豐富宋代園林的基礎性資料研究,同時對宋代和現代欄桿的材料、形式變化進行了對比,為園林欄桿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宋畫;園林欄桿;宋代園林;景觀性;空間分隔;建筑裝飾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9-0117-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24
宋是歷史上以繪畫藝術見重的朝代,從北宋到南宋,園林景色和生活成為畫家們傾注心力的題材。不僅關注園林整體布局,細至置石、欄桿均亦刻畫入微[1]。諸多學者關注到宋畫在宋代園林研究領域的關鍵價值[2],宋畫的流傳為研究宋代園林提供了珍貴、直觀的圖像資料。欄桿起初為遮擋物,后來逐漸發展變化,樣式豐富、雕刻精美,在園林建筑中,除本身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外也是園林組景中大量出現的一種重要小品構件和裝飾[3],起到隔景與連景作用,是人與自然進行心靈對話的橋梁和依托[4],在宋畫中多有描繪。因此,以宋畫為研究對象,從《宋畫全集》山水畫中選取描繪有園林欄桿的圖畫為樣本,結合宋代詩詞文章等記載研究宋代園林欄桿的景觀性特征,挖掘其文化內涵,探尋宋代園林審美意趣,為當代園林欄桿設計提供借鑒。
1 欄桿的起源
欄桿,古稱闌干,也稱勾闌。已知最早的欄桿發現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專家判斷遺址中成排的木質條是早期直欞欄桿(在尋杖與地袱之間置以若干直立木條的欄桿)的雛形。周代發掘的明器紋飾中有類似構件,容庚在《殷周青銅器通論》中著錄了一件西周銅器,詳細記錄了欄桿形象。其下部仿作建筑形式,正面中間開門,門外左右有欄桿,欄桿作“田”字形,欄內二人相向而跪[5]。秦時欄桿稱“檻”,意義比較寬泛,可以指高樓、高臺的欄桿扶手,也可指場地邊界的柵欄,或監禁人犯、動物所用的牢籠[6]。《山海經》有記載昆侖之墟上有“木禾”(谷類生長地),“面有九井,以玉為檻”[7]。到漢代,欄桿已運用較為普遍,并出現了尋杖、華板、望柱、地袱等基礎構件,南北朝時期已具備后世所見欄桿的形制。唐代欄桿多用勾片欄板或臥欞欄桿,重要建筑臺基上用石質欄桿,這在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中發現石質望柱和螭首得以佐證[8]。宋時,欄桿在《營造法式》中稱“勾欄”,又或“鉤闌”,有單鉤欄和重臺鉤欄之分(圖1),在大量宋畫中能看到欄桿種類多樣,形式復雜,花紋有等級意識之分。到元明清時期,欄桿在裝飾上越發繁復多樣,木質欄桿偏纖細,石質欄桿偏厚重敦實,清末,西方樣式的欄桿開始出現,從尺寸到裝飾,豐富了中國欄桿樣式[4]。現代欄桿從材料到形式上均發生了較大改變,在古典欄桿傳承的基礎上,形式更加靈活,材料更加多樣,形成了專門的防護欄、圍欄、景觀欄等門類,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僅起到功能防護作用,更加注重景觀效果。
2 宋畫中欄桿的分類
宋《營造法式》記錄宋時欄桿材料主要為木料和石料,制作規格“單鉤闌每段高三尺五寸,長六尺。重臺鉤闌每段高四尺,長七尺等”[9]。重在記錄加工技法,未對欄桿種類進行總結。從宋代繪畫中,按材質,可將欄桿分為木欄桿和石欄桿;按構造,分為尋杖欄桿、臥欞欄桿、勾片欄桿、靠背欄桿、垂帶欄桿和欌子欄桿等(圖2);按所處位置,又可分為建筑欄桿、園林欄桿和橋欄桿(表1)。尋杖欄桿最早出現在漢代,到南北朝時期已具備基本形制,于隋朝開始廣泛應用,是中國最常用的一種欄桿形式,主要構件有尋杖(也稱巡杖,欄桿上部橫向構件,可作扶手)、望柱(欄板兩邊高出尋杖的立柱,分為柱頭、柱身)、盆唇(位于華板上方,與尋杖平行,是一個枋形構件,因下部棱角做了弧形處理,形如盆的口沿,所以得名)、華板(明清稱欄板,因常雕刻花紋,宋時稱華板,單層華板稱單勾闌,雙層稱重臺勾闌)、地袱(欄桿最下層,置于階條石之上的橫向石件,宋時又稱地攏)等。臥欞欄桿在宋畫中出現很多,由望柱和橫木組成,造型簡潔大方,省工省料,常見于室外園林中、高山平臺處,多起防護作用。勾片欄桿與尋杖欄桿相似,主要區別在于華板位置為鏤空或浮雕的勾片,勾片形式多為“萬”字形、“回”字形等,常見于建筑外檐和重要園林場所處。靠背欄桿是在坐凳欄桿基礎上發展而來,常置于園林中供人休憩;垂帶欄桿顧名思義是設置在臺階踏跺兩側垂帶上的欄桿;欌子欄桿,宋時被稱柜馬叉子,是直欞欄桿的一種,直立條目穿過尋杖即為械子欄桿。
由此可見,宋代欄桿發展已趨于全面成熟,不僅類型豐富,而且已有嚴格的制作規制,從側面反映出了宋代政治經濟的繁盛與園林審美文化的提高。
3 宋畫中欄桿的功能
3.1 作為障礙物,起安全保護作用
欄桿是臺、樓、廊、梯或其他居高臨下處的建筑物邊沿上防止人下墜的障礙物,通常高度約為人身之半[10]。宋《百子嬉春圖》(圖3a)描繪的是一幅百名兒童在樓閣處興高采烈地跳獅子舞的熱鬧場景,畫家利用臺、欄元素高低上下稱景,在人群擁擠的樓閣前,欄桿作為障礙物,很好地阻隔了上下落差,防止孩童高處墜落。除建筑外,欄桿還多建于自然風景開發的邊界處,如宋《松嚴仙館絹本》(圖3b)中的平臺休憩處,欄桿通過限定人的活動空間,起到安全防護作用,與現代防護欄相似。同樣,在橋或臨水、臨高的亭榭處(圖3c)均能見到欄桿的設置,結構可繁可簡,主要以功能性為主。
3.2 作為建筑裝飾,起修飾襯托作用
欄桿被稱為古建小作之精華,是重要的建筑裝飾,通常高及人腰,線條精細,可作為衡量尺度,反映建筑的體量規模,在欄桿的襯托下,古建愈顯雄偉(圖4a)。張載在《魯靈光殿賦》中注“軒檻,所以開明也”。欄桿的通透特性,為建筑空間帶來通透、開敞和光明(圖4b)。透過欄桿,高臺上的人可以憑欄遠眺,高臺下的人也可從遠處看到欄桿界定的“舞臺”,以及“舞臺”上憑欄遠望的人物主角,襯托出高臺建筑的視覺中心[6]。《云山樓閣圖》(圖4c)的建筑畫作中,繪制了4種不同的欄桿樣式,一層為黑邊藍色“回”字紋的尋杖欄桿,二層是紅邊青色“回”字紋的尋杖欄桿,建筑外側卷棚處欄桿采用紅色,花紋簡于建筑層,最外邊平臺處欄桿最為簡單,且未在顏色上突出強調。從繪制色彩與繁復程度看,欄桿所突出的重點程度為二層欄桿>一層欄桿=卷棚處欄桿>平臺處欄桿。因此,通過欄桿,不僅可以對建筑起到尺度襯托作用,還能根據其制作精度反映建筑主體性。
3.3 作為視線屏障,以增加空間層次
欄桿設計在空間的組織和分隔上,既有規限又不封閉視線[11]。在夏明遠的《樓閣圖》(圖5a)中,通過欄桿的曲折有致,將一平面空間展現得豐富又有層次,使整個畫面賦有靈動的氣息。《江山殿閣圖》(圖5b)中,建筑因地勢高差錯落分布,畫家通過對欄桿不同顏色的描繪,將建筑的上下空間層次巧妙突出。通過欄桿,還能強調主次空間。宋李昭道的《龍舟競渡圖》(圖5c)中,描繪了3個建筑,從建筑體量與繪制手法上三者相當,但因在欄桿繪制上左側建筑更為精細突出,起到了強調作用,使建筑在表達上有了主次之分。同理,《會昌九老圖》(圖5d)中主體建筑前的欄桿制作精細,為標準尋杖欄桿,其他空間則為簡單臥欞欄桿,通過欄桿的不同使得畫面輕重搭配,自然地展現了主次關系。因此,欄桿作為視線屏障,通過其精細程度,可起到突出重點、豐富空間層次的效果。
3.4 作為空間邊界,以形成景觀特征
在宋畫表達中,欄桿經常成為一種表達視覺空間邊界的處理手法。宋《趙昌南唐文會》(圖6a)中描繪了一個在園林之中文人雅集的場面,畫中欄桿和芭蕉將整個畫面分為前景、中景和后景,起到空間分隔作用。宋《詩經·小雅·節南山之什·巷伯》(圖6b)中欄桿橫于畫面中間,構圖上將圖畫分為上下兩部分,視覺上卻營造出了前與后的空間感,具有獨特的景觀性。南宋《深堂琴趣圖》(圖6c)的構圖重心在左下方,左上方少許筆墨點綴山峰,營造背景。點睛之筆在于右下角的欄桿處,若無欄桿,實景、虛景難以分開,正是由于欄桿,右側畫面分為實景平臺與虛景浩瀚煙海,留以人無盡遐想。由此可見,好的欄桿設計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5 作為文化意象,為精神寄托載體
古往今來,基于欄桿的詩詞不勝枚舉,如“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8]宋朝喜用欄桿抒發情感的詞人莫過于李清照和辛棄疾了,李清照在《點絳唇·寂寞深閨》里寫道“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憑欄遠眺,用“倚闌”來表示心情抑郁無聊。辛棄疾則把對淪陷故鄉的思念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化作“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詞來表達心情。據字博緣網詩詞搜索統計,涉筆“闌干”的詩詞,唐之前幾乎沒有,唐詩全集約有100多首,宋詩詞全集約有600多首,元朝詩詞全集約有40首,明清兩朝則少見[12]。可見,“欄桿情結”主要存在于唐詩宋詞中,具有時代特征,是文人生活乃至精神深處的一種依靠。
4 宋代與現代欄桿對比
4.1 欄桿材料對比
宋代欄桿材料只有木、石兩種。隨著時代發展,新興材料層出不窮,到現代,欄桿材料已有木、石、鐵藝、混凝土、鋁合金、鍍鋅鋼、PVC、夾膠玻璃等十幾種材質(圖7)。新興材料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在設計應用中更容易表達設計想法,且物美價廉,因此比較符合現代需求。
4.2 欄桿形式對比
時過境遷,隨著現代材料的豐富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現代欄桿設計已不同宋時,不再遵循固有的模式,也無嚴格的等級之分,更多的是一種體現設計創意的景觀小品,形式上更加靈活自由,如曲線式、折線式、波浪式、異型式(圖7)。建筑欄桿也隨著高樓大廈的崛起而逐漸消失,相比宋時,立足之處,危乎高哉,抬眼望去,明且遠矣,但已難找到古時遣情抒懷的浪漫感覺。
現代欄桿雖然在材質和形式上更加豐富、更加多元化,但卻缺少了一絲情結,惟有在登臨名勝古跡中的那些亭臺樓閣時,或許能喚起一絲思古幽情來,這在欄桿設計中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5 結語
宋畫中的欄桿不管是作為建筑副設,還是建于園林之中,都設計精巧、用料考究,能強烈地烘托主題空間,具有良好的景觀引導性;當其進入文人視野時,又能化為空靈的視覺元素融人詩詞中,漸次升華為寄托情思的審美意象[13]。宋畫中的欄桿設計反映出宋代園林對空間層次處理手法的多樣性,應當以古鑒今,在欄桿設計中不僅注重形式,更要挖掘文化內涵,強化地域特色。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第三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宋恬恬,沈欣悅,鮑沁星.略論宋畫的園林史料價值——以《陶淵明歸隱圖卷》、《歸去來辭書畫卷》、《西塞漁社圖》等宋畫為例[J].風景園林,2017(2):40-46.
[3]杜汝儉,李恩山,劉管平.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4](明)計成.園冶[M].劉艷春,編.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5]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6]李路珂.內外之間,即景生情——中國古代建筑、文學與藝術中的欄扦[J].世界建筑,2018(9):18-23,120.
[7](清)永瑢,紀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梁爽.西安唐遺址工程的文化解讀[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9]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 卷三[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10]高建亮,趙林艷,葉銘和.欄桿在園林綠地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8):4324-4326.
[11]王婷婷.刺繡、書寫、憑欄:乾、嘉、道江南才媛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2]王兆貴.唐詩宋詞中的欄桿情結[N/OL].2012-11-13[2019-09-18].www.chinanaws.com/hb(2012/11-13/4325512.shtml.
[13]余光明.宋詞“憑欄處”的古典情懷[J].名作欣賞,2015(15):125-126.
收稿日期:2019-10-27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規劃基金項目(SKPJ-2014-14)
作者簡介:李嬌(1993-),女,河南鄭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電話)18803972457(電子信箱)114363780@qq.com;通信作者,楊芳絨(1963-),女,河南靈寶人,教授,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研究,(電子信箱)11403448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