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朝霞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審美性是音樂學科的重要屬性,旨在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強調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睆哪撤N程度上說,離開感受與體驗,就無從深入音樂的內核,也無從領略音樂之美。體驗式教學就是基于對學習的深入感受和切身體驗的教學方法,將其與音樂教學進行有效結合,是增強學生音樂感受、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文章基于作者的教學實踐,從四個方面探討了體驗式音樂課堂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審美;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31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108-02
一、引言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圍繞本學科教學的“過程與方法”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笨梢?,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需要注重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作品的主題和精神內核,與作者、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受到音樂美的熏陶,受到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陶冶。體驗式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加強對學習內容的感知與體驗,促進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感受,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感到快樂的事情。
二、小學音樂體驗式課堂概述
(一)構成要素
一是體驗情境。體驗式課堂教學建立在一定的課堂情感氛圍的基礎之上,通過營造特定的情境(物理空間環境、虛擬情景、情感)來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加強對作品內容的認識和對主題思想的理解,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感受。二是課堂組織。體驗式課堂教學圍繞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來組織教學活動,通過游戲、欣賞、律動、表演等不同課堂組織形式來豐富學生的直觀音樂感受,突破了傳統課堂中教師講/唱、學生聽/跟唱的刻板模式,學生的獨特音樂體驗和感受受到了應有的重視。三是師生關系。在體驗式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基礎的樂理知識、規定的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深入情境,引導學生基于音樂信息的攝入獲得自己獨特的學習體驗,獲得對作品思想情感的正確理解。教師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主導者,而學生則是學習體驗的主體。
(二)實施意義
一是增強音樂理解力。音樂本身是形象化的,但是樂理知識卻是抽象、復雜的,如音樂基本要素中的力度、音色、節拍、調式、旋律、速度等都是無法通過語言描述來讓學生獲得理解的,而在體驗式教學中,通過教師的有效示范,學生親自嘗試,能夠對樂理知識進行有效感知并逐漸理解,促進了知識的消化與吸收。二是提升音樂審美力。審美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內容,音樂欣賞教學已經成為音樂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音樂審美的關鍵是音樂體驗,只有經歷音樂體驗的過程,才能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的音樂美、情感美,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與感受。三是發展音樂創造力。音樂創造是核心素養的“方法論”,是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獲得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音樂能力。通過體驗式學習,學生獲得了獨特的音樂審美與感受,能夠根據自身對音樂美的理解進行簡單的音樂編創和創作練習,提升對音樂知識的應用意識與能力。
三、小學音樂體驗式課堂的構建策略
筆者在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尊重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通過開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氛圍、進入作品意境,產生身臨其境的獨特學習體驗。
(一)以媒體情境增強學生的多重感官體驗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最為敏感的感官即視覺感官。在歌曲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獲得聽覺感官體驗,如果圍繞視覺感官為學生創造體驗情境,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受與體驗音樂的深層情感?;谛畔⒓夹g的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為學生帶來更為多元的感官享受,其視音頻結合和媒體化的呈現效果很好地彌補了傳統口授式教唱的不足。通過已有MV的導入以及視音頻編輯制作,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視頻、音頻相融的學習情境。比如,在教學湘教版四年級下冊《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的過程中,對在和平年代幸福生活著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對歌曲情感的體驗難以深入,于是筆者搜集并剪輯了電影《王二小》的一些精彩片段,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對故事背景有了更好的感知,對日本侵略者的兇殘,王二小的機智聰明、不怕犧牲的精神有了更直觀的感受與體驗,感受到同齡人王二小的英勇精神。視頻畫面與悲壯音樂的融合更好地烘托了王二小高大的形象,學生獲得的感官沖擊和心靈震撼更為強烈,能夠以悲痛、緬懷的心情來進行歌曲的學唱。以良好的視聽結合的感官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以音樂游戲增強學生的快樂學習體驗
有效的學習活動建立在積極愉悅的學習體驗之上,需要讓學生感受學習活動的樂趣。小學音樂學習不能以枯燥乏味的樂理知識和單一的學唱來壓抑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熱衷玩樂的心理特征,以音樂游戲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快樂學習體驗,使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樂趣,保持濃厚的音樂學習興趣。例如,在四分、八分節奏的拍擊練習中,筆者將節奏練習與大家都熟悉且喜歡玩的“搶凳子”游戲結合。筆者分別以四分和八分節奏進行敲擊,學生圍繞凳子旋轉的步伐隨著拍子的變化而變化,游戲過程緊張而刺激,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對節奏類型進行了理解和掌握。學生的參與意愿強烈,玩了一輪又一輪,不愿結束。此外,角色表演游戲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在歌曲情境中體驗,如在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維也納的音樂鐘》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對教室環境進行一定的布置,學生借助自制的服裝和道具分別飾演國王、公主、士兵、英雄哈里、百姓和音樂鐘,以音樂劇的表演形式來再現歌曲的情境,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情節、氛圍和主題情感的體驗。音樂游戲真正讓學生的身體動了起來,在活動中深化了對作品的感受。
(三)以音樂聯想增強學生對作品美的感受
黑格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聯想?!币魳纷鳛橐婚T藝術類學科,強調的是學生獨特的審美感受與體驗,而藝術本身是抽象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作品的理解與感受截然不同。加之作品本身外顯的內容是有限的,內隱的空間則是無限的。以音樂聯想喚起通感,能在學生頭腦中構建起可視化的音樂情境,領略到作品深層次的藝術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從不以自己的認知來具象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而是讓學生通過聯想、想象進入作品的內核與意境,實現自身對作品的獨特體驗。比如,《苗嶺的早晨》是一首小提琴和口笛的合奏曲,由于其沒有歌詞,因此僅能以聽辨的方式進行欣賞學習。那么,透過樂器的演奏,樂曲描繪的畫面內容、表達的情緒情感如何讓學生形成通感化的視覺畫面呢?筆者對學生說:“現在請大家靜下心來,閉上眼睛,認真地感受音樂,想象一下透過樂曲你頭腦中形成了哪些畫面。”“從第一段中,好像看到了薄霧籠罩下的小村寨,小鳥清脆的叫聲喚醒了萬物大地”“好像看到了崇山峻嶺間稀稀落落的苗族村寨,人們正生起炊煙”“從第二段中,好像看到了成群的苗族青年男女,他們正歡快地歌唱”……學生一一給大家分享了自己通過聽音樂產生的音樂情景想象以及音樂聯想畫面,將抽象的音樂藝術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視覺畫面,強化了對作品本身的學習感受。
(四)以音樂創作增強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
學生的音樂細胞是豐富的,音樂感受力催發出的音樂創造力也是無窮的。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音樂創作空間與機會,讓學生大膽地對作品進行改編,用樂器進行大膽嘗試樂曲的編創,增強學生音樂創作實踐體驗,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創造力。比如,在湘教版五年級下冊《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曲教學完畢后,學生對歌曲的意境與旋律都有了一定的掌握。此時教師給學生布置填詞演唱的創作任務,學生可以獨立創作,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填詞,只要內容與原曲銜接得當、同為六句即可。在六分鐘的時間內,有八名學生當堂完成了填詞創作,令人欣喜的是,他們都采用了“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這兩句與各段呼應的歌詞來結尾,說明他們對歌詞創作有了一定的心得和體會。學生作品中不乏優秀作品,如林×和同桌張××這樣填詞:明天孕育著希望/我們是未來棟梁/沒有什么阻擋著我們/只是希望在幸福生活下歌唱/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與前三段內容銜接恰到好處,思想情感進一步升華,反映出了較高的歌曲編創水平。沒有完成的學生,筆者讓他們在課后完成,從下堂課的檢查情況來看,好的作品更多了??梢姡灰o予學生適當的創作、體驗的空間和機會,他們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就會得到很好的施展與提升。
四、結語
在新課改注重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傳統的以學唱為主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以“感受與欣賞”為側重的教學模式,音樂課堂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體驗式課堂教學注重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掌握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藝術審美價值、理解作品的精神內涵,能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和深刻的學習感受,發展音樂綜合素養與技能。體驗式的小學音樂課堂更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也需要教師積極轉變觀念,為學生創設體驗式學習情境,讓學生成為感受和體驗音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田素梅.中小學體驗式音樂課堂教學的內涵、外延與實踐運用[J].中國音樂教育,2019(8):19-24.
[3]季 軍.心靈碰撞,情感體驗——淺淡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賞析課中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9(1):95.
[4]戴海云. 浸潤心靈須行“樂”通感體驗喚潛能——音樂教學中通感的內涵、作用及運用要點[J].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2017(3):6-9.
[5]鄭 祎.論“新體系”背景下音樂審美教育與“雙基”教學關系[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