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彪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它是實現我國農民脫貧致富、減小城鄉發展差距、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部署,而打好脫貧攻堅戰正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現階段,我國在鄉村精準扶貧工作上還存在資源配置不夠合理、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這樣才能順利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本文筆者就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精準扶貧實施困境與對策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實施困境;對策
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扶貧工作的,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扶貧成果,但與此同時,也在扶貧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貧困問題本身具有階段性、區域性等多方面的特點,不同的歷史階段以及不同的地區在貧困問題及其治理上都存在極大的差異性,這就給扶貧工作的進一步推進造成了阻礙,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將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這就為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推進指明了方向。
一、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的聯系
習近平總書記是精準扶貧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強調精準扶貧的“精準”主要在于“扶貧對象必須精準、扶貧措施必須精準、資金利用必須精準、項目規劃必須精準、人員安排必須精準、脫貧目標必須精準”。和以往的粗放式扶貧不同,精準扶貧指的是結合不同貧困地區在具體情況上的差異性,制定科學化、高效化的程序,對幫扶對象進行準確識別、準確管理的一種扶貧模式。而脫貧攻堅工作是鄉村振興戰略得以進一步推進的基本前提,是走向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一)精準扶貧是構建新型農村幫扶模式的關鍵任務之一
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是與當今國計民生直接相關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將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黨工作的重點環節,而精準扶貧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點,或者說是處理“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一直以來,我國政府都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作為基本執政原則,把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放在重要位置,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最終歸宿都是為人民服務,做好農村地區的脫貧工作是全面提升政府執政水平,達到鄉村振興這一最終目的的必然選擇。對于政府來說,必須始終將農村脫貧工作擺在首要位置,不斷改進和創新工作理念,處理好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以及利益分配之間的關系,著力解決扶貧對象與扶貧工作者之間的角色沖突,保證社會改革成果以及物質財富由所有人民共同分享,進一步推進農業規模化經濟的發展,提高村民的就業率,并解決貧困人口的再就業問題,盡可能減少貧困地區面臨的“三農”問題。
(二)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要實現貧困人口完全脫貧、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就必須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精準扶貧主要針對的是我國在脫貧工作中長期存在的項目指向不明確、缺乏針對性、貧困戶數量摸不清等問題,重點解決“哪些屬于貧困居民”、“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進行有效幫扶”等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是為了打贏“三農”這場戰役、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之所以要把扶貧工作放在首要地位,主要是由于貧困人口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一大瓶頸,只有突破這一瓶頸,才能使各項事業的發展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鄉村振興戰略的立足點與歸宿在于“振興”,而阻礙鄉村發展的關鍵問題就是貧困,因此,實現農村人口脫貧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是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切實保障。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實施困境
(一)扶貧的主體較為單一
精準扶貧工作是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開展的,其采取的是由中央政府統籌協調、省級政府肩負主體責任、市縣鄉鎮作為主要落實者的貧困治理模式。這一治理模式的主要優點是能充分發揮出體制的作用,匯集各方力量全面攻克難關,但同時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如社會力量參與度偏低、很難全面盤活社會資源等,具體來說,政府包攬的扶貧工作主要存在下列問題:首先,扶貧工作存在形式化的弊端,部分地區完全不顧自身的實際狀況,在產業扶貧上盲目隨大流,致力于搞面子工程,同時,還有些地區由于扶貧壓力較大,為了走捷徑而弄虛作假,營造出虛假脫貧的現象。其次,社會組織和個人在扶貧工作中的參與度偏低,某些地區甚至完全拒絕社會組織加入扶貧工作。此外,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也不夠充分,無法有效利用市場力量來實現真正地脫貧。
(二)扶貧流程的精準度還有待提升
首先,在貧困戶的識別上不夠精準,一些地區存在“被脫貧”“假脫貧”等不良現象,這些都體現出貧困戶識別不準的問題,如對農民收入的估算不夠準確、受人情的干擾而把親友列入貧困戶篩選名單。由于農村地區本身人口流動性就比較強,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這就進一步增大了對貧困戶的動態監測難度。其次,政府所出臺的扶貧政策缺乏針對性,扶貧政策與貧困戶的實際需求存在偏差,部分內容過于形式化、表面化,扶貧資金也未有效落實到位,部分資金甚至被隨意改變用途,或出現私自挪用、貪污等現象。最后,扶貧考核機制不夠完善,對鄉村基層干部的激勵力度偏低,扶貧工作的監督問責制度也沒有落實到位。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精準扶貧對策
(一)打造多主體參與的扶貧模式
扶貧工作不能完全由政府包攬,而應當充分調動各方力量。首先,要更好地發揮出政府的主導作用,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著力解決形式主義等問題,增強基層治理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對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進行合理配置,讓市場主體充分參與到扶貧工作之中,著力發展地方特色優勢資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最后,還要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引導社會組織加入到扶貧工作中來,進一步提高扶貧資源總量,同時還要調動個人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對有意愿回到家鄉創業的優秀人才給予適當的補貼和幫助。
(二)構建完善的多維識別機制,提升扶貧流程的精準性
我國應在現有的識別機制上,添加多維度識別標準,不能僅僅把人均年收入作為判斷是否貧困的標準,而應當充分考慮到農戶家庭成員信息、不動產等多方面的情況,全方位了解農戶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此同時,還要及時更新和補充現有貧困戶的基本信息,對農村家庭恩格爾系數、可支配收入情況、收入能力等進行全面考量,構建一個科學完善的貧困戶識別機制。另外,還要根據貧困程度、致貧原因、幫扶方式等對貧困戶進行分類,以便更好地集中相關資源來幫助某一類型的貧困戶實現脫貧。
四、結語
總之,目前我國在精準扶貧工作上還面臨扶貧主體單一、扶貧精準度偏低等困境,需要結合鄉村振興這一戰略背景,構建多主體參與的扶貧模式以及多維識別機制,提高扶貧流程的精準性,并提高對產業扶貧的重視度,加快精準扶貧的信息化發展步伐,這樣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精準扶貧的最終目標。