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課程蘊含豐富的人文內涵。為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需要通過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語文實踐、課外閱讀等路徑,在學習語言文字應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把語文課程蘊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內容,有機滲透,感染、熏陶學生。
[關鍵詞] 語文;育人;感染;熏陶;滲透
語文是一門人文內涵豐富的課程,它囊括了人文思想的方方面面。與其他課程相比,語文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有著更為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都把立德樹人作為語文課程的根本宗旨。
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堅持立德樹人的宗旨?如何將教書和育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語文課程實施中,往往走向兩個極端,要么一味挖掘語文課程中育人的成分,企圖借助語文課程,解決學生價值觀及思想品德方面的所有問題;要么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語文當作單純學習語言知識的課程,把語文課程當成碎片化的應試訓練,忽視了語文的育人功能。多年來的語文教育發展,多是在這兩個極端擺動著,很難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基于此,新修訂的兩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那么,如何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起來,使得語文課程既培養好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又能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效果?語文課程,首先要做好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并在語言文字學習應用的過程中,有機融入人文思想的教育,使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一、閱讀教學中,以教材的人文內容感染學生
語文課程中的閱讀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這是由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的。閱讀教學的教材,選擇的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本身就蘊含著廣泛而豐富的人文內涵。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教學生閱讀文本,學習語言文字的應用,那么文本豐富的內容就沒有發揮應有的感染熏陶作用。
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引領學生學習文本的語言文字應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借助豐富的文本內容,感染、熏陶學生的情操,并相機而動,有意識地滲透人文思想教育,使閱讀教學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例如,教學魯迅的《拿來主義》,既要學習魯迅雜文先破后立、比喻論證等特點,也要引導學生討論“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遺產和外來文化;教學曹操的《短歌行》,則既要學習漢魏詩歌樂府的特點,又要理解曹操對“天下歸心”的渴望,體味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傳承中華文化……
教材文本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及作者的生平思想,都是語文課程踐行人文思想教育的絕好資源。要根據語文課程的特點,充分地發揮這些資源的感染熏陶作用,以實現課程育人的目標。
二、寫作教學中,通過正確的價值觀滲透教育
語文課程中的寫作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強弱,首先表現在文章的立意上;文章立意的高低,又表現在寫作者的思想情操上。一個整天滿腹牢騷、情趣低下、品德欠佳的作者,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會流露出寫作者的思想情感,想讓這樣的作者寫出立意高遠、境界高超的文章,恐怕很難。所以,寫作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寫作的基本方法和寫作技巧,更要通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進行教育滲透,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思維水平,才能真正讓學生寫出立意新穎的文章。
記敘性文章教學,無論是記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有一個立意問題,對人物、對事件、對景物的態度和審美觀,表明著作者的思想情緒。所以,在寫記敘性文章時,教師要把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滲透在教學中,讓學生崇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這樣,所記敘的人物和事件,才能給讀者以鼓舞;所描寫的景物,才能給人以美的感受。
議論性文章教學,更要觀點鮮明,立論正確,是非分明。學生不僅僅要學習議論文寫作的方法,更要樹立正確的思想,形成辯證的思維。文章的觀點,自然就是作者思想的表露。
說明性文章教學,雖然對象都是客觀事物,但也需要尊重客觀事物,尊重科學知識,滲入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既是學生綜合素養的一個方面,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之一。
實用性文章教學,要讓學生端正生活態度、明確實用的性質,這正是每一個人生存、生活的必備條件。教師只有重視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才有可能引領學生寫出優秀高質的文章。
三、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積極參與引領學生
除日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之外,語文課程還有許許多多的綜合實踐活動,比如說綜合性學習、新聞采訪、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讀書會、研討會、文學社團、課本劇演出等,這些語文實踐活動,都是語文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如果只是一味刷題,缺少語文實踐活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就會有偏差、不完整。
例如,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不但是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絕好方式,更是培養學生善于實踐、善于合作、善于團結等良好品質的有效途徑。通過組織排演《皇帝的新裝》等課本劇,學生不但可以自己研究、改編劇本,還可以真實體驗合作學習,培養合作能力。正是在這些語文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生不僅對課本劇的內涵理解得更加深刻,思想感情也受到了進一步的感染、熏陶。
又如,新聞采訪教學,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相關采訪活動,舉辦一期新聞采訪手抄報比賽。如此,學生不僅學習到新聞采訪、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更是鍛煉了自身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同時還從采訪對象的事跡中獲得思想上、感情上、精神上的人生滋養。由此可見,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不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好形式,更是學生良好習慣與品質培養的最佳途徑。
四、課外閱讀中,用豐富內涵的文本熏陶學生
語文課程的學習,僅憑有限的教材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拓寬教學渠道,大力倡導學生的課外閱讀。現在,1+X閱讀、整本書閱讀等已經成為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課外閱讀,特別是整本書閱讀,能夠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語文積淀,并通過整本書豐富的思想情感內涵,感染學生、熏陶學生,陶冶情操,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時讓學生從整本書的人物故事中,獲得有益啟示,滋潤他們的情感,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例如,對于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整本書閱讀,小說塑造了一位不安于現狀、不甘受辱、敢于抗爭的女性形象,她那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人間自由幸福的渴望、對更高精神境界追求的勇氣,無疑是學生最好的精神食糧。這樣的課外閱讀,特別是對名著的整本書閱讀,其中的人物感染、內涵熏陶、價值滲透,以及對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升華和品格的塑造,都是單向的灌輸教育所無法比擬的。
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課程能夠更方便、更容易地對學生實施人文思想教育。語文課程人文思想教育的路徑,體現在語文課程的各個方面;語文課程人文思想教育的方式,只能由語文課程的特點決定。這就是語文課程育人路徑——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感染熏陶,有機滲透。
曹公奇 ? 陜西省寶雞市教育教學研究室,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