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運芳
【摘要】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統編語文教材“名著導讀”板塊的出現,整本書閱讀已然成為語文教學的熱點。在語文教學工作中,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的。教師有意識地將讀寫結合起來,適時介入學生的閱讀過程,引領他們學習經典名著中的寫法奧妙,既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又能促進他們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從而讓語文核心素養在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真正落地生根。
【關鍵詞】讀寫結合;整本書閱讀;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4-155-02
一、“讀寫結合”的寫作教學問題所在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緊密相連,閱讀的積累對寫作有促進作用。古人曰:“能讀千賦,則能為之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觀點所說明的道理不言而喻。因此,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將讀寫結合起來,適時介入學生的閱讀過程,引領他們學習經典名著中的寫法奧妙,既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又能加深他們對經典讀本的認識。
按照教師教學的價值取向不同,“讀寫結合”分為“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兩種方式。本文所探討的是“以讀促寫”的教學方法,即從“如何寫作”的角度來理解名著,積累對文字的感受,梳理寫作思路,建構寫作圖式,最終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的。“以讀促寫”中“讀”是手段,是過程,是憑借,“寫”才是目的。“讀寫結合”的寫作教學效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目的手段混淆不清
一些語文教師將“以寫促讀”與“以讀促寫”混為一談,以為在名著閱讀課上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就實施了“以讀促寫”,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在《駱駝祥子》的閱讀課上,有的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評點的方式解讀祥子在不同境況下的四次“笑”,把握祥子由健康明朗到麻木消沉的變化過程,進一步理解小說主題。雖然學生有寫作實踐,但是整個活動設計的目的指向理解小說,課堂重心自然偏向閱讀,故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方法路徑不清晰
一些教師所實施的“以讀促寫”的教學也確實做到了“讀”是手段,“寫”的能力提高是目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只是提出抽象的要求,沒有具體方法、路徑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無法獲得提高。比如,學生閱讀了《西游記》,教師則要求學生精選動詞,描寫一個場景;學生閱讀了《海底兩萬里》,教師則布置作文題《太空一日》,要求學生放飛想象,暢想自己太空一日游歷中的見聞和感受。以上的 “以讀促寫”未能真正地找準讀與寫的結合點,讀與寫仍然處于分離的狀態。
二、“以讀促寫”的寫作教學策略
怎樣提高“以讀促寫”教學的效率呢?教師首先要厘清“讀”為“寫”提供了哪些支撐。其次,實施有效的寫作方法。本文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從“模仿式寫作”和“延伸式寫作”兩個方面談談如何利用經典名著為寫作提供話題和技法借鑒。
(一)模仿式寫作
模仿式寫作就是仿寫,是讀寫結合傳統的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方式。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P23、P24)對仿寫的方法作了詳細的專題指導,在此不再贅述。個人認為在整本書閱讀課中實施模仿式寫作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以讀促寫“點”的選擇應是該部名著最突出、最鮮明的寫作特色
一部經典名著,可以被借鑒的方面很多,但并不是每一個方面都是作者最用力的地方。因此,應選擇最突出、最鮮明的寫作特色,使閱讀文本發揮更大的示范作用,提高模仿寫作的效益。 比如,《西游記》這部經典名著,我所選擇的以讀促寫點是“合理想象,為文章增添色彩”和“抓住人物特征,展現人物風采”,分別選取《小圣施威降大圣》和《官封弼馬心何足》選段作為閱讀文本;《朝花夕拾》所選擇的以讀促寫點是“調動感官,多角度描寫”和“以形傳神,寫出人物精神”,分別選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選段作為閱讀文本;《昆蟲記》所選擇的以讀促寫點是“妙用修辭,生動活潑”和“感性描繪,豐沛抒情”,分別選取《螳螂》和《意大利蟋蟀》選段作為閱讀文本。
2.以讀促寫點適合學生
所謂適合學生是指符合學生寫作需要,學生也能夠掌握的寫作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等篇章搭建寫作支架,幫助學生寫出人物的精神。然而其中“反諷”手法的運用則屬于魯迅個人的寫作風格,學生無需模仿。再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駱駝祥子》中“寫出事件的波瀾”的寫作方法,然而老舍先生京味語言的特色就不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寫作技巧。因此,教師在實施以讀促寫教學時應該深入分析文本寫作特色,選取學生最需要的以讀促寫點。
3.設計真實具體的寫作情境任務
寫作情境不等于寫作題或寫作提示,而是創設一個真實的“交流”情境,與真實的生活語用、生活寫作有關,有具體寫作目的、對象,暗含語體要求等,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熱情。當然,在設計寫作情境任務時,也要防止表面熱鬧,要使情境任務指向寫作訓練點,并使其真正落地。
以《海底兩萬里》這本名著的模仿式寫作教學為例。
活動一:讀文本。找準以讀促寫點,精讀閱讀材料。
精讀下列材料,思考:這個場面有怎樣的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閱讀材料】
他立即俯下身體,以無比的沉著鎮靜等待著朝他猛撲過來的那條可怕的大鯊魚;待它撲上來時,艇長敏捷地一閃,躲過了鯊魚的攻擊。與此同時,他將匕首刺中鯊魚的腹部。但這只不過是人鯊大戰的開端,惡戰還在后面。
可以說,那條巨鯊簡直是在怒吼!鮮血從它那被刺中的地方噴涌而出,染紅了周圍的海水,海水變得混濁不清,我已什么都看不見了。
活動二:搭支架。分析模仿文段,為寫作提供方法借鑒。
【技法借鑒】
1.交待場面背景,如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等。 選文中“染紅了周圍的海水,海水變得混濁不清”則形象地展現了尼摩船長和鯊魚搏斗時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場面。
2.寫出緊張氣氛,使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第一,精選動詞,表現尼摩船長的人物形象,以及與鯊魚搏斗的激烈:如“俯下”“等待”“閃”“躲”“刺”等動詞寫出尼摩艇長敏捷的身姿,英勇無畏的精神。“猛撲”“怒吼”等動詞寫出鯊魚的兇猛;第二,運用時間副詞,表寫出形勢的危急:如“立即”“待…時”“與此同時”寫出時間的緊急。
3.點面結合,點詳面略。技法借鑒1屬于面的描寫,技法借鑒2屬于點的描寫,點詳面略。
4.按照一定的順序,由點到面(或由面到點)。如選文先集中描寫尼摩艇長,再描寫海面的情景,層次井然。
活動三:設情境。創設真實的寫作情境任務。
【寫作情境】
一年一度的校運會如期舉行,運動場上四百米跑步比賽準備開始了。你作為班里的小記者,請用文字記錄當時的場面。
要求:1.仔細觀察運動員們的動作、表情等,并留心觀眾席上同學們吶喊助威的神態。
2.既要抓住人物特點,有具體的細節描寫,又應結合場面描寫,點面結合,使文字更加充實生動。
3.按照一定的順序。
4.200字左右。
活動四:展佳作。小組交流討論,推薦優秀習作進行展示。
【習作展示】
四百米跑步即將開始了。起跑線上的運動健兒們都已經俯下身子,擺好姿勢,蓄勢待發。第一道是我們班極有希望奪冠的頭號種子,只見他眼睛直直地盯著紅色跑道,弓著腰,隨時準備像離弦的箭般飛馳出去。“砰!”隨著槍聲的響起,運動員們飛身疾馳,奮力向著目標沖刺!
觀眾席上的同學們早已坐不住了,都激動地站了起來,揮動著班旗,使出渾身力氣,用力吶喊著,為自己班的運動員加油。加油吧,運動健兒們,在這火紅的跑道上揮灑汗水,燃燒青春,書寫奇跡,創造歷史,打破記錄!
總之,模仿式寫作需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真實的寫作情境,找準以讀促寫點,搭建有效的寫作支架,讓學生沉浸在豐富閱讀的喜悅中,沉浸在“真寫作”的愉快體驗中,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二)延伸式寫作
模仿式寫作主要運用于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而延伸式寫作則是閱讀名著之后針對原作進行寫作,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一是寫讀后感或評論,表達自己閱讀的思考和對原作的評價;一是進行續寫,對原作的故事情節、人物命運進行延伸。[3]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我著重以讀后感這種方式進行以讀促寫的訓練,既是對模仿式寫作的適當補充,防止整體作文結構出現問題,又用經典名著提供寫作話題,觸發學生的寫作動機。
寫作讀后感前,學生必須讀透文本,深入領會文本的精神實質,對作品的主題、人物、表現手法或某一感興趣的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比如:《駱駝祥子》中祥子悲苦的命運引發學生思考社會環境對個人命運的影響;《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的硬漢精神深深地觸動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創設閱讀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吸收和融通,使輸出更加豐富、深刻。比如,多數學生將《昆蟲記》當作獲取昆蟲知識的興趣讀物。為了幫助學生深入閱讀這部被譽為“昆蟲的史詩”的經典著作,我設置了一項以“詩人眼里的昆蟲”為主題的閱讀探究活動。 通過不同文本的語言對比閱讀,感受《昆蟲記》細致的描寫和豐沛的抒情。
百度百科:“鰓角金龜為鞘翅目多食亞目金龜子總科鰓角金龜科的一群甲蟲。體小至大型,一般呈橢圓或略呈圓筒形。觸角通常10節,鰓葉狀,即末端3~5節向一側擴張成瓣狀,合起來呈錘狀。前足開掘式,跗節5節。幼蟲稱蠐螬,身體柔軟,多皺,有細毛,腹部末端圓形,向腹面彎曲,全體呈‘C形。幼蟲生活在土壤中,常將植物根咬斷,為地下害蟲一個主要類群。”
《松樹鰓角金龜》(新世紀出版社): “雄蟲滿懷激情地展開觸角末端的折扇,悄悄地反復向停有雌蟲的樹枝飛去,它們的黑色身影掠過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飛飛停停,左右盤旋。”
“那聲音聽起來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聲,對命運的抗議聲。真是奇怪,在金龜子的世界里,歌聲是用來表達痛苦的,而沉默則是歡樂的標志。”
通過比讀,學生充分感受到《昆蟲記》文字中的詩意、深情以及法布爾的人文情懷、文學境界。學生經歷了思想的啟迪,“感點”更加豐富,寫作的話題得到拓展,輸出更加深刻、新穎。
寫作讀后感,自然不必拘泥于一本書。教師可以將學生所讀過的多本名著進行整合,從某一關聯點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寫作讀后感。比如:學生閱讀了《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我引導學生以“成長”為話題寫作讀后感;學生閱讀了《簡愛》、《撒哈拉的沙漠》、《呼蘭河傳》,我引導學生以“逃離”或“遇見”為話題寫作讀后感。希望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進行延伸性思考,從而激發寫作潛能。
當然,寫好讀后感,還需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寫作專題(P66)有比較具體的方法介紹,易于學習和掌握。
教學實踐表明,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的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文學閱讀與寫作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本文所闡述的以讀促寫的兩種方法只是我個人粗淺的思考和認識。并不是說每一本名著都要從這兩個方面設計寫作教學,而是想通過個人的見解引發老師們對整本書閱讀中讀寫結合的重視,讓整本書閱讀更有深度、廣度,讓讀寫結合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扎實地培養學生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核心素養視野下名著導讀校本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2019ZQJK046)】
【參考文獻】
[1] 鄭桂華.“讀寫結合”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新作文 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14(07).
[2]張春紅.初中統編教材——同步讀寫教程[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9.
[3]黃厚江.讀寫結合:作文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J]. 新作文 中學作文教學研究,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