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玉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一直是教學過程的難點之一。新教材的使用,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閱讀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視野,提升閱讀理解水平,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文章以新教材的教學實踐為例,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如何用好新教材,把閱讀教學落到實處,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和研究,旨在為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教材
從事教學工作已經三十年了,使用過多種版本的語文教材,本學期剛剛教完的是全新的教育部統編本語文三年級上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感受到已有教學經驗逐步積聚的力量,同時又真切感受到使用新教材給教師帶來的新體驗,最為重要的是,在與學生的教學互動中,教師進一步深刻感受到教學相長的快樂。
在本學期結束的時候,回顧這一學期的教學經歷,方方面面的體會是豐富而又多彩的。文章以新教材的教學實踐為例,集中談談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 鉆研新教材,踏出閱讀教學新路徑
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教師逐漸養成了一個習慣,新學期第一次備課,第一位的任務是通讀教材,整體把握本學期全部教學內容,首先做到“全冊在胸”,其次是研究清楚“每個單元編排的意圖和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現“一篇在握”。
本學期使用的是部編本語文新教材,有些篇目是從未教過的新課文,有些篇目雖然是以前教過的,但是這些以前熟悉的課文放在了全新的單元編排當中,閱讀導語是新的,課本的練習設計也是新的,由此形成了新的教學重點和新的教學要求。
鉆研和使用新教材是“聽說讀寫”全方位的,在全學期深入備課和教學實踐中,教師努力實施了以“讀”為抓手拉動“聽說寫”的教學探索。
教師結合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學會閱讀是綜合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適應這個關鍵期的有效措施是從實際出發,以點滴積累的方式,切實提高閱讀能力。
教師給自己確定了一個研究課題:在三年級的語文教學中,用好新教材,把閱讀教學落到實處。
回顧全學期的教學,跟隨教材編寫的新思路,領悟各單元的新要求,一路走來,每一篇課文教師都著力于能力培養,踏出了一條閱讀教學的新路徑。
二、 指導學生閱讀留痕,強化良好習慣
閱讀能力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同學們在閱讀實踐中逐漸產生的,是在閱讀實踐的點滴積累中逐步形成的。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教師確信: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能力提高的可靠保證。
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指導學生初步養成在課本上留下閱讀痕跡的習慣,具體做法隨著年級的變化,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進入三年級以后,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教師更加注重強化這種良好習慣。
三年級伊始,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留痕的具體做法是:對于課本上沒有注音注釋而自己實際上不認識的字詞,自己要在課文中動筆寫上注音注釋;對于課文后面集中列出的生字,要用生字組詞2-3個,寫在生字旁邊;對于自己有問題的地方要加上大寫的問號,解決問題之后,要在問號附近補寫解決方式的詞語提示,如“請教”“討論”“查閱”等;對于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要加上自己慣用的符號,如小圓點、小圓圈、直線、波浪線等等。
傳統閱讀經驗中所說的“不動筆墨不讀書”“提要鉤玄”“符號標注”等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千百年來被實踐證明了的寶貴經驗,理應傳承。
閱讀留痕是閱讀過程中的細節留痕、思考留痕、問題留痕、成果留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主要目的在于知識和能力的點滴積累。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抽查學生的課本,主要查看學生在課本上留下的閱讀痕跡,對于價值較高的,當堂給予表揚,由此展開互動交流,引起全班學生的關注。
教師體會到這樣做有五個功能:一是以表揚的方式強調了需要掌握的關鍵詞語,焦點集中,這比教師全面講授更具體、更有針對性,效果也更為明顯;二是抓住學生閱讀中自然生成的問題,觸發性更強,更便于引起互動,豐富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方式;三是有利于發現學生的閱讀實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補充了教學內容;四是結合課堂教學的具體場景,增強了認知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五是啟發更多的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強化閱讀留痕的習慣,穩步提高閱讀能力。
三、 深入探討,理清問題與目標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句話簡明而又全面地闡釋了閱讀教學的實施要點。
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三類問題:一是學生遇到的問題,二是課本設計的問題,三是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認真探討這三類問題并聯系教學目標,產生了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簡述如下:
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鮮活的學情信息,是教師從實際出發開展教學的基本依據。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問題,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問題都與教學目標有著密不可分的相關性,不可忽略,更不可無視。幫助學生解決各自需要的閱讀問題,這是因材施教的應有之意。
課本設計的問題是教科書的精華所在,是教材編者匯總了多種版本和諸多名師教學經驗的結晶,具有目標指向性、認知普遍性、表述規范性、內容精要性等突出特征,在淺顯的表述中蘊含深奧的認知規律,是必須予以重視并認真落實的。
教師提出的問題是為解決上述兩個問題服務的,凡是能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課本設計的問題代替的,教師就無需提出新的問題。教師所提的問題是輔助性的,主要作用在于啟發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在理解教材、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發揮的,不宜過分發揮。
基于上述認識,主導作用是把功夫下在這一點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歸攏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課本設計的問題結合起來,減少問題數量,提高問題質量,突出教學目標的指向性和精要性。
通過研讀和使用新教材,關于問題和目標的關系,教師有了新的領悟:問題可以轉化為目標,目標也可以轉化為問題。從表述語句上看,教學目標的呈現方式可以是陳述式的,可以是問題式的,也可以是問題式和陳述式相結合的。如第1課《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本設計的第一個練習題:“在文中畫出有新鮮感的詞句和同學們交流。”這是陳述式的,目標指向是積累詞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第4課《古詩三首》第二個練習題:“這三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你是從哪些地方發現的?”這是問題式的,目標指向是抓住關鍵詞句的意思,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25課《掌聲》第二個練習題:“讀下面的句子,你體會到英子怎樣的心情?你還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到了英子心情的變化?畫出來和同學們交流。”這是問題式和陳述式相結合的,目標指向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關心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培養自主探究與合作能力。
四、 從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視野
“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句話揭示了閱讀能力發展的必然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3-4年級),對課外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于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用課內學習中閱讀留痕的方法閱讀課外書,是教師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依據新教材提出問題的方式,在課外閱讀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新要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教師的長期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課標》提出了一些類別:寓言、童話、故事、科普科幻作品、長篇文學名著。
在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對學生和家長都強調“鋪開閱讀面”,看到有些孩子很容易在閱讀上“偏食”,比如一個喜歡歷史的孩子,他可能就只讀歷史方面的書,知識面非常窄,只有當知識面足夠廣的時候,孩子們才會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這么多不一樣的東西!
根據觀察,很多學生都有一個特點,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他們僅僅能看到故事的部分情節,未能進一步去思考為什么。很多家長為此著急。閱讀啟蒙期,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的,隨著孩子們閱讀能力的提高,他們會學到更多學科的知識,并有意識地將他們讀到的世界名著與這些知識有機結合,他們的思想境界就會截然不同,自然就會提出越來越深刻的問題。在現階段,不能要求孩子讀得多深,關鍵是喜歡閱讀,不斷擴大閱讀量,重在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課外閱讀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的氛圍才是一切的根基,有人說“最好的學區房是書房!”一家人經常坐在一起閱讀,氛圍特別好。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建議家長根據各自實際可能,盡量給孩子一個好的閱讀環境,讓他們慢慢和閱讀發生感情,讓閱讀真正融入孩子。“把閱讀匯入靈魂、融入生活的人,是沒有閱讀痕跡的”。
讀一本好書,就會在心里種下一顆蘊含希望的種子。讀一個幽默的故事,心里就會種下風趣的種子;讀一個憂傷的故事,心里就會種下善良的種子;讀一個益智的故事,心里就會種下聰慧的種子……讀書會給同學們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堅持閱讀,慢慢地積累,會擁有更多的快樂、好奇、想象力……
在教學實踐中要一直著力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踐表明,長期堅持,漸見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三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鎮西.關于讀書的漫想[J].班主任,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