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灰色污染”問題已經是當前小學生作文寫作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為“程序化、模式化、成人化”,追究其原因在于“生活缺失”。基于此,文章以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提升小學生作文寫作素養為目標,以“生活即教育”理論為指導,優化教學策略,讓學生的習作真正“觀察真生活,抒寫真性情,表達真自我”。
關鍵詞:生活化;常態生活;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03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8-0053-02
如何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積累寫作經驗,提升習作素養呢?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巧用“光學鏡”,培養發現生活的“習慣基因”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有熟練到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地應用”。 良好觀察生活和發現題材的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一)運用“廣角鏡”——拓寬常態生活的天地
王崧舟老師在《作文教學三問》一文中指出學生生活有常態和非常態之分,教師要引導學生作文指向并激活生活常態(如上課、路邊小攤買零食、吃飯、睡覺等),照亮常態生活的覺知,發現平凡生活中的新的意味,而非緊緊盯住不常見的、偶爾發生的非常態生活(如給父母洗腳、參加運動會、去敬老院慰問老人等)。
對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像擁有“廣角鏡”一樣到常態生活中觀察體驗、發現思考,以提升學生的“生活敏感度”,提高學生的“生活經驗值”,從而讓學生擁有最重要的寫作才能——發現題材的能力。
教師可立足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引導學生通過記百字日記、寫生活隨筆等方式來記錄常態生活,如一名學生在百字作文《獨特的校園風景線》中這樣描述他的新發現:
初秋,校園大門通道的兩旁出現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兩排齊腰高的木柵欄立在花墻的邊緣,像勇敢的衛兵保衛著花墻里的花木。那光滑的表面、簡潔的設計令人眼前一亮。穿過通道,木頭的清香和花兒的味道融為一體,我們仿佛漫步在林蔭小道上,感覺神清氣爽。
校門口兩旁的變化全校學生都能發現,但鮮有學生能把它變成習作內容。因為他們還未修煉出一雙“認識”和“內視”的眼睛。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有意識地將注意力投向常態生活,去好好觀察、細細體會,發掘常態生活的新意味,才能達到通過拓寬常態生活而開闊其習作天地的目的。
(二)運用“多棱鏡”——選擇常態生活的角度
在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中,“觀察訓練”有其獨特的價值,但想讓學生擁有發現生活的“火眼金睛”,即從“有意識”的觀察到“無意識”的發現,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開展“多維度觀察和定向觀察”的訓練。
因觀察角度的差異,同樣的生活在不同人的眼里的感知是不一樣的。以“吃飯”為例,可以從不同人物吃相的比較、不同地點(家里或餐館)、不同的心情(過生日、考試考砸了)等角度感知吃飯。教師要打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并選擇“適宜”的觀察角度,讓學生明白一旦確定一個角度,可將其他角度屏蔽,這樣可有效地避免把習作寫成流水賬。
(三)運用“顯微鏡”——聚焦常態生活細節
確定角度后,小學生如何在作文中寫出生活的色彩質地、音韻旋律呢?這一切,當然離不開細節的刻畫。細節決定作文的成敗,好的細節能讓作文鮮活多姿、光彩照人,以濃郁的生活現實打動讀者。例如,學生周記《美味晚餐》中的細節描寫:
動作上的細節:只見爸爸一手拿起大蝦,另一只手輕輕擰斷蝦頭,再逐一剝掉蝦皮,小心揭去蝦背上的紅線,最后放在嘴巴里津津有味地品嘗起來。
感受上的細節:我把手抓餅攤在巴掌上,夾起切成長條狀的黃瓜、金黃的炒雞蛋和火腿條放在手抓餅中央,這些配料好像久別重逢的朋友一樣緊緊擁在一起。在給它們涂上一層薄薄的番茄醬后,我把手抓餅一卷,一個“美味漢堡”誕生了。
聲音上的細節:我把手抓餅“漢堡”送入口中,“咔嚓”一咬,感覺咬下去脆脆的,里面軟軟的,黃瓜、雞蛋和火腿的味道完美融合在一起。我“巴滋、巴滋”地吃起來,夸贊道:“真是人間美味!”
像這樣常態生活中的細節,是靠如顯微鏡似的“敏感心”去捕捉。要想讓學生掌握這些寫作本領,教師需要長期不懈地引導。
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自我管理能力較低,但探究欲、好奇心重,對待任務更執著。因此,教師在開展生活化的寫作教學時,需要教會學生使用好“三鏡”,讓其深入生活實際觀察,發現平凡生活的新意味,鼓勵其將常態生活中趣味性較強的事物加入作文中。這有助于學生鍛煉邏輯抽象思維與增強情感表達能力,從而寫出有生活溫度的文章。
二、唱響“三部曲”,培育課堂課外的“融合基因”
短小精悍、新鮮及時的日記和隨筆訓練,加大了平時練筆的力度,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習作練筆的質量。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緊扣單元“語文要素”,將學生生活實際與教材內容有機融合,實現課堂與課外的有機銜接,讓學生寫好單元作文呢?筆者結合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習作教學實踐,介紹一下自己的體會。
(一)借助觀察記錄表,實現寫作素材的原始積累
在教學本單元《搭船的鳥》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觀察任務,并讓學生在觀察記錄表中簡要記錄觀察所得,填寫好前四項內容(如下表)。
在教學同單元第二課《金色的草地》時,教師要讓學生緊緊扣住文章第三段和課后第二題,了解“我” 通過細致的觀察,進而發現草地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并抓住這個契機,設計對比遷移的教學環節,繼續引領學生擴充實踐內容;同時提醒學生選擇不同的時間觀察同一個對象,發現事物的“變化”,并思考變化的原因,隨時補充觀察記錄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地引導學生調動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多維度地觀察生活,積極探索“變化原因”,為本單元習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借助片段練習,實現寫作素材的二次提升
三年級學生僅積累簡要的原始素材,還無法寫出一篇好的習作。如何抓住感興趣的事物的一個特征,訓練其細致描寫的技能呢?課堂教學時,聚焦課文精彩片段,體會作者的觀察技巧和寫作手法,進行隨文練筆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在教學《搭船的鳥》時,筆者帶領學生聚焦描寫“翠鳥動作敏捷”的第四自然段潛心品讀。首先,讓學生默讀本段并圈畫出說明翠鳥動作敏捷的詞語。其次,請學生閉眼聽教師范讀(教師朗讀時有意識地強調這些動詞),想象畫面后再進行交流。再次,教師播放翠鳥捕食的視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翠鳥動作的敏捷。最后,請學生當場練筆,完成之前確定的“觀察對象”的一個“變化的片段”。這樣的教學步驟拾級而上、螺旋上升,能實現寫作素材的二次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借助習作例文,實現寫作素材的三度打磨
把《我眼中的繽紛世界》這篇習作“按一定順序”寫下來,是三年級學生的重點。到底是按觀察時間的先后順序寫,還是按觀察事物的空間位置順序寫,或按從部分到整體等其他觀察順序寫,學生比較茫然。教師可以運用同單元的《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習作例文,給學生做好寫作示范。教學時,筆者請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完成表格;利用文章批注,體會作者通過細致觀察,細致描寫楊梅的外形、味道等的詞語特點;重點關注“先”“隨后”“最后”這些順序詞語,并引導學生用心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再深入思考自己的寫作順序,將之前描寫的細節進行有序銜接,實現素材的三度打磨——理清寫作條理。至此,文章就有了濃郁的真實感。
當然,在鼓勵學生觀察與發現生活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并將其有機地融入描寫的過程。唱響這樣的生活觀察與教材教學融合“三部曲”,這一單元的習作教學就水到渠成了。
三、巧借“三板斧”,建構生活作文的“評價體系”
葉圣陶先生認為,學生之間的寫作交流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或是改變原有想法,或是更正錯誤觀念,又或是拓寬認知層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實施作文評價時應該注意“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互評”相結合,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認知寫作交流的重要性,建構生活作文的“評價體系”。
自改作文遵循三個步驟:默讀,修改習作字詞;輕聲讀,修改遣詞造句;放聲讀,潤色修正。小組互評是由小組成員相互評價與修改,最終評選出質量較好的文章進行匯報,在交流修改過程中,每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教師的重點批改和示范評改是提高學生修改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將全班學生作文重點批閱后,可以選有代表性的“待修改的作文”提早印發給學生讀一讀,之后再圍繞單元語文要素與全體學生共改例文,巧妙地滲透修改的基本方法,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通過“三板斧”,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培養其終生受用的自改作文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扎根生活,引領學生敞開生活大門,深刻體察生活實踐,運用“光學三鏡”過濾作文教學中的浮躁;唱響“三部曲”,實現課內和課外的有機融合、貫通;革新評價的“三板斧”,搭建習作評價體系的支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實現學生習作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錄匯編[M].南京:蘇州教育出版社,2002.
[2]許 楓.基于葉圣陶生活化作文教學理論——談小學語文體驗作文的課堂建構[J].華夏教師,2019(3):66-67.
作者簡介:陳優秀(1980—),男,福建福清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