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摘要】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五千年來,文人墨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輝煌的杰作,反映了文明的成果。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初中生必背古詩文61篇中,就有41篇文質兼美的古詩詞,它們以簡練的語言、和諧的音韻、絕妙的境界表現著各個時期作者的生活,以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這些經典古詩詞,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涵養情操,豐富思想……而且可以內化古詩詞的人文精神,從而積累祖國語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關鍵詞】 ?古詩詞 人文素養 情境 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177-01
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語文教育要把人文素養放在首位。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有許多經典作品流傳下來。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弘揚傳統文化,涵養情操,也可以積累祖國語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因此,人文素養教育在古詩詞教學中具有獨特的條件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挖掘古詩詞的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們應該善于利用教材,充分挖掘古詩詞的人文內涵:如寬厚謙虛、勤勞樸素的美德,埋頭苦干、勤奮好學的精神;以及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胸襟,舍生取義的人生觀等,這些都是學習和傳承祖國語言文化的最佳營養。
辛棄疾《破陣子》中回憶了自己火熱的戰斗生活,表達了殺敵報國的抱負,描寫了反抗金軍的英雄氣概,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十一月風雨大作》中的陸游,一位年老體衰,閑居鄉下的老人,卻仍然盼望著為國盡力,拳拳愛國心力透紙背,今天讀來依然讓我動容不已。詩詞中涉及到愛國、憂民題材的還有杜牧《泊秦淮》,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等作品。總之,歷代杰出的詩人、詞人都非常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和人民的生活疾苦。
經典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愛、自強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民族情感,這份文化自信更是我們今天追求“中國夢”的永恒動力。
二、深入理解詩歌,解讀形象,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中國古詩詞發展源遠留長,“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古詩詞以如畫的風景、多彩的生活、真實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感染力、震撼力征服讀者。我們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內容、解讀形象,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那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愛國形象躍然紙上。“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氣概、崇高氣節,真摯而深沉,堅定而彌久。被譽為“詩史”的杜甫,更是泰山般的愛國楷模,其人生經歷曲折,雖屢遭打擊,但他仍決心走積極入世之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他心系百姓疾苦、關心國家的安危的生動寫照。在歷史的長河中,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杜牧、蘇軾等人的作品,也體現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理想、堅定樂觀、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等美好人生觀。
三、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古詩詞蘊含著無窮無盡的人文精神,我們應該根據不同類型詩詞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吟詠誦讀,感悟真善美
可以說,每一篇古詩詞都是一段鮮活的歷史,它們飽含藝術的靈氣,代表著不同時代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經典詩詞教學最終目標,塑造學生的真善美的完美人格。通過對詩詞的學習、推敲和運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培養了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情趣。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無形中得到了切實的提高,人格得到了完善。魏書生曾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我深信,在幾年的吟詠誦讀詩詞中,學生的思想認識一定逐步加深,在真善美的陪伴下最終形成良好的習慣,創造更好的人生。
(二)創設情境,感受詩意美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積極營造一定的情境,渲染氣氛,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根據詩詞的意境和內容,合理的添加音樂,創設場景,渲染氣氛,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例如在學習王維《使至塞上》可選擇二胡配樂,隨著悲壯的樂曲吟誦古詩,讓學生感受“征蓬”“歸雁”“大漠”“長河”等豐富意象,體會到被排斥、離家出走時作者的孤獨與沮喪。
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主要靠教師的語言描述。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言往往能強化這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主動自然地進入想象的畫面所形成的場景。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用質樸清新的語言,描寫了“雞鳴”“狗吠”的田園風光,贊美了陶淵明淡泊寧靜、安貧樂道的偉大人格。
(三)想象繪畫,感受自然美
蘇軾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圖片形象直觀,感覺真實,為我們提供了詩歌與繪畫交流的另一個教學渠道。在教學時,我們可以使用課件和準備一些圖片來描述文本內容。學習《春望》,可以多播放了一些有關泰山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泰山雄偉磅礴、巍峨美麗,才更好感受出詩人“一覽眾山小”那種壯志豪情。
總之,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極強的實踐性,相信在古詩詞的世界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古詩詞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涵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盡賞經典詩詞之美。
【注:本文系順德區教育科研規劃課題項目“初中古詩文閱讀與語文人文素養研究”課題“優秀論文”成果(課題編號:SDJKZ2015013)】
[ 參 ?考 ?文 ?獻 ]
[l]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4.
[2]劉召元.《依托古詩文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3月.24-25.
[3]何登洲.《我對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新課程學習.2009年03期.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