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術學科提出五大學科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學生在今后的藝術與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精神。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課堂教學,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那么在美術作業設計方面,應讓美術作業與生活更接近,讓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基于美術作業生活化的思考,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美術學科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生活化;美術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02
在課改的浪潮中,提出了美術核心素養理念,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術教學也應遵循與生活經驗結合,作業生活化恰恰創造了一種真實的情境,符合尹少淳教授所提出的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為此,作業設計生活方向的探索尤為重要,經過筆者大量教學實踐證明,美術課是非常實用的,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下面筆者就從美術作業設計來談談美術的生活化。
一、課前準備作業的生活化
1.課前作業設計美術性原則
美術作為視覺藝術,依賴一定的媒材進行可視化的創作。因此,課前美術作業設計的任務要符合美術的特點,例如美術課前資料的搜集、材料的準備和審美體驗。讓我們的美術作品美化生活,真正達到藝術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少兒美術出版社六年級上冊《三原色與三間色》的時候,將本科劃歸“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思考三原色與三間色畫在哪里,更實用呢?思來想去后,美術課需要T恤衫來表達顏色,便于學生進行色彩表達,便從淘寶上定制T恤衫,讓學生把三原色與三間色表現在T恤衫上,這樣的T恤衫獨一無二,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識(見圖1)。其實,我們很多的教材,需要我們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靈活處理。如少兒美術出版社六年級第二冊《設計》,課前我就要求學生,一定要帶一個適合做筆筒的廢棄材料,比如那種矮的薯片盒,就很適合做筆筒,大小、穩定性都很好。然后經過學生一裝飾,就是一件很好的作品,我讓學生在自己的筆筒底部寫上生產日期,看看這個自己設計的獨一無二的產品能使用多久。美術課上設計的作品,不是為設計而設計,而是為生活所設計。
(見圖1)
2.美術作業設計興趣性原則
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文本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人生體驗等緊密聯系起來,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文因素,使課堂充滿生命意識和人文精神。少年兒童美術出版社《設計會動的玩具》本單元中,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對會動的玩具進行有意義的設計,指導學生利用易找到的材料,設計一個會動的玩具,指導學生設計、繪制、剪裁的方式對玩具進行簡單的裝飾。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設計創意、制作,感受美術活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重點是玩具設計理念和創意實踐。難點是讓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發現創新。在第一課時中,讓學生對實用的椅子進行設計,學生很感興趣,再設計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將椅子設計成慵懶、舒適、美觀的椅子(見圖2、圖3)。第二課時中,設計未來汽車,在本課與我校學生實踐項目相結合,我校學生參觀了上海汽車博物館,學生們近距離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汽車,回到課堂讓學生對未來汽車進行設計,有了這樣的真實汽車情境,學生對汽車的創意設計就名目繁多了(見圖4、圖5)。
3.作業設計可行性原則
課前作業任務的布置要根據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資源條件,讓學生既有興趣參
與活動,同時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利用身邊的資源學習,參觀當地文化,搜集傳統文化的資料。如少年兒童出版社七年級第一冊《策劃校園活動》一單元,學生通過網絡查找名畫,對名畫的作者、創作背景、畫面內容進行了解、觀看、識讀,通過名畫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比較整體地觀看、感受名畫中的人物造型、色彩搭配、材質、空間等形式特征;學生們通過閱讀、網絡搜索、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的方式,識別名畫,揣摩大師的用筆、色彩搭配,解讀名畫中的內涵和時代背景。第一課時學生對名畫進行圖紙顏色搭配課堂學習,并且在課下對搭配中所需要的衣物進行收集,對此次校園名畫扮演活動有大概的作業設計,包括:名畫扮演人員確定、幕后人員、服裝、化妝、音效、總的舞臺效果等等;第二課時學生對課下收集的衣物對照名畫進行搭配;第三課時學生上臺進行名畫扮演表演(見圖6)。
二、課中作業的生活化
1.在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
美術課堂向社會和生活開放,學生會感受到無所不在的自然與生活之美。生活之美為美術表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創造靈感和創新思維在鮮活的生活情境和開放的探究環境中更容易激活。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帶學生走出教室看看校園的景色,觀察一年四季植物的變化,感受操場上那歡快的畫面……這不僅僅是要指導他們去觀察、寫生,讓他們充分張開自我情感、思維、想象的翅膀,同時,也是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熱愛生活,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去體悟,希望他們誠實、善良、去凝視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關懷一切值得關懷的,愛一切應該愛的[3]。
少兒出版社六年級上冊《體會線的韻律》讓學生閉上眼睛用耳朵聆聽音樂,用心去體會音樂的感受,睜開眼睛將聽見的音樂用線條表現出來。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只要你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用藝術的眼光來看生活,這樣就會發現由點、線、面、色彩構成的世界原來如此精彩與奇妙(見圖7、8、9)。
2.為生活所需設計課堂作業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在我們的中學美術課程里占了比較重的比例,包括設計和工藝學習內容,既強調形成創意,又關注活動的功能和目的。在平時的美術課堂中,對于這樣的設計課筆者不僅關注它的設計,而且關注它的應用性。筆者認為,以應用為指向的教學能夠使學用走向一體化,不會讓教學和生活脫節。“應用指向”就是適應需要。“應用指向下的美術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和教師實際需求而謀劃的應用主題下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如少年兒童出版社《物品包裝》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學生通過對物品包裝的認識,學會對物品進行產品設計、最后根據已有材料對物品進行設計,提高設計能力,為生活服務[4]。
三、課后作業生活化
1.二次利用作業,美化生活
美術作業如果堆在那里,那真體現不了美術作業的審美性。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都需要我們美術作品的美化。如《剪紙》的作業,我就將它掛在美術室的上方,非常符合我們新年和元宵的節日氣氛,很喜慶。如《美麗的絲巾》這課的作業以板塊的形式展示出來,視覺沖擊力就很強。如一些廢棄瓶子畫上丙烯顏料,可以裝飾我們的美術室。美術作品對生活的美化,不僅在我們校園內,而且可以走出校園[5]。
2.拓展作業形式,舉一反三
我們的美術表現形式應該是多樣性的,但是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后我們可以將作業的表現形式進行拓展。如《紙版畫人像》這課,教學生制作底版,然后用魔印的方法完成作業。對于拓印的作業在課堂上操作時間不足,讓學生將底稿保存好,課后去做摹印的作業。還有很多設計的作業,課后都可以讓學生制作模型[6]。
美術課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方面,是其他課程所無法取代的。我們的美術課堂給予了孩子一雙敏感的、發現的眼睛,并由敏感地發現中產生獨特的思維。在引領孩子們視覺圖像識讀基礎上,判斷、思考、發展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并深化對美術文化的多元理解,審美態度的逐漸形成,為孩子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鋪墊必要的美術文化基因。我們的美術作業要緊緊圍繞生活所設計,讓孩子在生命中有情感的生活,孩子們得到這樣的美育是兒童美術教育應該給予他們未來發展的基礎教養。
參考文獻
[1]尹少淳.“頭搖尾擺”——學科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J].中國中小美術,2017,(01).
[2]趙楠.“名畫扮演”對初中生美術核心素養提升的實踐探究[J].美術教育,2020,(01).
[3]胡泊.一張圖一個概念讀懂美國未來藝術教育走向——以“過程為導向”的藝術教育[J].中國中小美術,2017,(01).
[3]李冬芳.構建和諧課堂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G].中國美術教育,2017,(01).
[5]劉永永.應用指向的設計作業生成之策[G].中國美術教育,2017,(01).
[6]李力加.兒童美術教育的真諦[D].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