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燦晶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作為四大文明中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櫛風沐雨不斷繁衍奮斗的成果。開展中華優秀文化進校園研究工作,是為增強當代大學生對中國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與肯定,在當前多元化的世界大融合背景下,讓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的道路鋪好基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推進予以強大的精神支持。
關鍵詞:傳統文化;創新;教育
1 中華優秀文化進高校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弘揚傳統文化,旨在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豐厚的底蘊、傳承創新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以文育人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有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高校育人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文化,能促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推進。將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和校園文化的建設相融合,全面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與機制,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促進以文育人戰略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發展。
2 中華優秀文化進高校的主要路徑
2.1 融入思政第一課堂,正面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髓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該門課程是當前在全國高校中開設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后簡稱“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課,是響應黨中央方針政策的需要,是新時代高校育人使命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政治素質的需要,更是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需要。
“基礎”課在大學生進入高校的第一學年開設,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堂,也是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滲透的主要思想陣地。在課程教材內容中有不少融入和契合點,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很好地借助課堂上思政老師的講解,達到加強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中時,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和道德教化,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可以融入古往今來很多的愛國典故,可以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在百家爭鳴的盛景中涌現了孔子、老子、莊子、墨子、孟子、韓非子等偉大思想巨匠;偉大創造精神可以向學生講解從四大發明到屠呦呦青蒿素的偉大科技成果,和學生共同品鑒賞析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的無窮魅力;偉大工程可以介紹“千年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筑過程。在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可以用商鞅變法時懸賞移木的故事講授誠信的力量,激發學生文化自信,自覺擔當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第五章崇德向善時,可以圍繞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愛、以人為本,引申出在現代生活中明大德、講公德、注重職業道德、培育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內容,等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為思政第一課堂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養分,深入挖掘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教學素材。
2.2 融入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側面領會中華傳統文化要義
離開第一課堂的理論講授,要通過實踐教學才能進一步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要義,課堂外的第二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力挖掘在實踐教學的第二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路徑,即是第一課堂的必要補充,也是第一課堂的生動延續和拓展。
高校根據各自建校特點和優勢資源,可以開發思政教育實踐平臺。以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為例,依托全校優勢資源,以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基礎建設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網絡平臺,在第一課堂之外,通過平臺上多個板塊的網絡教學,如經典閱讀、紅色影院、專家講壇、網游圣地、師生互動等板塊設計,通過閱讀文章、觀看視頻等形式,融入了大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豐富內涵和文化要義,實踐教學與第一課堂相互配合,整體設計到教學環節和考核考評系統,同時達到了增強教學實效的目的。
2.3 融入豐富校園文化活動,氛圍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高校針對在校學生的具體特點,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搭建誦讀平臺,推動誦讀制度化;選拔學生組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隊,深入各院系及群眾文化場所解讀經典;組織在校學生參觀文明古跡、紀念館、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等,并圍繞活動開展相關文化課題研究、制作相關視頻等,使學生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配合本地區開展傳統文化振興工程,培育學生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程,將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家請進校園,讓大學生了解、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不斷創新形式,推陳出新,利用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和熏陶,讓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成為大學生的自覺傳承。
3 中華優秀文化進高校的機制創新
2017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工作作出了明確詳細的指示,從頂層設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了國家戰略發展之中,具有深遠意義。新形勢下,我們對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落地,要依托機制創新,在學校黨委的研究領導下,科學籌劃、精密布局,加強師資和學科建設,形成有效抓手。
首先,構建強有力的領導機制。在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機制創新,需要領導決策層的高度重視與大力引領。建設強有力的領導機制,應當專門成立領導小組,集合全校人才資源開展研究,做出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頂層設計規劃,并進一步完善推進方案的細化,確保方案能夠順利實施,執行到位。高校領導機制的創新,有助于調動各種優勢因素,切實保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主導權,確保方案落實落細。
其次,設計有活力的激勵機制。創新的核心在思維,關鍵在人才。要做到機制創新,關鍵在于激發高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激發教師積極性方面,可以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機制,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做得好的教師設立獎勵,突出貢獻、獲得表彰、參與重大競賽獲獎等作為獎勵條件融入教師職稱評審、晉升考核、評優評先之中。
第三,形成整合力的保障機制。廣泛發動校內教師參與教學、活動策劃,在物質層面提供科研經費、教學設施等保障;在制度層面,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管理機制、考核機制,為積極獻力的教師提供培訓進修的學習機會,免除兼課行政教師的教學、科研后顧之憂;充分考慮當前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利用好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在微信、微博上組織開展活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大宣傳,讓全校上下形成合力,把校內優勢資源集中整合,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工作發揮出最大效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立足世界、獨樹一幟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文化命脈,為育人事業提供生生不息的動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大學生教育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結合現實國情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煥發恒久魅力,彰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坤.基于文化自信的思政課拓展式學習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6):51-52.
[2] 陶杰.論文化自信教育在思政課中的關鍵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24):46-47.
[3] 張九童,張金福.高校思想政治課文化自信培育:問題省思、應然優勢、話語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8):40-42.
[4] 靳浩輝.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三重視域——時代價值、現狀審視與實踐路徑[J]教育探索.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