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春記
摘要:討論在數學教學中影響學生解題的因素,有情感因素、智力因素、生活經驗因素、語文基礎差等因素,并提出了解決的對策,須教師付出真情的關愛,引導學生認真審題,不急躁,仔細觀察生活,適機提高語文能力,解題過程中就能得心應手,不會出現偏差。
關鍵詞:數學教學? 解題能力? 對策?? 方法
在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解題失誤,其原因不是因為學生基礎差,而是因為別的其他原因的影響。下面,我從4個方面談談影響學生解題的因素與對策。
一、學生情感因素對解題能力的影響與對策
通過長時間的課堂教學觀察和學生作業分析,我發現有些學生解題失誤,原因不是因為學生智力差,而是因為他們對習題缺乏興趣產生消極情緒,或者是因為學生當時因外部環境影響,情緒煩躁而導致輕率、馬虎所造成。例如,前兩年我帶的班級有一位“尖子生”,他平時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可惜他年輕的媽媽因患重病離他而去,由此他心靈上受到很大的打擊,整天精神恍惚,課堂上心不在焉。曾記得當時我曾經讓他做過一道簡單的題目:六年級有141人,是五年級的人數的2倍,求五年級有多少人?要是平時解答這樣的題目,對于這樣的尖子生來說絕對不成問題,可是,這次他卻錯誤地列式為: 141×2=282(人),由此可見學生的情感對解題能力有著明顯的影響。
要消除學生因情感因素影響解題能力,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觀察能力,并具備一雙明亮的善解人意的眼睛,及時察覺學生的情感變化,及時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那樣才能使學生不因情感因素影響解題。如上面提到的那位尖子生,那時由于他心靈受傷,連個簡單的題目都解答錯誤,當時我沒有多少責備的語言,而是冷靜下來找他談心,幫他找到解題錯誤的真正原因,不僅如此,在那段時間里我還經常向他問寒問暖,并有意地在生活上給予他一些幫助,如幫他買一些學習用品之類的東西等等,讓他感覺到老師也像她媽媽一樣疼愛他關心他。這樣,那位尖子生很快又能專心學習,解題又能做到準確無誤了。
二、學生智力差,對解題能力的影響與對策
從多年的批改學生作業中發現,有些學生因觀察不細致而造成誤解,有些學生因弄不清習題中條件的關系或弄不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而思路受阻,有些學生則是想象不出題目中敘述的事物的表象而無從著手,可見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解題能力。
學生在解題中無論分析推理還是列式運算,都無一不是智力高低的表現反應。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教學中就是要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一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把觀察力的培養滲透于各學科的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解題時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仔細觀察,并教給觀察的具體方法和技能,讓學生形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二是注意加強想象力的培養,有目的把想象能力滲透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充分挖掘與發揮各學科教材中潛在的想象因素,激發學生展開思維想象。解題時,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喚起學生生活的記憶,讓他們展開思維想象,深入分析推理,尋找正確解法。
三、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影響學生解題因素與對策
不少習題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命題的,例如:一個教室長8米,寬6米,高4米,要粉刷這個教室頂面和教室四周墻壁,除門窗22.4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用石灰200克,一共用石灰多少千克?此類習題,其敘述事物比較貼近生活實際,解題過程與學生生活經驗有關。如果學生缺乏生活經驗,那就想象不出習題中敘述的事物的表象。因此,學生也就不會考慮到地面不用粉刷的事實,學生們也就會導致硬套公式,錯誤地列式為:200×[(8×6+8×4+6×4)×2-22.4]÷1000。若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平時要為學生創設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有意識的拓寬學生視野,讓他們通過生活實踐接觸生活事物,引導學生留心觀察事物表象和變化,了解事物的本質和特征聯系,積累生活經驗。同時在教學時,教師還應根據題目中敘述的事物,有意識地激發學生想象,喚起他們對生活的回憶,想象過去感知事物的表象特征。只有這樣,才會使學生正確理解題意,找準正確的解題方法。
四、學生語文知識欠缺影響解題能力與對策
應用題的審題過程,是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生解題時,是通過借助語文這個最基本的工具,逐詞逐句認讀習題和理解題意的。所以說,語文知識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解題能力。例如,本校三年級有學生240人,是四年級學生的6/8,比五年級少2/4。求三、四、五年級共有多少人?由于有些學生的語文基礎差,找不準題中的關鍵詞語,所以誤解為四年級比五年級少2/4,從而造成解題錯誤。
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該如何去做呢?一、要求教師強化學生對解題認讀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指導學生逐詞逐句細讀,理解題意。不懂的字詞,借助工具書查閱理解,掃除習題認讀上的障礙,真正弄懂題意;二、指導學生尋找關鍵詞語,分析理解關鍵詞語的方法;三、滲透語文教學于數學教學之中,把改變句子說法保持原意不變的語文教學中的這一訓練方法引進到應用題解題的訓練之中,指導學生進行保持原意不變,改變習題的敘述方法和結構形式的訓練。如“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駛向乙地,上午行駛全程的1/5,汽車行了多少千米?”改為“汽車離甲地多少千米?”然后讓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看看改變敘述后和原題說法與意義有什么異同?有些習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調換習題條件、出現順序、變原題結構形式,把原題先出現的條件調換成后出現的,把后出現的條件調換成先出現的,通過這樣反復顛倒訓練,讓學生發現規律,形成能力。長此以往必定能清除語文障礙,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