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筱明
【摘要】《皮囊》整本書閱讀是受到曹勇軍老師的啟發和鼓勵,2019年認認真真帶領學生腳踏實地做了一次整本書閱讀,從引導、激發學生閱讀到深化真實閱讀、展示分享閱讀成果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拓寬學生閱讀視野,建構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由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激趣;引導;展示分享;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4-172-02
2019年9月在廣州天河外國語學校召開了一場高規格的整本書閱讀教學研討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在交流問答環節,一位一線老師向曹勇軍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曹老師意味深長地說:“最大的困惑是說的人多,真正潛心去做的人少,熱鬧的是搞科研和論文,切實落實到學生身上并一直做下去的人少。”這句話給我的沖擊很大,曹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最關鍵的問題,作為語文老師,要先做起來,動起來。
整本書閱讀并不是新鮮事,更不是一時興起被提及,1931年夏尊丏先生就提出過“整冊書閱讀”的概念,1941年葉圣陶先生也明確提出要“讀整本的書”。溫儒敏曾說:“少讀書不讀書就是當下‘語文病的主要癥狀,同時又是語文教學效果始終低下的病根。”“ 語文課改有太多的經驗,太多的流派,太多的措施,但最重要的要先想辦法改變不讀書少讀書的病況。”可見,整本書閱讀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通過整本書的閱讀積累,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建構閱讀經驗,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由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可以借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面筆者就以《皮囊》為例,談談自己的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
一、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實現“讀著”的狀態
直接布置落實閱讀任務過于生硬,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作為教師,需要根據具體學情特點和青春期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本班實際閱讀情況,想辦法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老師自己要讀書,成為一顆讀書的種子,用自己的閱讀體驗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在推薦閱讀《皮囊》這本書期間,我會有意的談及書中的內容,向他們訴說書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情節和人物,勾起他們想去知曉、閱讀的心理。其次,我精心準備了一節導讀課,大力渲染作者蔡崇達的知名度和名人大咖們對這本書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我選取了書中亮點呈現,帶領學生走進書中泉州小漁村,走近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去感受他們的悲歡離合和人生故事。如:學生們都非常喜歡的《母親的房子》這一篇小說,初讀文章,學生會指責這位固執的母親。她不惜讓兒子承受負債之痛,讓女兒因為貧瘠的嫁妝放棄自己的愛情,讓父親每天的醫藥費沒有著落,將一家人的陷入生活的絕境。一味地舉債建房子是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帶領學生細細研讀,字里行間慢慢讀來,最終發現她這樣做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愛情和尊嚴,父親生平以建最好的房子為自己的夢想,后來卻因為疾病,夢想不得而終。這建起的房子,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一份尊嚴。這種深層次的研讀和師生共讀分享,讓他們有了不一樣的讀書體驗,也讓他們有了讀下去的興味。與此同時,教師也進行跟進閱讀,以確保與學生有“共同語言”,與學生保持隨機的、零碎的閱讀交流,利用課前三分鐘或者晚修坐班甚或平時課下交流,隨意但又是有意為之。
激趣導讀這一步尤其重要,它決定著學生是否愿意打開這本書開始他的閱讀。
二、指導學生有效閱讀, 深化真實閱讀
是不是拿起一本書就是閱讀,這是我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平時我們看的快餐式的雜志、漫畫、網絡段子、干貨閱讀這些能算閱讀嗎?顯然不是。所以我們提倡的是進行深入的真實閱讀。比如:群文閱讀、海量閱讀、主題式閱讀、整本書閱讀這些都是真實閱讀。而我選取的是從整本書閱讀開始。
一方面,我先加強閱讀指導。一般要求學生先自行通讀全書, 即不求甚解,“連滾帶爬”地讀。熟悉小說內容,梳理故事情節,感知書中人物。然后根據自身情況瀏覽,迅速閱讀相關章回,篩選信息,整合內容。在此基礎上再研讀文本細節,圈點批注,品味鑒賞。另一方面,我確定閱讀研討的時間節點,讓學生課后閱讀,寫讀書筆記, 若干章節后安排組織1次討論,分組梳理交流閱讀內容,教師答疑解惑,指導學生閱讀。讀完全書,寫讀書心得,反思總結。全班共讀一本書,時間跨度是比較長的,比如在《皮囊》整本書閱讀期間,開學第二周上完一節導讀課之后就開始了學生自主閱讀,我會有意識的擠出一些晚修和自習時間讓學生閱讀,便于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況并及時指導、鼓勵學生運用閱讀技巧,跟蹤他們的閱讀狀態,估摸著所有的學生已經讀完一遍且已經做了摘抄和寫了閱讀隨筆,此時我會利用一節課時間來交流分享,解惑答疑。此后會給出學生再次閱讀的時間,列出我們共同的閱讀目標,讓學生圍繞目標來展開閱讀并最終形成文字。
完成《皮囊》整本書閱讀,時間跨度長達一個月之久,但我堅信慢工出細活,閱讀決不能僅僅為了讀而讀,而是一定深入進行的真實閱讀。
三、多用展示性評價,落實閱讀成果
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一定要有展示分享閱讀成果這個環節,閱讀是日積月累的輸入,而通過展示和分享相對來說就是一種輸出,在這輸入輸出之間,既可以讓學生品嘗讀書的收獲和喜悅,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信心和膽量。同時更多的學生在他人的閱讀分享中也看到了他人的經歷和成果,也能從別人的展示中引發自己的思考,從而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這樣一來,能夠堅持下去,學生從興趣閱讀自然就轉化為意志閱讀,也就逐漸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本次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我分階段設置了三個活動,先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每一組自主討論確定本組展示的最喜愛人物,組員們負責素材整理和稿件完成,然后交由擅長演講的同學在班級展示交流,這一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并細讀文本。其次又組織大家舉辦了為你而讀朗誦會,讓大家選擇喜歡的篇章文字用心用情演繹,去感知人物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對《皮囊》人物話語心理做一定的探究,嘗試以點評的方式闡述對話表現人物什么樣的心理?這兩輪活動結束之后,每個人的閱讀體驗已經和之前完全不同,大家在展示和分享的過程中又都有了新的發現和探究方向,由此我會組織學生們撰寫讀書報告并在班級交流讀書報告,寫的好的貼在班級的文化墻上展覽,最終會做成專題發布在八中官網美文賞析專欄,及時反饋的效果不言而喻,其他同學的閱讀和點贊會更進一步的促進學生們的整本書閱讀熱情。
當然,課余我還會利用很多零碎時間點評學生作品,或者針對問題解惑答疑。成果展示和分享的形式應該是多樣的多角度的,甚至時間也可以是不固定的,如主題的探究、故事的追尋、人物的把握、 語言的積累、方法的學習等等;專題研究、情境再現、情節改編、人物圖譜、各種思維導圖等等,從不同的方面形成不同的閱讀成果。建議多用展示性評價,少用考試性評價。
《皮囊》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活動持續一個月之久,在這期間學生們悄然間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隨筆或者周記中有意識的去引用《皮囊》中的一些話語,圖書角里陳列的圖書變少了,下課期間找我聊電影、聊閱讀的學生多了,膽子也大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默契自然。當閱讀變為一種習慣,閱讀已然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之一,作為老師,這是我們愿意看到的,也是我們想要達成的。
以上,是我在《皮囊》整本書閱讀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和粗淺的見解,希望能夠借助新一輪課改的契機,摸索出一些實用的適合整本書閱讀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我將進一步探索和實踐,以整本書閱讀為著力點,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去,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奠基。
【參考文獻】
[1]鐘翠婷.讓閱讀點亮人生[J].語文天地,2017(10):76.
[2]彭衛清.語文閱讀應“有數”[J].語文天地,2018(3):67.
[3]李筱菁.高中生如何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J].語文天地,2018(0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