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秋
摘要:面對在全媒體時代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衛生機構如何改進傳播方式方法,開展新媒體健康傳播,用事實和科學占據互聯網,創新應用互聯網新媒體,做好衛生應急科普宣傳,如信息辟謠、科普宣傳、輿情引導、形象傳播是值得思考和不斷探索創新的問題。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媒體;健康傳播;科普宣傳
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新媒體健康傳播帶來的挑戰
1.新媒體影響力日益凸顯,挑戰衛生應急科普能力。
新媒體是區別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是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交流的方式,其內容廣泛,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受眾面大。而目前衛生應急科普工作缺乏有效的協作機制,以及系統性、分主題的科普內容資源庫建設,因此,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衛生應急科普能力是對公共衛生機構帶來的挑戰。
2.信息噪音大,專業機構發聲不夠。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社交媒體交織傳播信息,其中,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大量傳播的信息中夾雜著謠言、失真信息,部分信息發布者受限于專業水平,衛生應急科普知識并不準確,可能把人引入誤區,再加上傳播平臺對內容把關不嚴及媒體跟風報道造成信息扭曲,而醫院、疾控等專業機構雖大部分及時發聲,但信息缺乏科普性,信息溝通與大眾存在隔閡。
二、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媒體視域下貴州疾控新媒體健康傳播的應用
1.及時發布信息,有效遏制謠言擴散。
面對省內外大大小小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貴州疾控官方都盡可能做到及時權威回應、發布科普信息。例如2018年貴陽郊區水庫出現福壽螺、公園山泉水水質疑問、居民誤食野生菌,貴州疾控都第一時間進行標本采集、確認、專家回應、科普宣傳,發布原創科普信息,消除公眾恐慌心理;2020年“貴州疾控”官方每日更新疫情數據,制作疫情圖,及時發布省內疫情信息、辟謠信息,并收集網民疑問,做好在線答疑,有效遏制了謠言的擴散。
2.結合時下,積極制作并發布健康教育科普材料。
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科普處理,除了及時的回應遏制謠言擴散,結合當下做好相應的科普宣傳,針對性進行科普信息的開發制作。2020年1-3月,面向重點場所,針對重點人群,在重要時段制作并發布了系統立體的疫情防控健康科普材料,貴州疾控官方發布科普類信息104條,其中涉及不同重點人群12類,重點場所9類,以此制作了科普漫條、視頻、H5小視頻、文章等不同形式的原創科普內容74條,通過貴州疾控公眾號、微博、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讓返崗人員、學生、農戶及時知曉并踐行防范措施。
3.新媒體平臺與各級媒體信息有效互通
無論是全國“疫苗事件,”還是省內的“山泉水水質”“野生菌中毒”,作為公共衛生機構如何回應百姓關心的問題無疑是媒體及公眾關注的焦點,讓信息得到有效傳播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確保信息科學嚴謹,貼近公眾獲知需求,與媒體保持長期合作與溝通,透過媒體視角知曉公眾關心點,由專業的人針對性的做出專業回答;二是要在事件恰當的時間點,作出有力的回應,掌握信息發布主動權;三是借助媒體力量,信息盡可能廣泛發布,加大與省內外各大媒體的交流合作,提供權威信息源。
4.加強疾控形象的正面宣傳報道
適時開發健康科普材料的同時也要配合媒體宣傳、撰寫相關新聞報道加強疾控形象的正面宣傳。如針對貴州省每年易發生的“野生菌中毒”,貴州疾控通過媒體直播、采訪、講座等方式召集疾控專業領域專家做好權威回應與科普宣傳,采寫新聞稿自主發布傳播。
三、以貴州疾控新媒體宣傳為例,衛生健康科普目前存在的問題
盡管貴州疾控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審時度勢,較為全面、及時的開展健康科普宣傳,但在傳播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缺少對輿情信息的抓取和公眾最迫切關心話題的了解,需求信息存在脫節,輿情機制不健全;(2)對于所發布的原創、非原創科普信息其內容生產科學嚴謹性待加強;(3)健康科普形式及內容欠缺親和度。對于突發應急類科普所發布的信息多以文章科普、專家問答為主,形式及內容上都欠缺親和度和創新性。
四、疾控機構該如何做好新媒體健康傳播?
1.建立權威信息源與科普專家庫,提升應急科普能力。
建立各省權威應急科普傳播平臺與一支涵蓋領域廣、專業素質高的應急科普專家隊伍科普專家庫,破除科普資源分散、碎片化問題,由各專業領域專家組成科普團隊完成相應專業領域核心信息撰寫、接受媒體健康科普采訪、開展健康科普講座等,圍繞健康核心內容分類,形成符合各地實際的衛生健康科普權威信息源,讓科學聲音跑在謠言前面。
2.健康傳播形式的新穎化多元,加強正面傳播和輿論引導。
新媒體環境下健康科普信息內容應更加多元,形式呈現新穎,采用公眾樂于接受的方式,將信息簡潔化、平面化、視頻化,在傳播或者輿論引導過程中,針對虛假、錯誤信息、謠言,特別是公眾關注的社會焦點、熱點問題必須給予及時回應,以正視聽,回應方式要更加科學得當,澄清事實要全面,回應關切要直擊要害。
3.做好輿情監測,提升預判能力。
針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有些回應比較被動,提前預判不足,需要提前介入,基于已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進行研判并制定宣傳預案,日常做好輿情監測,不能被動應對。
參考文獻:
[1]周肖平.運用大眾傳媒開展健康教育的優勢[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7(04):131-132.
[2]赫菲.新媒體環境下健康傳播問題探析[J].新媒體研究,2017,3(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