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娟,呂立銘
(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25)
由林崇德教授牽頭的研究團隊2016年9月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總框架[1]。面對多樣性疾病病種、復雜醫療環境及病人不同需求,更需要醫護學生具備持續、終身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素養。本文以我校的高職護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了解高職護生核心素養的現狀,在對調查問卷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應對策略。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選取我校全體2018級全日制護理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開始前調查人員要求護生不記名如實填寫調查問卷,調查符合倫理道德委員會要求,均知情同意并同意護生隨時退出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問卷答完由調查人員現場統一核對回收問卷,收回500份,均為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100%。
以自制的《高職護生核心素養現況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此問卷以中國護生核心素養3個方面的六大素養為依據,參考高職護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指標體系[2]和馬俊卿[3]自制的護理本科生核心素養的現況調查問卷,并邀請3名護理學專家和1名核心素養教育專家討論形成。問卷主要由一般情況調查和核心素養現況調查組成,共有21道題。核心素養現況調查問卷保證六大素養至少存有一個問題,每個素養項目再設置2~3個問題選項。
問卷回收之后由專人負責問卷的篩選,由兩人將回收問卷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辦公軟件進行整理與分析,并比較兩人的錄入結果是否一致,不一致時及時糾正錯誤。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護生文化基礎薄弱。喜歡學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術的護生及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術了解較少和不感興趣的護生各占約一半;藝術審美情趣較低,藝術審美情趣達到較好的僅占31.8%;職業認知較好,護理職業認知較好、熟悉崗位工作內容與素質的占80.4%;科學精神較差,科學精神較強的僅占20.6%。見表1。

表1 高職護生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高職護生自主發展能力欠佳。護生學習態度尚可,有積極學習態度的護生占72.0%;學習興趣一般,有濃厚學習興趣的占63.0%;學習習慣一般和較差的占42.6%;較少護生知道何種學習方法適合自己,能合理運用適合自身學習方法的占41.0%;職業規劃能力較差,自己職業規劃清晰的只占39.8%;大部分護生(56.4%)自主學習能力一般和較弱,從而可知學會學習的護生很少;護生健康意識較好,珍愛生命、重視健康的占82.8%;關愛別人和自己的能力較差,愛傷觀念較強的僅占38.4%;較難對自我情緒察覺、調控及激勵,自我情緒調控較好的占33.6%,從而說明護生健康生活狀態欠佳。見表2。

表2 高職護生核心素養的自主發展調查結果
由調查可知,高職護生社會參與能力較弱。護生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一般,較強的分別占51.4%和57.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一般,較強的占60.6%;護生創新意識薄弱,創新意識較強的僅占17.6%;對國家大事件及國際形勢不夠關心,關注較多的僅占39.2%。見表3。

表3 高職護生核心素養的社會參與調查結果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高職護生人文底蘊數據比馬俊卿調查的護理本科學生數據稍高[3],可能與我校部分護生加入針灸康復社團及參加該社團定期的講座培訓,使護生有機會接觸傳統中醫文化有關。高職護生人文底蘊總體薄弱,可能與高職護生興趣愛好和文化視野較狹窄及認知結構的固化、文化自信的欠缺、推崇文化的教育和傳承不足、學校環境中傳統文化熏陶和藝術培養活動較少等有關。這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同樣需要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人文培養。
本研究中具有理性思維、求真務實、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護生很少,相對缺乏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品質。可能與大學生尚未形成完全的獨立人格與理性思維、高職護生知識面相對狹窄、學習態度和治學相對不夠嚴謹等有關,同時也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失真的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這就需要加強教師科學精神培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同樣需要培養護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態度,“去偽存真、去粗取精”[4]。
本研究中的高職護生學習態度比較積極,而興趣較濃厚、習慣較好、能合理運用適合自身學習方法、職業規劃清晰、自主學習能力較強的護生比例相對較低。可能與高職護生習慣為了考試而學習、教師講護生聽的被動學習模式、樂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教師進行選擇性學習等因素有關。這就要求發揮教師的主導、護生的主體作用,將職業規劃融入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方式。在信息化大環境中,護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個性化主動學習方式等。
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職護生珍愛生命、重視健康意識較強,但愛傷觀念和自我情緒調控較差。可能部分大學生心理發育不夠成熟,自制力差,抵擋不住一些誘惑;無節制對手機、電腦癡迷,導致社會交往和鍛煉身體時間大幅減少;人文知識薄弱及人格片面,造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面對激烈的競爭機制,心理情緒調適困難;家長多數重視子女在學業方面的教育而疏于對子女在情緒管理、問題解決等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從而使健康生活狀態欠佳。學校可以根據高職護生身心發育特點,因材施教,加強人格建設;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心理課程與咨詢中心,改善護生不良情緒狀態和適應能力,改變護生錯誤認知結構等。教師可以將健康生活理念融入課程教學中,對護生進行職業心理素質隱性教育的培養[5]。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多一些關愛和陪伴,從而提高護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生活技能。
關注國家大事件及國際形勢變化的護生較少。部分護生可能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對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考慮很少;受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及部分家庭偏頗教育觀念的影響,護生可能表現出特立獨行和自私自利的品行。應以國家政策為依托優化社會整體環境,以日常養成教育為著眼點推進家庭教育,以學校環境引導為路徑等多方教育合力,全面助力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工作[6],促進護生的責任和擔當。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護生創新意識薄弱,實踐創新能力低。長期的應試教育體制阻礙了護生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需要學校多給護生實踐和創新的機會,如通過社團、游學、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護生設計和完善實驗內容等培養護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知識結構[7];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培養護生實踐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開展多樣化教學[8];轉變家庭教育觀念,不應只重視分數,還應關注孩子的溝通和交往能力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等。
學校應把培養護生的核心素養放在重要位置,將這種觀念深入人心、融入教學、透進制度。如邀請核心素養專家進校開展教師培訓及指導工作[2],學校可以在時間和條件許可的基礎上增設核心素養的相關課程,如藝術審美類(音樂、藝術欣賞等)多種類和多形式的選修課程,建立起體現核心素養的新課程體系,對核心素養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學科實踐課程設置學時應有所增加;在課程標準設置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要包含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9];對于教學質量評判,要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生學業質量標準,將學習內容要求和質量量化要求有機結合在一起[10];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為護生創新實踐提供條件[11];采用各種途徑優化護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及職業價值觀的建立,以此來促進護生身心健康[7]。
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授課方式,可采用立體化的新型教學方式,如綜合采用體驗式、啟發式、案例式、探究式、討論式、情境式、慕課、翻轉課堂等[12];教師需要主動探索研究學科知識部分的體系構建,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為培養護生學科核心素養做鋪墊;教師應積極參加相關核心素養的會議、培訓,提高自身素養。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就必須把培養護生的核心素養放在首位,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促進護生全面發展。教師培養護生的核心素養可以遵循以下原則:以人為本(護生的特點、順應稟賦、關照發展)、啟發性(積極思維)、生活性、建構性及教學方法多元化等[13]。以教師為主導,才能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
護生要有主動性、積極性的意識活動,表現為“我要學”和“我能學”,而不是“要我學”的被動局面;轉變觀念為保持虛心學習的姿態,以護生自己為課堂的主體;明白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一學習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就是最好的;相信只有通過自身發現、思考、理解和運用知識,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認識到只有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有利于與他人合作或共處;勤于鍛煉,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發展;不斷提升自我,完善獨立人格,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用強烈的問題意識來激發自己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我”的責任擔當和愛國情懷等。只有以護生為本,核心素養的培養才可以實現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