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立在信息數字技術革命基礎上的新就業形態,對提升高質量就業、優化就業資源配置、增加社會就業、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新就業形態所帶來的職業生涯的無邊界性、雇傭方式向彈性化、職業認知向自我封閉性、就業狀態向不確定性等特點,給高職學生的就業前景帶來諸多新的挑戰。文章結合職業勝任力理論,以個體的特色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動態遷移為邏輯起點,構建反饋能力、溝通能力和行為能力三維度的培養體系,從職業基礎技能、職業元認知、職業復合技能、職業發展潛力四個方面推進高職學生以職業勝任力為核心的就業能力培養。
[關鍵詞]新就業形態;就業能力;職業勝任力;高職院校
[作者簡介]林棟(1982- ),男,江蘇常州人,常州大學,助理研究員,博士。(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組織發展視域下新生代員工的就業轉型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SJB630141)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15-0075-06
隨著世界經濟流動加快和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新的經濟產業模式正在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正式提出“新就業形態”的概念,標志著國家對新就業形態的政策進入鼓勵發展階段,也體現了新時代就業和用工的變化和趨勢。相對于傳統就業形態,新就業形態是建立在互聯網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數字經濟等產業革命的基礎上,伴隨著大眾消費升級迭代而出現的新領域就業,具有新的就業觀念以及與之相應的新的就業方式。在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的高職教育也面臨諸多挑戰。隨著企業賴以生存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以長期雇傭、固定職位和線性職業為特征的傳統職業發展路徑已經逐漸向短期雇傭、平臺創業、靈活就業和智能工作等方向轉變。盡管新科技、新技術所催生出來的新經濟形態給就業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會,但新就業形態所帶來的職業生涯的無邊界性、雇傭方式的彈性化、職業認知的自我封閉性、就業狀態的不確定性等特點,要求學生具備在不同崗位、職務、角色和組織之中動態遷移的能力。職業勝任力理論有助于培養高職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就業能力,使學生積極有效地響應多變的社會和經濟環境對職業能力動態遷移的需求。因此,如何密切契合新就業形態這一背景,培養高職學生以職業勝任力為核心的就業能力,是高職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
一、新就業形態對高職學生就業的挑戰
1.職業生涯向無邊界性和無組織化轉變。以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為特征的新就業形態對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形成挑戰,使其從傳統的職能體制向靈活和扁平組織形式發展,呈現出分散化、平臺化、網絡化等新特點。在傳統職業生涯中,就業過分依賴組織的雇傭,就業邊界也受職業資格準入與身份的限制。在新就業形態下,就業者可以突破諸多限制,無差別地接入全球性的工作機會,就業邊界隨之擴大。組織結構和形態的變化使高職院校的傳統職業培養喪失了基礎和條件,這也意味著長期固定就業的可能性大為降低,學生未來在多個企業間或不同工作中尋求受雇機會的概率會大為增加,就業難的情況將成為常態化。同時,以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和零工經濟為載體的新就業形態,使就業組織方從“廠房、辦公室”向“平臺”進行遷移,傳統的有形組織形態逐漸被取代,以部門為基本單位的組織,以及黨支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對高職學生就業者來說變得更加遙不可及。由于獲得的組織支持更少,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更加邊緣的弱勢地位。而企業本應當承擔的員工培訓、職業可持續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等責任,被推卸并轉嫁到學生個體上。
2.雇傭方式向彈性化和虛擬化轉變。蓬勃發展的新就業形態改變了就業者與企業的雇傭關系,以“一人一職”“專崗定編”“定額定薪”為標志的傳統雇傭模式正在逐漸瓦解。在新就業形態模式導向下,企業更倡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非典型雇傭”方式,工作機會更加多樣,就業形式更加靈活,雇傭成本和就業門檻大為降低。這也促使更多高職學生主動放棄傳統的雇傭形式,轉向新的非典型雇傭。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的匹配服務,可以使工作的時間、地點和內容不再受到場地、時間、資金等諸多條件的約束,但彈性雇傭和虛擬雇傭缺乏穩定的保證,使就業和收入呈現嚴重不穩定狀態,最終導致勞動報酬不斷降低,惡性競爭日益激烈,同質服務趨于飽和。同時,通過網絡而產生的虛擬雇傭,使勞動者碎片化時間內為消費個性化、定制化產品和服務而付出的創新性勞動時間悄然轉變為勞動者為資本服務的無酬勞動時間,由此導致新的剩余價值被資本無償占有。這種更加隱蔽的剩余價值生產和榨取手段,模糊了雇傭和被雇傭的界限,不但使初出茅廬的高職學生一開始就處于就業弱勢的一方,同時還產生經濟依附性上升、低收入的持續化和隱蔽性等問題,最終造成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的無序和斷層,難以實現職業的進步。
3.職業認知向自我封閉性和片面性轉變。相對于實體企業內部員工合作互動的緊密關系而言,新就業形態的工作狀態變得更加獨立,也更加依賴于網絡,并逐漸形成工作的“路徑依賴”。工作一旦在虛擬平臺上獲得認可或取得一定成功后,擺脫現實世界中的工作壓力和負面情緒的想法便會迅速得以強化,進而逐漸會失去對現實工作的參與和認同感。當學生在真實工作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對現實的無助感則會進一步滋生孤獨和恐懼感,這種“自我封閉”的消極心理將不利于他們在未來以積極、樂觀、開放的姿態面對職業競爭。同時,信息爆炸的范圍和信息獲取的便捷程度越來越大,當遇到問題時,學生大多習慣于通過網上的碎片知識尋求答案,這種過分依賴網絡的惰性思維將導致理性、全面的思考能力和信息的系統分析能力的缺失,最終導致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少思辨能力,盲從就業與任性擇業的事情頻頻發生。
4.就業狀態向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轉變。在新就業形態的影響下,尤其是技術變革和科技發展使企業的技術迭代日益加快,企業對員工能力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原有員工不能滿足需求,就必須不斷雇傭新的員工或對企業進行改組,如縮小規模、淘汰、裁員等。為了節約用工成本,企業越來越規避與高職學生建立正式的勞動合同關系,更加傾向與外包公司建立合作,將用工風險轉嫁給第三方。加上企業過于追求“提效降本”,可能會運用各種新技術手段和激勵約束機制進行嚴苛監管,在雇傭管理上刻意追求超額勞動效率,規避用工責任和社會責任。因此,高職學生畢業后雖然干著與傳統公司員工同樣的工作,付出同樣的勞動,但高職學生付出的成本更多,獲得的保障更少,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大。同時,相對于傳統就業,新就業形態的用工和就業模式與傳統勞動關系模式和運行機制截然不同,新就業形態所帶來的社保制度弱、勞動糾紛多、被替代性強、失業風險高等,使高職學生就業狀態的風險性大為增加。
二、新就業形態下高職學生以職業勝任力為核心的就業能力培養要素及模式構建
1.職業勝任力理論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耦合。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Hackett和Betz第一次使用職業勝任力(Career Competent)來描述女性追求職業生涯所必要的能力。1995年,Arthur和Defillippi等學者率先提出了職業勝任力的三維度模型,將個人職業發展和組織成功聯系到一起,并結合無邊界職業生涯的特點,對個人職業勝任力進行了闡述:在無邊界職業生涯時代下,個人要取得職業成功所需要的三種職業勝任力為“知道為什么(Knowing Why)”“知道怎么做(Knowing How)”“知道與誰(Knowing Who)”,并把職業勝任力看作可以被培養和開發的累積性知識。2006年,學者Kuijpers等提出了職業勝任力的六維度模型,并認為職業勝任力的提升對員工的個人綜合職業發展和技能的躍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012年,學者阿克勒曼等認為,職業勝任力是能被影響和開發的,并提出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員工更容易面臨短期雇傭和失業風險,職業勝任力是對發展職業生涯極為重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年輕員工更需要通過職業勝任力的提升來加強職業生涯的抗風險能力。從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角度而言,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崗位技能,奠定其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由此可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和職業勝任力理論具有耦合性。
2.職業勝任力維度及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要素分析。荷蘭學者阿克勒曼從跨國無邊界職業生涯的觀點和角度開發了專門針對年輕員工的職業勝任力問卷,包括動機自省、自我意識、社交網絡、自我展示、工作探索、職業控制六個要素,并且取得了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據阿克勒曼的職業勝任力框架,本文將高職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要素分為反饋能力(動機自省、自我意識)、溝通能力(社交網絡、自我展示)和行為能力(工作探索、職業控制)三個維度,包含六個要素(見圖1)。第一個維度的反饋能力,反映個人對職業的認同感,主要是個人對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的潛在認知,以及對自身優缺點的判別;第二個維度的溝通能力,反映個人與他人交流溝通和協作,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進行人際資源整合的認知,以及對個人形象的展示和交際圈的構建;第三個維度的行為能力,反映個人對所具備的相關技能與職業素養的認知,以及應對未來職業動態遷移的能力。
3.以職業勝任力為核心的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矩陣構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從空間維度可分為校內培養和校外實踐,從進階關系維度可分為基礎就業能力和可遷移能力。本文以就業能力培養的空間為橫坐標,以能力進階層級為縱坐標,結合阿克勒曼所提出的職業勝任力六個要素,構建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矩陣(見圖2)。就業能力的培養矩陣有四大象限:第三象限是“職業基礎技能”,指的是在校內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和基本能力,是學生就業的基礎,不僅可以實現職業勝任力“工作探索”維度在勞動力市場競爭的基本需要,也可以部分實現“職業控制”維度中職業規劃和實施的需要。第二象限是“職業元認知”,指的是在校內培養學生對職業的自我認知、改善職業控制和調整消極觀念的能力。該象限是建立在基礎技能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是可遷移能力培養的校內提升。不僅可以實現職業勝任力“動機自省”“自我意識”維度對個人職業動機、職業規劃、個人特質的反思和認知,也可以引導高職學生自主進行個人職業規劃。第四象限是“職業復合技能”,指的是在校外實踐中培養學生系統運用所學技能的基本能力。該象限不僅是對校內基礎技能培養的檢驗,也是對校內培養的迭代升級,更是從碎片化知識向體系性技能的轉變,從而全面實現“工作探索”“職業控制”維度的要求。第一象限是“職業發展潛力”,指的是在校外實習中培養學生的個人職業特質和建立人際關系網的能力。該象限是在職業復合技能上的進一步提升,是可遷移能力培養的校外提升。不僅可以實現職業勝任力“社交網絡”“自我意識”維度的溝通協調、信息共享、特質展示等,也可以引導高職學生建立積極、樂觀、開放的職業態度,還可以部分實現“職業控制”維度中職業規劃和實施的需要。
三、新就業形態下高職學生以職業勝任力為核心的就業能力培養路徑
面對新就業形態,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這項系統工程的復雜性日益突出。高職院校應考慮教育資源整合,注重價值重建、權力重構和文化重塑,構建有前瞻性的、可操作的,以高職學生個體特征為出發點的就業勝任力培育體系。以高職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的三個維度為中心,根據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矩陣,進而指導就業能力培育活動的開展。
1.職業基礎技能方面,應分階段把握重點,通過創新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高職學生職業基礎技能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動態和創新的過程。學校要開展頂層設計,充分動員各部門,遵循系統性、動態性原則,制定具有差異性的基礎專業技能框架,明確基礎專業技能的培養目標。
第一,在授課體制上,應圍繞高職學生就業能力開發來進行設計,制定具有差異性的專業能力框架。在授課內容上,課程內容應更科學,更適應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要求,更多地開展討論式、參與式、情景式教學,加強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在授課方式上,應及時對課程進行調整和深化,允許跨專業選修或輔修,增添職業資格教育等。在課程設計上,應圍繞高職學生就業能力開發來進行設計,增加課程的創新性和操作性,鼓勵學生以實踐操作的方式強化基礎知識技能。第二,高職院校除了要注重具體的專業課程和就業技能教育外,更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觀察等方式來儲備就業所需的技能,同時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習實踐,在校內舉辦就業講座、創業競賽等活動,充分利用各類創業大賽、職場模擬等途徑,讓學生對社會真實就業環境和市場情況保持敏感性。第三,高職院校要利用社會資源,實現就業指導人員專人化,聘請社會或企業人員作為就業顧問,針對不同年級和需求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咨詢和指導,以及法律咨詢和心理咨詢等。
2.職業元認知方面,應挖掘個人特質,加強與學生和企業的雙向溝通。對于高職學生個人而言,高質量就業應該建立在對所從事職業的興趣和投入基礎上。盡管部分學校通過開展實踐教學或跟崗實習等形式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但仍然缺少以學生個人為導向的職業特質培養,也缺少對新就業形態的尊重和關注,同時在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學內容多以簡單灌輸或說教為主要手段,忽略了學生人格發展特質和真實情景下的職業展示。
第一,高職院校要盡早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測驗,如霍蘭德SDS職業興趣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性和個體特征,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性格的職業,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性格特質的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第二,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以學生社團為載體,為學生搭建興趣平臺和發展空間。高職院校應該從多方面對學生社團活動給予指導與支持,鼓勵學生自發組織各類社團,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特長的平臺。通過社團活動可以構建真實的交流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與人交流和溝通。除此之外,和職業相關的人際交往、組織領導、團隊協作、創新意識等就業能力,都可以在社團活動中得以培養。第三,將師生正面積極的互動交流作為職業元認知培訓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正面引導學生對新職業的態度和價值導向,在上課過程中以平等的方式與學生互動,有助于學生把正面職業認知主動內化于心,避免負面或過激的職業認知,同時也有助于“準員工”理性對待未來職業生涯中的信息摩擦與人際沖突,并自覺以自身行動來感染、引領團隊成員在信息共享中的行動。
3.職業復合技能方面,推動體系性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優化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積極拓展社會實習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教學中,還需著重培養學生將碎片化知識向體系性技能轉化躍遷的能力,以及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的正面引導和持續關注。
第一,轉變傳統單一的實踐實習方式,推動體系性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碎片化、單一化的知識若不通過深度思維活動加工轉化為系統性技能,則只具有靜態的職業意義,無法實現職業發展的積極動態遷移,在就業市場中隨時可能被淘汰。因此,校外實踐實習不應該是片段的、孤立的活動,也不應該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相割裂。在實踐教育中,可以引入彈性或啟發機制,只布置學生希望達到的目標,讓學生自主搜集有用信息,自主決定實踐的實施方式,然后引導學生對信息和方案進行修訂,形成有價值的方案。針對部分實習項目,允許學生自主組建團隊,開展自我管理和實施。帶著相應的任務和目標去完成特定實踐實習任務,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通過已有的基礎技能來實現和真實環境下實踐的對接,即通過“目標導向—角色定位—信息篩選—技能運用”來完成職業勝任力的訓練。第二,結合實踐實習活動,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學校應該根據實習實踐的反饋及勞動力市場需求情況,積極引導高職學生進行長期的職業規劃。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階段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別是要重視學生就業技能的專業融合和跨學科學習,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此外,還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指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自我管理、自覺反思等。
4.職業發展潛力方面,建立有效的就業能力追蹤檢測平臺,激發學生個人職業特質的養成。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訓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的特征對實踐過程中的情況進行追蹤監測,對學生進行正確職業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正面的個人特征,協助學生建立自身的職業名片和人際關系網,實現就業能力的動態躍遷。
第一,校外的實踐實習可視為未來職業場景的預演,基本反映了真實職業交往中的諸多構件與情景。高職院校應利用互聯網平臺等,對學生校外實踐實習過程采取主動監測、持續調節和及時糾偏等措施,推動學生形成積極正面的職業認知,有效糾正基本職業技能向體系性知識和技能轉變中的一些錯誤行為。如果前期學生在校期間養成了理性思辨、開放包容、積極學習等良好行為習慣,具有一定的路徑依賴性,可以在校外實踐實習中得到“正強化”。同時,通過追蹤調查平臺,可以了解雇主對畢業生工作表現的評價和意見,根據反饋,學校可以對之前的培養方案和路徑進行糾正,真正實現可遷移能力的校外提升。第二,在系列職業能力測驗結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氣質特征、優勢劣勢、興趣愛好、職業價值觀和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開放的職業態度。同時,細分實踐實習的類別和特點,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特質與工作特點相結合,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爭取在校外實踐實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職業名片。第三,鼓勵學生在實踐實習期間積極拓展其人際網絡,加強與人的交流和溝通。人際網絡結構越多元化,所能獲得的資源就越豐富,獲得的職業幫助就越顯著。因此,高職院校除了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外,還需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針對未來新的就業需要,配合開設“形體與禮儀訓練”“語言表達方法”“個人形象塑造”“產品展示”等課程。
[參考文獻]
[1]戴理達.全球競爭時代高職學生信息素養對接職業勝任力的路徑研究[J].教育導刊,2019(3):82-88.
[2]王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新就業形態:內涵、影響及發展對策[J].學術交流,2019(3):131-142.
[3]汪雁,張麗華.關于我國共享經濟新就業形態的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9(4):49-53.
[4]張宏如,劉潤剛.新就業形態多中心協同治理的模式創新[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102-108.
[5]張駿.職業勝任力導向下高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7(9):108-113.
[6]Akkermans J,Brenninkmeijer V,Huibers M et al.Competencies for the contemporary career: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career competencies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2,40(3):24-267.
[7]Arthur M B,Claman P H,DeFillippi R J.Intelligent enterprise,intelligent care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5,9(4):7-20.
[8]Kuijpers M,Scheerens J.Career competencies for the modern career[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6,32(4):303-319.
[9]Lanier J.Who owns the futur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