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杰
摘 要:近年來,許多高校在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取得了諸多的成績。但絕大多數教學改革研究都集中關注學生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常常忽視教學實踐中另一主體,即教師的發展和變化。此外,對于外籍教師來說,存在整體數量少、承擔課程有限、難以統計和管理等特殊性,所以將外籍教師列入到研究范圍的教學改革研究相對較少。此外,對于語言能力相對低下的學生而言,他們與外籍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存在障礙,由此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所以,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如何通過融合雙方教師的優勢進而促進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成為外語類專業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教師;中外合作;模式;策略
一、日語教師專業合作的目的和意義
本項目將為中方教師和日本外教提供廣泛的交流平臺。通過課下研討,合作教學,共同反思等環節,中方教師和日本外教將圍繞課堂教學開展豐富而深入的交流。雙方教師的溝通,研討和磨合,使中方教師有機會接觸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有助于提升中方教師的語言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對于日本外教來說,合作教學將大幅縮短其適應日語專業教學的時間,幫助其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能夠借鑒中方教師的教學經驗,提升自身的課堂組織和管理能力。因此,合作教學將為中方教師和日本外教營造共贏的局面。
本項目的合作教學將充分發揮雙方教師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優化和融合教學資源,將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雙方教師的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練習機會,而且會大幅提升課堂的管控力度,進而為保障班級整體的學習效果提供便利條件。中方教師的適時講解和日本外教的標準示范將融匯于合作教學的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課堂內容。
二、影響日語專業教師合作的因素
(一)社會客觀因素
教師職業除了教授知識之外,還承擔著培養學生、教育學生的重大責任,尤其是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比較復雜,學生已經不能再像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那樣專心學業。受社會的影響,學生出現了種種問題。傳統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嚴峻的考驗,教學效果也不如從前。
每個學校都有其嚴格的校規校紀,對教師會有很多制度上的要求。許多教師長期處于政策的制約下,失去了敏感度和好奇心,一方面積極尋求提高教學質量的更好的方法,一方面受到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很難放手去營造開放自由、充滿活力的校園氛圍。
(二)個人主觀因素
教師在知識結構、工作經驗、生活閱歷等方面也都存在著差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教師合作。一個院系的教師往往處于不同的年齡段,接受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也都存在著分歧,這種分歧會影響到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和合作。還有一些教師由于性格內向,不善于溝通,平日里就不愿意與同事交流,更不想進行合作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之間的專業合作。
三、日語專業教師合作的模式與策略
(一)日語專業教師合作的理論基礎
日語專業教師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師發展理念和途徑,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本文主要從心理學和教育管理學兩個角度來論述。
1.心理學基礎
20世紀,格式塔心理學代表人物考夫卡提出社會互依理論,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考夫卡認為,團體是一個互動的整體,在這樣的整體中,成員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是可以改變的,團體成員之間的互相依存性是團體成為可以變化的動力群體。
20世紀20~40年代,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勒溫、道奇和約翰遜兄弟進一步發展了社會互依理論。社會互依理論以其共同目標、團體動力、合作行動、個人與組織協調發展等思想對教育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88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提出了認知負荷理論。在認知負荷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分布式認知理論,該理論和合作學習的關系在于研究發現認知活動不只是發生在個人頭腦內部的活動,認知存在于認知主體和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即認知分布于個體內與個體間,也分布于媒介、環境、文化、社會和時間中。心理學家從認知負荷角度來考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并通過實驗證明在應對復雜學習任務是合作學習更有效。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2.教育管理學基礎
在西方,近20年來,許多學者開始借鑒學習型組織理論來研究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可以說,學習型組織理論已經成為指導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理論。學習型組織最初的構想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弗瑞斯特教授。1965年,他發表了一篇題為《企業的新設計》的論文,運用系統動力學原理,非常具體地構想出未來企業組織的理想形態——層次扁平化、組織信息化、結構開放化,逐漸由從屬關系轉向為工作伙伴關系,不斷學習,不斷重新調整結構關系。這是關于學習型企業的最初構想學習型組織這一概念。之后國際上很多學者都先后運用過這一概念。1990年,弗瑞斯特的學生彼得圣吉教授創作了《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從此,學習型組織理論得以推廣并逐步發展成為引領人類思維和行為模式的新理論。
近些年來,我國的一些學者也致力于該理論的研究,以求解決學校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問題。“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生根發芽。“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從管理思想的演進過程看,以人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歸的共識。
(二)日語專業教師合作的模式的創新性
將“中日教師合作”教學模式嘗試引入到教學課堂中,有利于充分發揮雙方教師的優勢,將為日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此外,日語專業教師合作的模式在研究內容上也具有創新性。之前的教學改革研究大多關注教學效果的改善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常常忽略教師自身的發展和變化。本項目研究將中方教師和日本外教納入到研究范圍中,通過合作教學為雙方教師提供互相交流和學習的機會,促進教師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日語專業教師合作的模式與策略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思路
首先,針對我校日語專業的中方教師、日本外教開展問卷調查,準確把握雙方教師的合作現狀及雙方教師對合作教學所采取的態度。其次,充分征求雙方教師的意見的基礎上,擬確定“高級日語會話”為試點課程。組織中方教師和日本外教推進合作教學,具體內容包括課前研討、合作授課、共同反思三項內容。項目參研人員將全程跟蹤記錄合作教學的整個過程,為分析總結提供詳實數據。最后,面向中方教師、日本外教和學生進行訪談調查,分析合作教學對師生的影響,全面了解推進合作教學的現實意義,總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項目的研究方法擬定以下四種:一是文獻研究法,調查合作教學的相關文獻,分析先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確本項目研究的具體方向。二是問卷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我校中方教師與日本外教的合作現狀,以及雙方教師對合作教學所采取的態度。三是觀察法,采用觀察法全程記錄試點科目的授課過程,為分析總結提供詳實的數據。四是訪談法,對中方教師、日本外教和學生進行半開放式的訪談。調查合作教學對師生的影響。
四、結語
總之,日語專業教師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促進教師專業化,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必要舉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日語專業教師合作將會突破傳統的分擔式教學,為日語專業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教師合作團隊,為日語系學生創造更加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鐘啟泉.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3]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王毅.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合作[J].素質教育大參考,2004(3):34-35.
[5]萬榮根.教師之間缺乏合作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教育探索,2005(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