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小學課文資源化寫作教學的內涵與價值,提出活用課文中的詞句、借鑒課文中的嚴密邏輯、提取課文中的精神價值、學習課文中的寫作技巧等課文資源化寫作教學路徑。
【關鍵詞】小學課文資源化 寫作教學 內涵 價值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A-0037-02
小學是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紛繁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為小學作文教學改革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但是,在實踐中,部分所謂的“先進”的作文教學改革方式因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難以真正推廣。如北京、上海等我國一線城市結合強大的互聯網功能推出的諸多教學改革方式雖然具有多種優勢,但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小學來說難以應用。
實際上,“平民性”“易操作”“成本低”“收效好”“惠及面廣”等作文教學改革方式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長期追尋的目標。筆者以此為導向,圍繞課文資源化作文教學這個議題,探尋課文資源在作文教學中所應發揮的效用。
一、課文資源化寫作教學的內涵
課文資源化作文教學強調了課文資源對作文教學的基礎性作用,即課文資源與作文教學之間是一種“養料供養”與“汲取成長”的內在邏輯關系,對于課文資源“養料”的認定、梳理,以及“養料”供給的途徑等核心問題上的探討決定和影響著作文教學的成效。此外,課文資源化作文教學強調了課文資源作為作文生成的“來源性”,也強調了用課文資源促進作文教學的“遷移性”,無論是“來源性”還是“遷移性”均包含了課文所能提供的寫作素材、思維邏輯、價值取向、層次結構等多個方面的借鑒和模仿,為寫作教學創造了承載與銜接的有效空間。簡單地說,課文資源化作文教學的實質是建立在課文基礎上的反思,以反思促進寫作提升。
雖然部分教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小學生作文教學過程中將課文資源理念融入其間,形成了一套附帶“課文資源”意味的作文教學方式,但實施理念的模糊、引導方式的單一、培養機制的缺失、運行邏輯的缺位使“課文資源指導寫作”的教學方式模棱兩可、若隱若現,難以達成直擊教學改革深處并提高教學質量的理想效果。可見,科學、高效、合理并有明確指向的理性探索成為乘坐課文資源“列車”駛入作文教學“快車道”的重要保障。
二、課文資源化寫作教學的價值
鐘啟泉教授早在1999年便提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學力”,即借助學科教材,通過系統、有計劃的教學,形成以知識技能為核心的能力[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認真鉆研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同時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2]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將這些邏輯轉化為教學改革形式,即以課文為寫作發展基礎的“課文資源化寫作教學”。
由于小學生閱讀量不足和問題分析能力欠缺,小學生在詞語的精準使用、邏輯結構的嚴謹安排、精神價值的融入和寫作技巧的運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為此,“范本”成為許多語文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的重要參考,教師往往通過對范本的深刻剖析形成對范本各要素和各環節的解構,從而達到系統的梳理和深刻的認知。對范本的選擇考量依據也存在多重性,在甄選過程中將耗費大量的精力,而課文就提供了一種簡單和便利的“優秀”范本資源。課文中的所有內容都經過層層精心篩選,不同學習階段的課文均與不同年級和年齡段學生的學識水平、發展訴求相匹配,體現的是一種多重考量下的嚴謹性和規范性。簡而言之,以課文資源指導作文教學,能夠以“低成本”的投入形成高產出的“回報”。
三、課文資源化寫作教學的路徑
課文資源歷經多層“濾網”精心“過濾”,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3]這與上文提到的“范本”有異曲同工之處。對課文進行深入探析能夠全面、系統、規范、科學地汲取、消化課文中的精華養分,并將這些養分轉化為寫作能力,實現自身價值的遷移。而回歸問題的本質,課文資源能為作文教學提供什么?如何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這也成為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優美詞句的活用
課文中的詞句都經過嚴格的審核,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嚴謹性,部分詞句中還包孕著歷史的沉淀、文化的厚度、文學的意蘊等,課文的詞句選擇是多方考量的結果,可謂“精益求精”。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由于知識的儲備和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自然對寫作過程中所用的詞語和句子把控度不足,這就需要詞句方面的“指向燈”和“風向標”,而課文資源正好擔當了此重任。
一是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美詞佳句進行摘抄、誦讀,不斷積累課文中的詞句素材。如將部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白鷺》中的“鏗鏘”“清澄”“骨子里”等詞匯抄錄到“詞句集”中,并在寫作實踐中進行“借鑒性”的使用,通過合理的“效仿”增強詞句使用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嚴謹性。
二是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課文中出現的成語、古詩詞。成語、古詩詞歷經時間的磨礪和沖刷,在當代依然散發著歷久彌新的獨特文化韻味。小學生在寫作中若能合理、適時地運用成語、典故、古詩詞,不僅能迅速地制造作文中的閃光點,更能快速地俘獲閱讀者的心。而成語、典故、古詩詞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學生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深刻解讀,在此基礎上才能游刃有余地運用。如“亡羊補牢”“狐假虎威”“刻舟求劍”“走馬觀花”等成語背后都蘊藏著深邃的哲學意蘊,又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以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詩句中蘊藏著深遠的意境。教師在日常的課文教學中應要求學生進行成語、古詩詞的分類收集,熟悉它們背后所蘊含的寓意,使之成為寫作中重要的閃光點。
三是以課文中的詞語、句子為基礎,進行詞語運用的專項練習、句子改寫專項練習、仿寫專項練習、拓展專項練習等,通過反復實踐,使學生對課文資源中的詞語和句子進行遷移運用。
(二)嚴密邏輯的遷移
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如果缺乏邏輯訓練,必將使行文邏輯松散,產生銜接縫隙,甚至跌入虛無縹緲、天馬行空的深淵,由此,提升學生寫作邏輯的嚴密性無疑成為教師在寫作教學中的重要任務。課文資源為學生寫作邏輯的拓展和延伸提供了路徑選擇。課文中詞語與詞語之間的搭配、詞語在句中的承啟效用、不同句子內容之間的銜接、句子對段落的影響因素、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密度等都充滿著嚴謹的邏輯。課文中的這些寫作邏輯有時候很明確,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但有時候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生并不容易發現。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文教學中應該通過對課文進行深入的解讀,引導學生對文中的段落、句子、詞語進行觀察與分析,訓練學生發現和挖掘課文中復雜的內在邏輯,將這種內在邏輯進行拆解并指導學生寫作,使課文中呈現出來的合理邏輯在寫作中融入、重構,以提升作文邏輯的嚴密度與嚴謹度。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宇宙生命之謎》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哪些天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這個天體又必須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至少應有這樣的條件:一是……;二是……;三是……;四是……。”這是由設問開頭的寫作形式,遵從嚴謹的問答邏輯,在回答過程中使用了明晰的排比句式,使人一目了然,整體呈現出渾然天成的效果。此類方式可以在寫作中進行適當的借鑒與模仿。
(三)精神價值的提取
寫作要有血、有肉、有魂。所謂有“魂”,筆者認為不僅包括作文所呈現的生命活力,更包括愛國主義、助人為樂、堅韌不拔、奮發圖強、舍己為人等精神價值。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就事論事、平鋪直敘,使正向的時代精神缺位,不能很好地體現寫作主旨和彰顯作文背后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不難發現,課文中的不少內容都充滿了時代的“正能量”,如董存瑞炸碉堡這篇課文不僅頌揚了舍己為人的高尚品德,使學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時引導學生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奮斗。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將課文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優秀品質進行合理分類,形成如助人為樂、樂于奉獻、尊老愛幼、不畏困難等不同專題,通過相應的專題訓練,讓學生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讓學生的作文也體現積極向上的精神價值。
(四)寫作技巧的學習
課文中包含了許多寫作技巧,如比喻、聯想、照應、借古議今、首尾呼應、敘議結合、承上啟下、虛實相生、詠物抒情、動靜交融、托物言志、襯托對比等表現手法,又如順敘、倒敘、插敘、分敘、補敘、詳敘、略敘等敘述手法,這些技巧為學生寫作過程中生動、形象、真實的表達提供了基礎,同時起到添磚加瓦、畫龍點睛的功效。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剖析,了解、熟悉和掌握課文中各類寫作技巧,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相應技巧的訓練,以達到對寫作技巧運用的融會貫通和游刃有余。如希望學生掌握“承上啟下”或者“倒敘”的寫作技巧時,教師可以指定寫作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掌握相關的技巧,不斷提升學生對于寫作技巧的熟練程度,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同時根據寫作需求,創新設計一些有助于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練習,使學生在練習中有所收獲。如在訓練比喻的寫作技巧時,可以用“冬天里的雪花好像 ? ?”“天上的云朵猶如 ? ?”等練習題提升學生對比喻修辭的運用能力。
課文資源化作文教學經濟、實惠、易推行,但需要強調的是,任何教學改革都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探索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就目前而言,課文資源化作文教學雖然逐漸得到關注,但在教學實踐中還需要廣大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不斷反思與優化,最終推進小學作文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關于“學力”概念的探討[J].上海教育科研,1999(1)
[2]葉圣陶.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J].中國語文,1978(2)
[3]個人圖書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828/07/146925_57482748.shtml,2019-8-28
作者簡介:胡芹(1970— ),女,玉林北流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