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蘇州萬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祥科技”)是一家主要生產消費電子精密零組件產品的企業,其在近日發布了在創業板上市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發行新股不超過4001萬股。
分析該公司招股書,《紅周刊》記者發現其報告期內(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營收與相關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存在不合理之處,此外,其營業成本與采購數據,以及長期資產購建等方面的相關數據都有一定的異常,進而讓人懷疑公司有借創業板實施注冊制的大背景,想來個渾水摸魚偷跑上市。
“報告期內,公司以外幣結算的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78.72%、80.52%及69.37%,占比較高。”萬祥科技招股書中的這段表述內容是讓人費解的,因為該公司外銷收入在報告期三年中僅分別占比4.08%、2.74%和4.53%。如果說前述的表述無誤,則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地域構成情況中所列示的外銷收入數據的真實性就很值得探討了,其營收數據與相關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并不能合理匹配。
招股書披露,萬祥科技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71023.04萬元,其中3076.97萬元為外銷收入(如表1所示)。對外銷之外部分按月均收入分別以16%或13%的稅率測算增值稅的銷項稅額,可知其稅額大約為9342.58萬元。整體上,公司2019年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80365.62萬元。

同期,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73798.46萬元,剔除預收款項減少36.30萬元所對應的現金流量,則與當年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達到了73834.76萬元。將含稅營收與現金流量勾稽,則有6530.86萬元含稅收入沒有獲得現金流量支持。理論上,這將導致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有相同規模的增加。
然而,萬祥科技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卻顯示,2019年年末應收票據有315.18萬元、應收賬款25677.93萬元、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1353.95萬元,三者合計為27347.06萬元,跟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28136.71萬元對比,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789.65萬元。一增一減下,存在7320.52萬元的差額無法得到合理解釋。
2018年情況類似。當年70104.81萬元營業收入中有1808.61萬元是外銷收入,將內銷部分營業收入平均到每個月且分別按17%或16%的稅率測算增值稅,則可推算出該年度的含稅營業收入為81259.86萬元。
同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63994.55萬元,在沖抵預收款項增加額28.04萬元所對應的現金流量之后,跟本年度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流入額為63966.51萬元。該年末,公司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及其壞賬準備合計有28136.71萬元,相比上一年相同項目新增8895.82萬元。綜合核算,現金流量與應收款項增加額合計為72862.33萬元,與當年的81259.86萬元含稅收入并不對等,之間存在8397.53萬元差額。
整體來看,公司連續兩年都存在七八千萬元含稅營收來源不明情況,這不由讓人懷疑公司為達到上市目的而有虛增收入的可能。
報告期內,萬祥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為5億元、7.01億元和7.10億元,2018年和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40.21%和1.31%;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為8852.68萬元、3780.95萬元和7352.39萬元,同比增長-57.28%和94.46%;扣非后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03.99萬元、13040.37萬元和7212.65萬元,同比增長83.56%和-44.69%。從三者數據同比表現來看,明顯不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三年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是33.34%、31.77%和23.32%,呈現逐步下滑趨勢,這一下降情況與凈利潤波動情況完全不同。眾所周知,利潤大小跟營業成本變化有很大的關系,這些指標的明顯異常很可能說明其中有一定問題存在。
2019年,萬祥科技主營業務成本中有39469.87萬元是直接材料成本(如表2所示),而該年度主要原材料采購額合計42310.98萬元,將兩項金額對比,該年度所采購的原材料除了已經結轉到營業成本的那部分外,還有2841.11萬元原材料采購額以原材料存貨及產品存貨的材料成本留在公司存貨中,體現為存貨各構成項目的增長。

從這一年的存貨構成情況看,公司當年年末原材料的賬面余額為4600.41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賬面余額的2805.22萬元增長了1795.19萬元。這意味著在未結轉到主營成本的2841.11萬元原材料采購額中,還有1045.92萬元應該體現為在產品和產成品存貨的增長金額所包含的材料成本。
可奇怪的是,萬祥科技2019年年末在產品1083.73萬元、產成品2644.15萬元,兩項合計有3727.88萬元,跟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4498.30萬元相比,不但沒有增長,相反還減少了770.42萬元。
既然在產品和產成品的整體庫存都在減少,那么,其中所包含的原材料成本就不太可能出現增長,更不太可能會出現1045.92萬元的增長。由此讓人懷疑萬祥科技在2019年的采購、營業成本和存貨數據很可能某一方面甚至全部數據都存在問題,而這種懷疑恰好也呼應了前文提到的凈利潤、扣非歸母凈利潤及主營業務毛利率變化明顯不同步的異常。
類似情況還反映在2018年的相關數據中。這一年原材料采購合計金額為39062.45萬元,相比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31738.75萬元要多出7323.70萬元,理論上還有與此相同規模的原材料采購額仍留在存貨當中,導致當年年末存貨各構成項目有相應增長。
在2018年年末的存貨構成情況中,原材料2805.22萬元比2017年年末的2175.25萬元增長了629.97萬元,與此同時,在產品和產成品兩個項目在年末的合計金額為4498.30萬元,比上一年年末增加了3003.85萬元。將存貨的三個構成項目的增長金額綜合起來,增加金額為3633.82萬元,這比理論上7323.70萬元增加值要少3689.88萬元。需要注意的是,這還是在沒有剔除在產品、產成品當中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其他成本項目的金額,如考慮這些因素,則實際差異只會更大。
此外,《紅周刊》在招股書中還發現,報告期三年中,各年度在研發費用中均包括大約1000萬元的直接投入,若考慮這些投入都直接來自原材料采購的可能性,則結果依然與上述分析中發現的數據差額不相符。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萬祥科技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都有明顯的增長,可見公司在這三年當中進行了大規模的長期資產購建。然而,結合財務報表數據分析,《紅周刊》記者發現這些長期資產購建數據同樣存在大額異常。
萬祥科技在建工程明細顯示,2019年年末有“微型鋰離子電池廠房工程”和“微型鋰離子電池生產線”兩個在建工程項目,分別為10294.41萬元和4130.20萬元(如表3所示),這兩個項目在2018年年末的賬面上并未列示,這意味著2019年在建工程新增加了14424.61萬元。

與此同時,2018年年末賬上顯示的“總部辦公樓及廠房工程”等四項在建工程合計金額8147.97萬元,到2019年年末時,賬面已經“清零”,由此可見這四項工程都已完工并結轉到固定資產中。而2019年年末固定資產賬面原值29961.13萬元比2018年年末增加了15508.39萬元,沖抵從在建工程轉入的8147.97萬元之后,2019年直接購置而導致固定資產增長了7360.42萬元。
2019年,除了在建工程增加14424.61萬元和固定資產直接購置增加7360.42萬元之外,無形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基本都沒有增加。綜合起來,該年度長期資產的整體增長金額就是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增加額的合計21785.03萬元。
理論上,不管是在建工程增加還是直接購建固定資產,都會產生相對應的現金流量流出,或者形成相對應的應付賬款,兩者綜合起來恰好跟長期資產的增長額相匹配。而萬祥科技在2019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為17997.54萬元,此外考慮其他非流動資產當中所包含的預付設備、工程等投資款減少額234.02萬元所對應的現金流量,該年度購建長期資產現金流出金額為18231.56萬元。
將2019年長期資產整體增加額21785.03萬元和現金流出金額18231.56萬元對比,不難發現還有3553.47萬元的長期資產增加額是沒有獲得現金流量與之對應的,理論上應該體現為應付賬款的增加才對。
招股書顯示,2019年年末的應付賬款中,有7254.60萬元是應付工程、設備款項,與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金額2356.57萬元相比,新增了4898.03萬元,這一數據明顯超過理論上應該新增的3553.47萬元長期資產增長額。顯然,2019年長期資產的購置情況跟現金流量、應付賬款等項目是不匹配的。
2018年的長期資產購置情況同樣存在問題。2018年年末,萬祥科技的在建工程當中的“總部辦公樓及廠房工程”等四個項目出現增加,合計增加7033.82萬元,而“廠房裝修工程”完工轉入固定資產236.37萬元。與此同時,固定資產賬面原值14452.74萬元跟上一年年末的10510.95萬元相比,增加了3941.79萬元,沖抵在建工程轉入固定資產的236.37萬元,則固定資產通過直接購建方式增加的部分為3705.42萬元。此外,長期待攤費用中的裝修費增加了383.09萬元。
綜合起來,2018年在建工程及固定資產直接購建的部分等長期資產合計增加了11122.33萬元。一般情況下,在該年度的財務數據當中也會有相同規模的現金流量流出或應付賬款的增加與之相匹配。
2018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為11066.23萬元,沖抵其他非流動資產當中預付的設備、工程等投資款的增加額95.05萬元,實際上相關的現金流量流出了10971.18萬元,基本跟長期資產合計增加額11122.33萬元相同,僅相差151.15萬元而已。理論上,相關的應付賬款大致只需要增加100多萬元就符合財務勾稽關系了。
然而,2018年年末應付的工程、設備款項2356.57萬元跟上一年年末的696.40萬元相比,卻出現1660.17萬元的增長,與上述理論值相比,相差了1509.01萬元。連續兩年長期資產購建數據存在大額異常,這顯然是很可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