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二十年,我國學者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概念的界定、歷史教學評價的變化、核心素養同歷史教學評價的結合等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過梳理近二十年相關學者的研究文獻,筆者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研究進行反思和展望,提出應該加強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重視、在研究過程中增加更多科學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時效性和創新性等建議。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8-0253-02
隨著歷史教學的不斷改革,高中歷史教學評價也隨之變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重要性,對其的研究也越來越迫切。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歷史教學評價”為關鍵詞檢索,共搜索到相關期刊論文60篇。除去對其他學段的研究,在結果中篩選出近二十年相關度較高的期刊論文42篇,以此為基礎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以期進一步提升今后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水平,對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概念界定
《當代漢語詞典》對評價有兩種界定:“評論價值高低”及“評定的價值”[1]。《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將教學評價界定為對教學活動中教與學雙方活動的效能進行綜合評判。該評價的依據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然后利用各種測試手段和評價技術對教與學的達標程度給予評定,以便提供信息,改進教學或對被評對象做出某種資格的證明[2]。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既具有一般學科教學評價的共性,又包含歷史學科的個性。
教學評價理論在改革開放以后被引進中國。20世紀80年代,教學評價開始出現在中國歷史教學研究領域。1996年,我國頒發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其中的第五部分為考試與評估,這標志著教學評價正式列入高中教學大綱。2000年,我國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兩次高中教學大綱的變化促進了高中歷史教學評價地位的提升。
1998年,張桂芳教授發表了《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一文,這是我國最早對中學歷史教學評價進行論述的文章。張桂芳教授認為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是落實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任務的必要條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評價體系應包括評價指標與實施辦法、評價的思想方法論、評價的管理機制三個方面的內容。她呼吁研究者加強對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重視,深入開展對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研究[3]。以此為開端,我國學界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研究開始起步。
二、研究歷程
(一)初步發展(2000年—2005年)
2000年到2005年是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研究的初步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多數聚焦在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概念的界定及理論的介紹。
聶幼犁發表了《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系列文章,系統地介紹了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該系列文章的上篇把我國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時期:“十七年”時期(1950年—1966年)、“恢復”與“引進”期(1977年—1990年)、走向21世紀(1991年—2000年)、進入21世紀(2001年—2002年)四個時期[4,5]。中篇提出要建立教評一體、共同改進與開發課程的教學評價,并且把評價的類型分為基準型評價、診斷型評價、研討型評價、總結型評價、選拔型評價五種。下篇是針對歷史教學評價中的若干“熱點”問題進行論述,就如何透視教學效果、如何獲得教學效果的信息及中學歷史課程的現代化教學是什么等問題給出了答案。單懷俊也提出要轉變歷史教學評價觀,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綜合化的評價內容、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是構成新的評價觀的必要因素。
(二)進一步發展(2006年—2012年)
2006年到2012年,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研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一階段除了對概念的界定,對傳統教學評價存在的弊端及新課改后歷史教學評價變化的研究也開始出現,研究內容也更為具體化,出現了對特定教學方法的評價研究。
聶幼犁認為中學歷史教學評價是以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為準繩、以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運用一切可行的方法系統收集信息,對中學歷史學科學習所引起的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周學文提出傳統歷史教學評價體系與新課改倡導的以生為本的理念相違背,必須建立差異化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使評價主體、內容、方式變得多元化。金玉芳提出要想實現歷史教學評價觀的轉變,就要使評價結果與功能由側重甄別篩選向側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轉變。
范華莉以微格教學法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對歷史教學評價的建議。她認為現代化的視聽工具能幫助教師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為完善教學活動提供反饋信息,從而能更好提高歷史教師隊伍的水平。蘇繼紅和邵蘭琴依據高考試題梳理了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發展演變,包括評價載體由知識廣度到知識深度、評價目標由知識記憶到能力考察、評價結果由注重結論到注重過程等,反映了歷史學科評價的理念和新方式。
(三)繁榮階段(2013年—2020年)
2013年到2020年是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研究的繁榮階段。學者們更新了研究內容,提升了研究深度,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認識更為全面且客觀。
楊波指出教師的觀念較為落后是高中歷史課堂評價存在的重要問題,教師評價觀念的轉變能充分發揮課堂評價方式的積極效果。王志勝認為要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才能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為教學調整找到相關依據。田桂芳認為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學生、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有利于構建高中歷史有效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譚衛紅指出高中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需考慮到實效性、綜合性及創新性,采取有效的方法設計、完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
胡利利從核心素養出發,分析如何使五大核心素養同歷史教學評價相結合,提出可以通過對原有的高中歷史評價體系的修改和完善構建起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主旨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楊依提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與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體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二者的結合非常必要,對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都有所幫助。趙巍巍基于“學講”教學指出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學習方法的科學性、思維能力的新發展是歷史教學評價的三個關鍵維度。2017年《新課程標準》頒布后,互聯網與教育教學融合滲透的翻轉課堂得到了普及和推廣。吳樹文提出以核心素養為中心,以教學為主軸,并針對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過程構建適合的評價體系來促進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和高中歷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對話是教學交流的基本形態。基于對話教學,喻照安、周嬌提出要通過對話開展表現性評價,提出評“話”的三條路徑。
三、回顧與展望
從近二十年來看,我國學界關于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研究文獻在數量和深度上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制度的建立健全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目前,學界在研究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這一問題時所用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增加更多科學的研究方法是極有必要的。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增加量化研究和比較研究來彌補經驗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的不足。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既有特殊性也有共通性。今后可以增加國際比較研究,吸取別國在研究這一問題中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特點加以改造和利用。
此外,從眾多的研究成果中不難看出,研究者們對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進行了較多的研究,而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較少;對歷史教學評價成果的關注相對較多,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過程的研究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增加對實踐和教學評價過程的研究。
最后,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研究成果要有針對性、時效性、創新性。高中歷史教學評價都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必須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教學情況制定適合的評價制度。更新較慢也是目前研究中較為顯著的一個問題。隨著教學改革推動著教學大綱和歷史課程標準的改變,教學方法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在不斷革新,歷史教學評價也應隨之變化。這對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時效性和創新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研究者們在研究時要對應當時的指導性文件,結合新出現的研究方法,從具體方面著手,提升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水平,推動我國高中歷史教學評價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莫衡.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2]林崇德.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教育卷[M].沈陽出版社,1990.
[3]張桂芳.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7).
[4]聶幼犁.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9).
[5]聶幼犁.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10).
【作者簡介】
程真(1997~),女,漢族,河南省開封市人,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科教學(歷史)專業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