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哲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與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到了一個歷史全新階段,這得益于中央對于農民采購機械給予政策支持的惠民政策,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很大程度加快了我國農業機械化建設的步伐。基于此,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研究現狀和發展現狀進行梳理,以此為依據分析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策略
農業作為我國的支撐性產業,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對國家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業發展情況的好壞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快慢,尤其是我國現在處于全面脫貧攻堅的重要時刻,農業問題更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中之重,解決農業問題的決定性因素是通過先進技術的注入實現我國農業的高質量、高素質發展。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相比,我國農業的技術性、效率性、持續性等方面沒有達到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機械技術現代化是我國走向農業強國的決定因素,只有更好地發展農業機械現代化,才能使我國農業脫貧,最終走向全面小康社會。
1 農業機械化研究
我國農業發展較為薄弱,沒有真正形成農業機械化大規模、現代化發展的趨勢,雖然有一定的研究,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研究深度有待提高。1)對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認識有待提高,我國作為一個重視農業民生的大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應是我國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機械化發展為先導,就沒有我國農業建設的最終勝利。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偏低、技術含量不高是限制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鍵問題。從研究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在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研究中,深入研究機械化走進社會方面的資料較少。2)農業機械化發展規模的關注較少,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尤其是在小宗作物上,這種現象尤為明顯。為了使我國真正走向農業發展強國,因地制宜地制定農業機械化發展計劃是必行之路。3)政策研究需要進一步摸索,從我國過去20年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處在調整和摸索階段,農機研究部門的同志們已經開始重視農機發展的政策制定,專家就農機化發展過程中農業技術裝備研發、農民購機補貼、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機安全管理及農機鑒定進行了研究[1]。我國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更為注重發展的內涵,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出臺,給農業機械化發展注入了更為強勁的動力。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踐來看,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在不斷摸索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必將取得長足進步,甚至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2 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經歷了從農業政策為引導、集體投入為主的前期、家庭聯產承包制開始后發展緩慢的中期和農民自主進行投入的開放初期,終于走進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高速快車道,主要的體現就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不高,但覆蓋面已經開始顯現,這種覆蓋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前提。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建設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不斷加大覆蓋度調整為謀求農業機械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單一的機械化發展已經無法滿足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只有提升機械化多元方向,才能更好地滿足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2]。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規范完整的工業化體系,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農業機械化作業開始向著市場化、社會服務化方向發展,各地合作社開始在我國廣大農村市場中不斷涌現出來,形成了一定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單元。同時,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向著國際市場進發,農機的種類和技術含量不僅可以完全滿足我國需要,還可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這些說明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步伐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向著種類更廣、技術含量更高的方向發展,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必將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3 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3.1 農業機械閑置率過高
農業機械的擁有量與農機作業的需求量不成正比,農業機械的使用率是有限的,即使加上運輸工作,機械也有一定的閑置。同時,機械使用是有一定壽命的,年限過久不僅會出現老化問題,還會因技術水平落后而無法滿足更為先進的農業技術需要,從而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增加了農民的經濟壓力。可以通過大量的農民合作社等形式進行機械重復利用,減少機械閑置。為了更好解決閑置問題,甚至可以進行機械的南北方協調,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械設備。
3.2 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不高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農機的保有量在不斷提高,如果再以單獨農戶為采購者,勢必會導致采購的壓力加大,沒有辦法采購最為先進的現代化農業機械。這顯然不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強農業團體建設,增加機械化使用面積,提升資金的來源廣度,提升采購過程中總體資金數量。采購的機械除了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本組織,還可以擴展外延到其他農業生產體系,實現資金、技術、勞動的合理分配。
3.3 農業機械化科技體系與需求不配套
農業科技發展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支撐工程,隨著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對農機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新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如果沒有科技的強有力支撐,必然會限制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從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水平來看,科技水平的注入沒有完全顯現出我國科技的優勢,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政府可以引入較為發達的現代化技術,培養更為專業的現代化農業機械人才,從而解決科技不配套的問題。
3.4 農機產品創新有待加快
與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技術含量相比,我國的農機技術含量明顯滯后,很多技術含量更高、使用更為智能化的機械大多都是進口或是引入技術后自主生產。這就表明我國的農機在技術注入方面還存在問題,尤其是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提升裝備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的農業建設服務,提升創新思維和能力,農機企業才能在農業發展大潮中更進一步。
3.5 農業政策需要適當傾斜
我國的農業發展規模很大,但是農業單產經營規模較小、農民收入較低,這是我國的農業發展現狀。農業是一個長收益、高成本的行業,面臨農業生產成本增加的局面,很多農民沒有辦法抵御來自外界的沖擊,容易破產。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必須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農業技術發展的需要。政府應在資金和政策上對農業產業適當傾斜,促進農業機械快速發展。
3.6 社會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認識不足
自走向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后,我國農業機械化就在不斷發展,但是卻未形成更為先進的體系。原因之一就是認識問題,農民對大力發展農機、形成覆蓋規模有一定的質疑,高昂的價格和日漸減少的農村勞動力使很多農民望而卻步。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從宣傳出發,加大宣傳力度,提升農民對農村未來發展的信心,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前做好規劃。
4 結語
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任重道遠,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村勞動人口不斷減少的當下,只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是我國實現全面決勝小康攻堅戰的必要一環,也是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相信在我國農業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必然會取得輝煌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李慧.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3):111-113.
[2] 齊彥波,李永和.基層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發展現狀與創新推廣工作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7(7):186-186.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