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清
【摘要】邊塞戰爭詩是唐宋詩詞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是浴血沙場的戰爭畫面,還是窮沙絕漠之地歸期遙遠的思鄉之情,都為唐宋邊塞詩增加了無窮的魅力。它們極大地豐富了當時詩歌的創作,同時也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當代學生由于生活經歷的限制,對邊塞戰爭詩的鑒賞理解比其他題材的詩稍微難一些。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在邊塞戰爭詩的教學中,打破高耗低效的尷尬局面,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不再視詩詞的閱讀鑒賞為畏途呢?筆者經過一番探索、琢磨,從唐宋的邊塞戰爭詩中選取了楊炯的《從軍行》、陳陶的《隴西行》以及陸游的《訴衷情》這三首詩作為一個小專題進行教學,上課時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細致地分析、把握詩人的情感。
【關鍵詞】邊塞戰爭詩;教學;比較;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4-084-01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鑒賞邊塞戰爭詩,學會透過詩人的眼睛去看待戰場硝煙,用詩人的情感去捕捉生離死別,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創作意圖,我從浩瀚如煙的邊塞戰爭詩中選了初唐楊炯的《從軍行》,晚唐陳陶的《隴西行》以及宋代陸游的《訴衷情》三首不同時期的邊塞戰爭詩作為一個小專題來講解,以期能以點帶面,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更好地把握這一類詩歌的情感。
一、比較詩人所處時代的不同特點
課前預習時,我讓學生充分查閱資料,認真研究寫作背景,尤其是好好了解三位詩人所處時代的不同特點。上課時,學生紛紛展示了自己的預習成果:
楊炯(650—693)初唐四杰之一。楊炯生活的初盛唐時期,東西突厥等邊疆部落驕橫霸道,不時掀起戰爭。唐代將士奮勇反擊,英勇殺敵。這一時期發生了很多具有傳奇色彩的邊塞戰爭,涌現了許多的愛國英雄。
陳陶生活的中晚唐時期,經過安史之亂長達近十年的戰亂,此時的唐王朝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國力鼎盛,令世界都顫抖的強大帝國了。這時的唐王朝,外有日益嚴重的邊患,內有藩鎮割據混戰。
陸游生活的宋代,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解除一眾武將的實權,岳飛、韓世忠、陸游、辛棄疾等身懷抱負。力主收復失地,恢復中原的愛國將領無法得到朝廷的重用。
二、比較詩人對所寫戰事的不同情感
在進行這一環節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從詩中找出能體現詩人情感態度的相關詞句,然后進一步分析詩人的不同情感,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作了如下分析:
楊炯的《從軍行》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句子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前一句可以看出外敵入侵,邊境告急,激發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后一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投筆從戎、成就功名的堅定信念,整首詩節奏明快,呈現出雄渾剛健,慷慨激昂的風格。
陳陶的《隴西行》中“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兩句,沒有直接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系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出征的丈夫已戰死,猶在夢中思念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慨,寄予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陸游一生以抗金報國,收復中原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當政的社會條件下,他長期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最后還被罷黜回鄉,投閑置散,壯志未酬,他的失意和苦悶可想而知。這種失意和苦悶,在他的《訴衷情》中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說盡了平生的失意和不甘,一個“空”字,對統治者偏安一隅的政治現實進行了強烈的控訴和批判。
通過這兩個環節的比較,學生已充分體會到時代背景在閱讀鑒賞邊塞戰爭詩中的重要性,不同的社會時代,不同的人生經歷,會直接反映到詩人的詩歌創作中,所以在閱讀邊塞戰爭詩時,一定要結合時代特點去把握詩人的情感。
三、借助不同的背景音樂,幫助學生更好的比較、把握不同時期的邊塞戰爭詩情感
通過之前兩個環節的比較學習,學生已基本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情感態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三個時期的邊塞戰爭詩的特點和情感,在“拓展積累”這一環節,我從這三個時期的邊塞戰爭詩中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詩句來讓學生誦讀并用心體會詩人的情感。
初唐時期邊塞戰爭詩的我選取了王維的“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祖詠的“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岑參的“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和高適的“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背景音樂配的是胡偉立的《偷功》,音樂渲染了盛大的場面,高昂的氣勢,學生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初盛唐時期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了。中晚唐時期的詩句我選取了李山甫的“新成劍戟皆農器,舊著衣裳盡血痕。卷地朔風吹白骨,柱天青氣泣幽魂”、李益的“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向月明看”以及陳陶的“青冢曾無尺寸歸,錦書多寄窮荒骨。百戰金瘡體沙磧,鄉心一片懸秋碧”,背景音樂用的是胡偉立的另一首代表作《雪千尋》,哀婉凄涼的音樂響起,人也仿佛置身于邊境的艱苦環境中,于夜晚的凄迷月色中,感受到了征人們的家園之思和身世之嘆。
通過這次的專題教學,學生基本能夠把握邊塞戰爭詩的情感分析。可以歸結為:
1.知人論世明情感。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經歷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
2.抓住關鍵詞句析情感。對于古典詩歌情感的分析,應該要先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之后再對詩歌進行字句的分析,而關鍵詞句則是理解古典詩歌的突破口。
3.借助音樂,創設氛圍品情感。在詩歌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精心營造課堂氛圍,適時適當地播放與詩歌情調相近的音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沉浸在詩與音樂融合的情境之中,從而跨越時空,與詩人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語文選修1 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 南方出版傳媒.
[2]周艷波.《唐宋邊塞詩詞比較研究》,《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3]張慧.《從比較中獲得——“邊塞詩專題”教學談》,《語文天地》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